不支持Flash
|
|
|
陳逢干:回報社會沒商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19:11 公益時報
本報記者 尹熙 從美麗的浙東天臺山,到雄渾的西部高原寧夏,人們都知道有個“陳逢干”。在天臺,人們這樣評價,“他不是最有錢的人,而是最有愛心的人。” 澤被鄉梓報恩情 陳逢干出生在天臺縣白鶴鎮左溪二甲村的一個貧困農家,7歲時父親過世。正逢自然災害大荒年頭,人們吃糠粉、草根度日,母親怕帶不大孩子,就給他招了個叔(后爹)。叔其實也無能為力,只得帶著小逢干去要飯。 年成好轉,8歲的陳逢干可以進學校讀書了,讀了4年,家里又添了弟妹,吃飯都成問題。陳逢干只好輟學去割草,到生產隊里掙工分。18歲那年,外面有了社辦廠,陳逢干開始走出家鄉去謀生。 他從十幾戶鄉親那里好不容易才湊了100元來到了紹興市。就用這100元,他利用一些工廠做襪子的下腳料開始了自己的織襪事業,變廢為寶做出的襪子非常暢銷。陳逢干把這一成果帶到家鄉推廣,使左溪二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襪鄉。此后,他的事業也越做越大。 陳逢干一有錢,就到處行善,逢有橋梁道路修建必捐,開始實現孩提時的愿望。陳逢干說:“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恩圖報’,以前自己家窮要飯,全靠鄉親們施舍,現在先富起來了,理當回報家鄉,回報社會,特別是修橋鋪路和教育事業。” 家鄉左溪岙地處山區,土地稀少,道路不暢,信息封閉,農民要致富必定要修路。陳逢干說到做到,即使企業處于困難的情況下,也不忘資助家鄉各村修橋鋪路,澤被桑梓。1990年贊助村里修路0.5萬元;1998年捐資30萬元修建4公里通村柏油路;2002年捐資0.2萬元助杜家莊村修路;2003年捐資1.8萬元安裝村街路燈,捐資0.5萬元助左溪村修筑溪灘大壩,捐資0.5萬元助后門王村造橋,捐資2萬元助寶通村修路;2004年捐資4萬元助念羅村修路;2005年捐資5萬元助蟹坑梁村修路;2006年捐資10萬元助左溪公路修建,捐資10萬元助西岙村修路……至于幾百元的小規模資助,那更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陳逢干還經常救助因受災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群眾。2002年二甲村火災,他捐資2萬元給受災戶解決臨時生活困難;2003年捐資0.4萬元修建左溪村老人活動室;2005年捐資1.5萬元助天臺山戲劇團,還向天臺縣慈善總會一次性捐贈善款100萬元;2006年他又捐資10萬元,幫助左溪上新屋村18戶火災群眾重建家園。 資助學子立承諾 近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陳逢干抓住機遇投資西部,先后創辦了寧夏石嘴山市榆樹溝煤炭產銷有限公司、甘肅武威林峰礦業有限公司、甘肅肅北柏盛礦業有限公司,并涉足四川、貴州等省的大開發,再次發家,成為擁有兩億多元資產的實業家。 陳逢干認為,是第二故鄉寧夏的煤礦讓他賺了大錢,一定要對寧夏人民有所回報,特別是貧困大學生。聽說西方發達國家有個人捐款的基金會,他也要搞一個,于是決定每年捐資300萬元,成立“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用于資助寧夏當年考上高等院校的貧困學子,并分別獎勵全區當年高考文科、理科前5名考生各1萬元,解決每年860位寧夏貧困大學生的入學難題。 2006年,陳逢干履行承諾,一人再次捐資300萬元,首批資助472名本科生每人4000元,獎勵2名文理科狀元每人1萬元;第二批再次資助200名專科生每人2000元。盡管他每天都非常忙,但只要是受助大學生寫來的信,他都一封封地拆看,還擠出時間回信,勉勵孩子們勤奮學習,樹立遠大志向,走出精彩的人生道路。 回報社會 數年來,陳逢干先生共捐款1000多萬元。不管是否有損自身利益,不管自己有沒有錢,面對急需救助的弱者,他都毫不猶豫,即使沒錢也要借錢或貸款幫助急難者渡過難關。 家鄉左溪小學擴建時,因陳逢干的廠房門口正對著學校操場,周圍地方又不夠寬廣,建設工程難以順利開展。陳逢干得知后,就主動把自己廠房的圍墻拆了,讓出地皮供學校施工,不僅不要賠償損失,反而還捐出1.7萬元資助學校買桌椅。 有人問他:“你如果沒錢捐了怎么辦?以后老了怎么辦?下代子孫怎么辦?” 陳逢干說,我才48歲,還能掙大錢,因為在同等條件下,我的信譽口碑都比別人好,得人心才是最好的生意;以后如果真的沒錢捐了,相信大家也會理解。至于下代子孫,他說,首先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去掙錢,萬一落難了就去要飯好了,走在他捐助過的道路橋梁上,走進他捐助過的學校里,大家會不施舍一口飯么! 金錢是身外之物這個道理,許多人到老臨死才真正明白,而陳逢干說他是年年明白,天天明白,早在7歲要飯時,就從“放春風等夏雨”那個古老的中國民間故事中讀懂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