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國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0:39 新浪財經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過近200年的實踐,已經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為我國建立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發達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以美國為代表,一種以歐洲大陸國家為代表,一種以日本為代表。 1、美國模式:美國是世界信用交易額最高的國家,其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主導型模式。主要特征是信用服務全部由私營機構提供。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中僅進行信用管理立法,并監督執行。其框架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相關法律體系的建立是信用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美國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法律,經過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框架體系。 (2)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信用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有許多專門從事征信、信用評級、商賬追收、信用管理等業務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信用交易額的擴大而帶來的更多的信用風險。 (3)市場主體較強的信用意識促進了信用體系的發展。美國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記錄或信用記錄歷史很差的企業很難在業界生存和發展,而信用記錄差的個人在信用消費、求職等諸多方面都會受到很大制約。 (4)對信用行業有較好的管理。盡管政府在對信用行業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比較有限,但美國的有關政府部門和法院仍然起到信用監督中所起的作用,其中聯邦貿易委員會是對信用管理行業的主要監管部門,司法部、財政部貨幣監理局和聯邦儲備系統等在監管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美國信用管理協會、信用報告協會、美國收賬協會等一些民間機構,在信用行業的自律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拿大、英國和北歐國家均采用這種模式。 2、歐洲模式:是公共征信和私營征信并存的模式。其社會信用體系同美國存在一定差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中央銀行建立的“信貸登記系統”和私營信用服務機構并存。 (2)中央銀行信貸系統是由政府出資建立全國數據庫,直接隸屬于中央銀行,主要征集企業信貸信息和個人信貸信息,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關信用信息;而私營信用服務機構主要是彌補中央信貸信息的缺陷。 (3)中央銀行服務于商業銀行防范貸款風險,并承擔主要的監管職能。私營信用服務機構則滿足于社會化的信用服務需求。 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等國采取這種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歐盟國家針對公共征信系統的缺陷,正在加大私營征信機構的作用。 3、日本模式:日本企業征信體系可以稱為會員制模式。其信用信息僅限于向會員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其征信體系的發展很具特點: (1) 由不被認知到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日本最早的企業征信公司為商業興信所,成立于 1892 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日本征信市場目前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征信在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上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征信公司調查報告成為企業開拓新客戶、提供信用額度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參加政府采購企業的資格審查的重要項目,同時也是銀行對外貸款的重要判定條件。 (2)被征信企業由態度消極到理解配合。企業對于早期的信用調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絕態度,其中不乏將調查員拒之門外、侮辱漫罵等行為,表現出社會整體的不信任感。 今天,企業已普遍認同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將其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態度轉為謹慎警惕、理解和配合。 (3) 由分散經營到集中壟斷。在征信業出現之初,大量企業和個人涌入,魚龍混雜,價格競爭激烈。伴隨市場的成熟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寡頭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帝國數據銀行和東京商工兩家占據了市場份額的 60%-70%,并將這一態勢保持至今,呈現出集中壟斷的長期性、穩定性。分析其中原因,則主要源于其智力勞動密集型、資料經驗積累型的行業特征,即需要大量的調查員、分析員,全國網絡,大量企業的長期資料等,對此一般公司難以逾越。 (4) 由手工操作到數據集成。科技的發展對征信業的促進是巨大的。計算機使征信公司于 20 世紀 60 年代末擺脫手工操作進行數據積累、計算,此后著手建立數據庫,又引進數理分析概念,對企業大量的財務報表等進行集成分析,總結出預測企業償還能力、破產風險的評估模型,實現了定量分析,極大地提高了預測精度,更提高了行業整體的信譽度。 (5) 服務內容由單一到多樣。相較發展初期的以提供企業簡單資信情況為主,日本征信目前已經發展到產品系列化、定期化、深入化、高附加值化,轉型為綜合情報產業。 (6)由政府資助到自由經營。帝國數據銀行創業百年史表明:對于行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在初期給予了一定扶持,特別是在資金和協助銀行進行資信調查方面。目前日本征信業已經步入正軌,政府參與的痕跡幾乎難以尋覓。而兩者間定位更接近主顧關系,政府對外免費公開信息,同時有償使用業界的服務,如破產分析、行業預測等;政府不干預業界的經營,同時在立法方面也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對此,日本的業界人士表示,自由經營有利于保持信用調查的公平、獨立,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公正,從而促進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7)政府對信息的披露逐漸走向開放。政府對其掌握信息的開放程度是決定征信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日本政府從擴大社會知情權的角度出發,對其掌握的信息逐步采取開放的做法。特別是在 2001 年《政府信息公開法》實施后,大量信息免費向社會公開。 (8)外國資本由單獨開拓到與當地資本合作。面對日本龐大的征信需求,有些世界巨頭的跨國公司曾計劃單獨進入日本市場。但鑒于帝國數據銀行和東京商工兩強已具備相當實力,同時日本社會又講求人際關系,這些因素,迫使其放棄最初計劃,最終被迫以委托東京商工代為調查的方式間接開展對日業務。 (9)行業發展隨景氣波動而起伏。分析日本征信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隨景氣起伏而成長或停滯。特別是在景氣下滑時,其需求反而逆向上揚,充分證明了其對經濟活動的潤滑功能,即在經濟活動新陳代謝活躍時,對其需求則大;平穩時,則需求較少。 從總體上看,目前日本企業征信業已經步入成熟發展的軌道,與經濟整體的融合度相當密切,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難以替代的角色。但是,受制于國情等因素,也存在薄弱環節:一是跨國經營的欲望不強;二是政府信息披露網絡化程度不高;三是銀行不能對外提供企業信用 紀錄,這與西方金融機構截然迥異,削弱了銀行在征信調查中的作用。 4、由于所處發展階段和各國國情的差異,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建立本國的信用制度過程中,同發達國家的經歷也不完全一致:一是信用行業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央銀行在信用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局和資信評級公司兩類。其中,資信評級公司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增強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透明性,促進其健康發展。信用信息局的建立更多地是為了提高金融系統的效率,防范金融風險。四是注重信用管理的法律體系建設,但信用立法仍不完善。目前各國都在推進有關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五是對信用行業的管理一般都是依據一定的法律法規進行。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