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際銀行業的跨國經營經驗分論壇實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19:41 新浪財經
由經濟觀察報社、香港英文虎報和投資有道主辦的2006觀察家年會于2007年1月20日在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酒店召開,本次年會主題為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新浪財經獨家網絡支持。以下為國際銀行業的跨國經營經驗分論壇實錄: 時間:2007年1月20日(下午) 地點:2號廳 主持人:《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 王勝忠 主持人: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是《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王勝忠,感謝大家參加2006觀察家年會“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參加本次論壇的嘉賓: 瑞士寶華銀行大中華區首席代表陳滿基先生; 東亞銀行天津代表處首席代表栗艷冰女士; 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念魯先生。 這個論壇的主題是“國際銀行業的跨國經營經驗”,從這個主題來講,在座的大家都會對這個主題有些了解,我記得上周禮拜四我們在討論最近的股市為什么火熱?我想有很多的原因,大家講了很多的方面,但是我覺得這些都無法去解釋為什么中國股市會出現我們報道所說的是成為一個“激情燃燒的股市”,到最后我才想明白,其實背后的動因是中國個人資產的結構在進行調整,中國正在開始進入金融化的時代。所以我想大家也能看到一點,大量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中國的銀行業也開始逐漸的走出去,到底怎樣走出去,怎樣學習國外先進銀行的經驗,這些對中國銀行來說都是需要探討的。 下面有請陳滿基先生,陳先生一直就職于香港和英國的會計師分會,1986-1996年在逸夫投資銀行工作,2001-2006年在中國投資管理公司任董事長,現在是瑞士寶華銀行大中華區首席代表,有請陳滿基先生! 陳滿基:首先講一下我們的銀行瑞士寶華銀行大中華區首席代表,是瑞士的第四大銀行,這個海外銀行成立于1856年,已經有150年的歷史了,一直做私人銀行和基金管理的業務。我們的觀念是用英文來說就是PPCCO。 第一個P就是成本,我們有15個基金,這包括所有債券,在美國、歐洲、加拿大、亞洲都有股票。 第二個P是基金的表現,我們20年平均客戶的回報是18%。 第三個C是傳達,我們對每個客戶照顧的相對比較好。 第四個C是跟客戶的溝通,我們每一個客戶都有一個經理負責。 第五個O是其它的工作,在歐洲、香港、新加坡的銀行可以提供房地產的抵押貸款。 總體來說,我們銀行剛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因為我們有150年的經驗,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可以給大家提供很多的幫助、提供更好的業務的,謝謝! 主持人:陳先生講的比較短,但是講的很精彩。下面講東亞銀行天津代表處首席代表栗艷冰女士發言,大家歡迎! 栗艷冰:各位來賓、各位金融界的同仁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我能代表東亞銀行有幸接受大會的邀請,跟大家分享一些國際金融界發展的一些經驗。之前我的題目是關于外國銀行的金融投資的經驗,在過去的2006年,如果大家關注整個香港股指變化的話都會有所了解,而且這是表現很好的一支,為什么表現很好呢?其實背后有一個關于東亞銀行的中國股市,任何東亞銀行的股民其實都知道東亞銀行背后有一個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市場。 我的演講就是從我們銀行的標志來講,叫“來自香港、服務全國”,東亞銀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現為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為什么這么叫呢?其實概念區別于渣打、花旗這些銀行,因為他們的銀行北京大部分是美資或者是英資的銀行。從PPT上可以看到第二個的數字是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東亞銀行總資產已達337.6億美元。今年的年報應該是2月8日左右出來,據我們內容來講應該總資產到去年年底應該是在3000億港幣左右。東亞銀行也是香港聯合交易所最早上市的股之一。東亞銀行歷年來有很多產品,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我這里列出了關于獲得歐洲、中國最佳外資銀行獎。 我講的主要是為什么東亞銀行在中國大陸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在香港來講東亞銀行是以綜合經營的面目來向社會和企業提供服務的,所以以提供個人銀行、企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為主,全力滿足客戶的理財和投資需要。產品和服務范圍涵蓋存款、外幣存儲、銀行貸款等等。 這張PPT是關于整個東亞銀行整體業務的構造,在整個右邊是我們的零售品種,包括網上銀行、公司銀行、財富管理、信用卡,還有集團綜合經營在香港的藍十字保險。在PPT左邊這一欄是關于資本方面的一些金融產品。 東亞銀行目前擁有全球雇傭約6800名,東亞銀行在全球設有170多個分支機構,遍及香港、大中華區、美國、加拿大、英國、英屬處女群島和東南亞國家。基本上華人團體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一定的需求東亞銀行就會在當地設立自己的分支機構。左邊是倫敦分行,右邊是東亞分行。這是簡單東亞銀行全球的服務網絡。 下面我準備跟大家一塊分享的關于東亞銀行在中國內地的一些業務情況,以及我們是怎樣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以及成功經驗來跟中國的居民和公司進行金融合作的。以東亞銀行整個的國內分行網絡來講,是透過我們內地最大的網絡來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要從歷史來講,1918年在華成立總行以后,在86年間來從未間斷國內業務,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東亞銀行的牌照并沒有被撤銷,而是跟上海的工商銀行合作辦公,到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又是第一家被中國政府邀請回來在中國重新開展外資銀行業務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東亞銀行的網絡應該是內地外資銀行網絡最多的一家銀行。到目前為止內地的17個城市里已經設有31家分支機構,其中包括12間分行,14間支行以及5間代表處,另外算上沈陽分行應該是32家分支機構。這是我們在整個大中華區以及臺灣、澳門的整個布置情況。 東亞銀行在整個中國的服務涵蓋個人、公司,還有一些派生出來的一些金融產品,在國內做的比較好的一些,像在房地產業務應該是東亞銀行比較拳頭的產品。到目前為止應該是在外資銀行里面,據我們的統計做房地產業務的整個盤子里面東亞銀行至少占到70%以上的份額,這些業務的開展得益于我們對國內市場的信心和對國內市場的一些策略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們從2004年開始涉及一些財富管理方面的一些理財業務,也開始逐步細分我們的客戶,然后提供一些VIP的財富管理工作。國內分行現在一共是31家機構有8家是可以提供人民幣服務的。而且整個服務網絡應該是得到了中國政府包括銀監局、人民銀行一些政府機構長期以來的支持。 我們銀行在整個中國的發展來講一直都有一種創新的意識在里面,我下面講的很多都是第一個合資機構、第一個信用卡都是我理解的我們銀行為什么在中國的市場上立住腳,能夠把市場推廣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簡單講幾個歷史的數據,1920年于上海成立首間國內分行,1949年后對國內上海分行的保留,1979年成為第一家在內地發行的信用卡。1979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其實這家公司后來是賺了很多錢集團把它賣掉了,在當時政策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我相信只有東亞銀行才會做這個吃螃蟹的人。1986年又連同中國銀行、日本住友銀行等在深圳組成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財務公司,提供全面的批發銀行服務。1988年促成國內第一部《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的誕生,在過國內先提供房地產按揭管理服務。2002年成為首批國內全線分、支行獲準經營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 所有的這些成績來源于我們長久以來對中國國內的一個承諾。今年初東亞銀行又首批成為9家向CBRC申請設立法人銀行的外資銀行之一,計劃于今年年中完成銀行的全面專制,正式以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名義掛牌營業。 前面說很多關于東亞銀行的情況和歷史,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東亞銀行是怎樣在中國這個市場上扎根、發展,其實所有的一切來源不外乎這里列出的幾個原因。第一個是深厚的業務基礎,在進入中國以后整個的業務發展很快,在2006年總資產達到46億港幣。中國區的盈利在去年6月底的時候應該占到總集團的15.4%左右。所有的業務基本上涵蓋了其它外資銀行都做的業務,同時我們又比較創新性的在房地產信貸、中小企業的人民幣融資方面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產品。 第二個就是我們有比較成熟的管理團隊,國內的員工現在應該有1400個,有60名是香港員工,目前本地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在這邊擔任高級管理級別以上的行長、副行長的香港員工也至少有10多名,在國內至少工作了十年以上,對整個中國國內的文化和企業的一些具體情況都是比較了解的。 第三,穩定的員工隊伍,國內1400個員工在他們進入以后我們都會根據他們的個人背景提供一個職業的規劃,盡量上員工有一種歸屬感。 第四,相融的中西文化。東亞銀行的經營銀行應該是一種西方管理的方式,但是在早期的時候,比如在國內寫一些信貸報告,以前都要求用英文轉給香港同時看,后來發現既然在中國做沒有辦法非得拿到香港都來看,后來就變了一種作為,慢慢降低了英文的要求,但在中國工作的人員必須都說好普通話,這樣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使整個銀行的文化的融合做到了比較有效的一種融合。 第五,關于創新的發展意識。就像我剛才提到的88年我們在深圳做了全國第一筆個人按揭貸款,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目前最熟悉的房產按揭的一個最早的案例,在隨后的很多年里我們針對香港企業、針對跨國企業、針對國內不同的企業都會量身定制一些不同的產品。到目前為止在國內業務里面只有40%是來自于香港的企業。國內企業的業務占到了整個國內集團的52%左右。 最后我把李國寶主席的“關于內地分行改制致全體內地員工的公開信”給大家說一下,因為我們視這個工作是重中之重的,14個分行包括現在在上海成立的資銀行工作組都是圍繞這個工作來做的。上個禮拜李國寶主席提到“致力成為中國最專業及盈利能力最強的外資銀行,在恪守最高誠信準則,還專著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此外亦積極拓展分行網絡和市場占有率,以達致持續增長!”這應該是李主席對我們內地銀行發展的一個愿景,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栗女士,兩位嘉賓主要講了一些他們自身的優勢以及發展情況,更多的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所謂金融一體化一方面講是外資進入中國,另外是中國的銀行業走出去,那么怎樣走出去下面有請吳念魯先生給大家分享他的經驗。 吳念魯:非常高興參加《經濟觀察報》主辦的這次論壇,我們論壇的題目是“國際銀行業的跨國經營經驗”,我的理解是國際銀行業實際上就是怎么能夠到海外發展,所以我就把這個題目改成“國際銀行業的跨國經營戰略”,我在中國銀行搞調研、搞理論研究搞了30多年,在歐洲一個分行主持過一個5年多的工作。另外也有機會在德國商業銀行以及瑞士銀行和瑞士的經濟學院做過訪問學者和實習。下面把我的一些看法跟大家探討一下。 我覺得一個跨國銀行要到國際、海外去發展的話,首先一定要制訂一個符合實際的、積極進取的海外發展戰略。我們現在這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由于上市了,因此本身是一個金融控股集團,剛才已經講了,像工商銀行它的市值現在已經在某個點上超過了花旗,因此現在是一個綜合性的國際跨國銀行。首先要明確我們自己銀行在改革開放中發揮的作用,我曾經問過在海外銀行工作的人,怎么制訂這樣的發展戰略呢?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和所處的國際地位。當然我們也在講其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也根據自己的特點向海外進行發展。 戰略主要是明確什么東西呢?就是海外這塊、國內這塊資本、資產、利潤、機構、業務人員所占的比例,過去中國銀行號稱海外行是他的半壁江山,什么意思呢?包括港澳、海外這些資產占一半、利潤占一半,所以業務基本上差不多也占很大的比重。但是現在中國銀行大概只占20%幾。就是說你要制定一個戰略你也要考慮這個比例怎么去定,然后在一定階段一定時間我會怎樣發展。 跨國銀行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比如花旗和美國銀行,他們在海外、國際業務的利潤基本上超過一半。我們要到海外發展要設立機構有這么五個原因:1、海外華僑、華人的需要;2、跟隨貿易和投資發展的需要;3、全球資金頭寸調撥的發展;4、低成本設置支付處理中心的需要;5、適應經濟全球金融華發展的需要。 要在海外設立機構,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以產品為導向,一種是以公司為導向。以產品導向為主要出發點,把產品導向與地區導向有機結合起來。就是說我這個東西哪個地方適應開展這個業務,那我就在這兒發展,其它的銀行總行會支持他,其它的海外銀行業支持它。比如德意志銀行,它的投資業務就在倫敦,這兩年也有點轉型,在投資業務這塊做的很厲害,因為現在的一把手是搞投資基金出身。以子公司作為海外機構發展的基礎,構建海外機構發展的新框架。總體來看就是要把以產品導向作用出來的出發點,還要和地區導向結合起來發展。 以子公司作為海外機構發展的基礎,構建海外機構發展的新框架。為什么過去有一些誤區,包括工商銀行等到英國、到美國就是希望統一設分行,但是美國、英國就不同意這樣做,是因為認為你銀行的可信度不夠。分行的好處在哪呢?分行因為只要一個營運資金,不要把錢弄過來,如果是子行的話就一定要支持8%資本充足率。子公司的好處在哪呢?因為子公司是在當地的,所以可以享受當地業務的種種方便。而且還有一點,比如歐盟,歐盟只要在歐盟某一個國家開了子公司,不用批準就可以開子公司分行。 中國銀行過去在歐洲的法蘭克福、巴黎、米蘭、盧森堡等等地方我們都有分行,但是他們配合的能力非常差,為什么?因為我們都是老總,你是老總我也是老總所以你管不了我,所以曾經也想是不是搞一個總部,現在想也很困難。現在在盧森堡有兩家,那么就應該把盧森堡的子公司的資本金做大,然后把其它分行都變成盧森堡子公司的分行。這樣的話在整個地區會放在整個盧森堡,但是子機構可以放在其他地區。 下面講逐步實現海外機構發展的本土化是海外發展戰略的核心所在。我們在海外有很多銀行,但是本土化的競爭很慢,香港基本上實現了本土化,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什么意思呢?比如說我在盧森堡這么多年了,我接觸盧森堡那個地方有200多家銀行,在這些銀行里面日本的銀行大概有10家左右,但是日本銀行里面的每一個銀行只有兩個人,或者只派四個人,其他的員工都是當地的。但是中國銀行不一樣,很多都是外派的,當地化的非常的少。當地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人員當地化、客戶當地化、業務當地化,所以當地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東亞銀行吧,就不會從香港派很多人來,而是在這兒雇傭我們大陸的員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當前特別是這幾家國有商業銀行在外匯人民幣資本加大的情況下,現在人民幣的外匯很多,如果不用的話就會形成匯率的風險。所以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收購當地的銀行,這是實現本土化的最佳途徑。 比如說中國銀行在歐洲沒有信用卡,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這么多的客戶,做信用卡不合算。我們在新加坡有信用卡,原因是客戶比較多。那么怎么辦呢?我要收購當地的一家銀行,如果客戶有20萬、30萬那我完全可以發卡。所以我覺得這種做法可以解決網絡、客戶、業務、員工的本土化,而且可以借以擴大當地市場業務的占比,以及加強與其他海外機構、國內外系統的協作和聯系。 我們在海外怎么發展?如果不本土化的話發展會跟不上。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伺機對跨國公司以及當地有關企業進行投資參股,這也是從另一個層面實現本土化的策略。這樣做,可以把這些企業納入海外機構的穩定客戶,有利于業務的做大做強。首先我要對當地的企業進行參股,這些企業就可以作為我當地海外機構的一個客戶。過去我們中國銀行主要的客戶主要是華僑、華人,但是經過華僑、華人第三代、第四代你就弄不住了,因為第一代、第二代華僑不會講外語,中國人到國外都講中文,感覺比較親切。但是時間久了以后,他們后代受到高等教育你的客戶就會慢慢流失。 另外,有目的、有規劃的與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大銀行,以及具有專業性業務的銀行相互參股,互為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做具有互補性,尤其是對非洲和拉丁美洲,應積極地有目的選擇這樣的伙伴。這不僅對兩行而且對兩國經濟貿易金融持續地發展具有積極深遠的作用。如果我們在那里有一家銀行,實際上這樣就可以把你的整個業務隨著你的貿易、隨著你的投資都可以在非洲或者拉丁美洲有一個極大的發展。 把“依法合規”經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很重要的,我在盧森堡工作這么多年的經驗就是依法合規、依法合規、依法合規。因此要熟悉當地的政策法規,另外要熟悉母國與東道國的監管形式。另外,在外國的機構、銀行或者企業,你的規章制度一定要向當局靠攏,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反洗錢這個問題,如果出了事以后如果來查你的話,你的規章制度都沒有定好,而且和他當局規章制度不一致的話,那你本身打官司就會輸。 現在我們講商業銀行的管理其中包括風險管理,風險是經營的核心,然后用一種新的模型或者公式來算經濟資本。這是對我們整個經營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為經營資本一個是考慮了風險,另外也考慮了綜合的發展,不是從短期,是從全面來考慮的。另外是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另外還有資產負債結構。我這么多年的經驗一個是依法合規、依法合規,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結構、結構,因為結構里面還有結構,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舉例子。另外還有績效評價體系,如果沒有的話賞罰就弄不清楚。最后一個是信息管理系統,上次有一個臺灣的企業家,他說信息系統最后是拼信息,哪個信息量大這個企業、這個銀行就能賺錢。 最后,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落實海外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整個最后國內的競爭是一個人才的競爭,我覺得這是人才機制的競爭,并不完全是人,因為人實現一定價值以后并不完全都是賺錢了,而是要在這種環境中做的感覺更好,所以注重人才的機制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在全球招聘職業經理人。還有充分利用我國商業銀行的投資參股行和代理行的員工培訓資源,定期派出員工到上述外國銀行進行實習和培訓。還要加強我們中心的建設。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主持人:最近中國的企業做大了以后,估計我們看報紙也會看的到,就是會多元化,在過去我們看到多元化的企業大部分都死掉了。但最近的企業又有另外一個趨勢,做大了以后走出去。吳念魯先生去年也對中國的銀行業提出了一些宏觀、細致的看法,我想對中國銀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再次感謝吳念魯先生! 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與兩位嘉賓交流。 其實從剛才栗小姐講東亞銀行是走進來了,我有一個比較好奇的問題,大量的外資金融機構也不斷的走到了國內,那么中國的銀行、中國的企業有必要走出去嗎?走出去和走進來兩者是不是對稱? 吳念魯:這個是一個發展戰略的問題,如果到了一定規模,一個跨國銀行的情況下,那么你必然走出去,因為在你的資產里面有很大的比重已經是外匯了,有很大的業務是國際結算或者國際融資了,就是說我們中國走出去要有一個目標,在多少年以后外匯的利率、國外的機構、以及人員都要有一個安排,如果不這樣的話必然你在競爭當中會越來越跟不上國際化、全球化的潮流。 主持人: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可以跟吳教授和栗女士交流。 提問:我想請問一下吳教授,中國外匯資產已經達到上萬億美金了,中國商務部對在境外做1:1的資金配比,中國銀行有沒有利用正確的通道進入境外的市場? 吳念魯:外匯儲備不等于說可以隨便用,你這個企業走出去首先你要拿人民幣買外匯進行投資,或者向銀行借款、融資,可以在國內借,借人民幣也行再買外匯,或者直接借外匯也可以。另外可以在中國銀行的海外分行業可以進行融資,因為工行、建行、交行都在海外有分行。 至于通道,這次商務部,你要海外使館、商務處要有所了解,是不是對別國的投資有所優惠,如果有你就有必要去,如果沒有或者還會起到壞作用你最好別去。我覺得在歐洲等一些銀行融資我覺得問題不大。 提問:東亞銀行在全球也屬于很領先的銀行,因為我們在海外有很多很好的產品,現在東亞銀行要開發適應中國的產品,東亞銀行在產品設計和研發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栗艷冰:謝謝這位先生對東亞銀行的關注和信任,我覺得這好象是一個很好宣傳東亞銀行的機會。確實東亞銀行在這方面有優勢可言,因為總部在香港,然后產品研發部門也在香港,那么到中國來就會少一些環節。在每次推出每款產品之前會派我們的結構部的同事去國內各個分行做調研,跟我們本地的員工充分的溝通,了解什么樣的產品在這個市場上會好賣,而且是居民認可的。比如說像我們之前開始做QID的時候,本來有些產品是設計成不封頂、不保本,風險大、收益大的產品,因為這種產品在加拿大、美國的分支機構賣的都很好,但是他們跟我們充分的溝通,我們告訴他有這樣的產品,然后我們了解到中國居民是很難在現階段接受這樣的概念,然后就對這個產品做了修整,然后這個產品最后推出的時候在市場的反映就好一點。 在銷售之后東亞銀行也比較注重地區性,看產品在哪個地方好賣,什么產品在另外一個地方不好賣。我們在2007年也會有一些綜合性的產品推出,會推出短期、中期、長期、外幣、人民幣、有個人的、有企業的,會變成一個大拼盤一樣的業務,總會有一種業務是你適應的。 提問:因為東亞銀行是在全球范圍內運作的,能不能談一下大陸市場、香港市場、北美市場在經營上會有那些差異? 栗艷冰:以整個東亞銀行來講最早的根基應該是在香港,在香港這樣一個家一樣的地方他一定不會放棄,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對香港比較熟悉,因為香港的區域也比較小,居民的金融市場比較成熟,尤其是銀行多如米店的狀態下,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它的發展是怎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方面,我覺得我們還會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在國內這邊的戰略,就是說國內這邊是一個大的餅,無論是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來講好象機構很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競爭和激烈并存。第一是我們得做,第二是好做。我們靠創新靠對客戶的服務來找我們的立足點。 我們銀行做的比較好的像房地產信貸,這個行業有它的特點,有很多像我們看到現在的這個酒店已經建好了,但經營五年或者十年會有一個重新裝修期或者整改期,到中資銀行可能只能拿到一年的裝修貸款,就不再有理由再去銀行找錢了。因為中資銀行定死了這個品種,如果這個企業還想用錢就不停的流動貸款,年底還了再流動貸款。其實這是不合理的,我們的一款產品就是商業樓與融資貸款。我們會在香港做的比較成熟的產品,結合本地新的情況,然后演變出一個新的產品,做的稍微不同一點也許就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市場。在海外,我相信不會有中國和香港合作的這么大,但我想哪里有華人哪里就會有東亞銀行的業務所在。 主持人:有一種擔心,從國內銀行市場來說中國銀行幾乎要給外國銀行打工的地步,我們從中賺取的只是利潤當中最差的一段,這個擔心二位有什么看法? 吳念魯:我覺得銀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產品和服務,但是競爭這個本身也可以合作,就是說這個市場大家都有飯吃,不是說我把你擠垮。從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來講,90%是社會的個人和社會的企業,真正的資本也就10%,我們說股東的價值最大化,這里面和整個資金的利潤和風險實際上是不匹配的。因此每個商業銀行要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是什么呢?比如說我對公開的貸款相信不予貸款,我支持我的教育、醫療等等,另外我對稅前可以列支的要盡量做。因此把社會責任這塊放到我的發展戰略或者經營戰略這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的話,就會形成所謂的和諧社會。從銀行業來講競爭是激烈的,但其中也是有合作的,另外就是看你的品牌、服務、產品。銀行在以后可能會大量的開設,以后也有可能會被市場淘汰,這都會發生。在歐洲或者哪兒有非常多的企業登記了,但也有非常多的企業倒閉了、破產了。但是我這個企業也好、銀行也好,我只要一成立首先我要考慮我自身的生存,而不是去考慮賺錢,在考慮生存和發展的時候首先要承擔社會責任,你對社會的成本、社會福利所作出的貢獻。謝謝大家! 主持人:其實我一直想得到答案,到底會不會成為代工?吳教授您的判斷是什么?這是一個違命題嗎? 吳念魯:我在外資銀行、我的學生也在外企,也有的從外企轉轉又到了國企。在外企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在外企他個人認為他覺得整個的氛圍還是不行,他說自己要很快的能夠上去、要發展、要往上走他自己覺得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最后他又到了國企。 我個人這么覺得,你自己應該怎么看這個問題,如果覺得我在這兒干能夠實現這個價值的話我覺得這個代溝是會消失的,如果你在這兒干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本身沒有一個主見,那你在哪兒都是不行的。現在來看,外資銀行在國內整個市場占有率沒有超過3%,像美國、日本這么多年外資的也就10-15%。所以我覺得外資要在中國在短期內達到5%、10%我覺得時間還是相當長的。 栗艷冰:我相信吳教授的判斷和分析,因為確實在短期內外資銀行只是中國這個大市場上的一個小調味品而已,它不是主流的,就算是今天這一場VIP高端理財服務那些產品的介紹,其實整個產品、服務外資銀行沖擊力有,但我覺得這個沖擊力不大,因為市場很大。另外,我覺得要有一種和諧的競爭環境和互補環境。上周我們總經理很謙虛的拜訪中資銀行,主要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什么呢?因為從簡單的事例上都可以看出來,以東亞銀行主要是外匯業務比較多,但中資銀行人民幣業務比較有經驗,如果我全面開放以后如果我做人民幣資金存款不到位的情況下我是要得到中資銀行的支持。那同時中資銀行外匯放貸款不夠也要向我們這邊借。所以我們可以簡單把它理解成為一種生意關系,第二就是相互支持的關系,當然同時也是一個競爭的關系。謝謝! 提問:二位專家我想問一下,中國市場進入市場,換句話說中國進入比較強勢的領域里,假如說中國金融界要發生一種變化的話,中國銀行業有沒有想過有一種規避的想法,或者退出的想法? 吳念魯:這個銀監會或者人民銀行都有資本方面的相關規定,像資本充足率,就是說你的業務做到多大,你首先要有一定的本錢,如果你自己亂來不遵守規定,最后倒霉的肯定是你自己。另外你上市以后還牽扯到股民,你上市以后一定要對股民負責。我覺得如果穩健經營的話這種文化不會出現。 提問:假如說進入外資銀行市場,是不是現在銀行已經開始籌劃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然后放棄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用一種相互博弈合作的態度去獲得團體的利益?就等于相互為對方著想,形成一個團體,然后用一種團體作戰的形式去應對國外的市場。 吳念魯:這個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發展的結構,像商會、董事會、監事會整個的業務要透明,有信貸委員會、財務總監,另外你還有戰略投資者,如果說你要為個人利益,哪怕你在稅后的分配上都會出現問題。如果要為少數人盈利的話我認為不太可能。除非下面的一個小儲蓄所或者小銀行搞貪污、腐化,我覺得這種情況會非常少。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的會議就到這兒,通過二位的演講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但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走進來未來的發展、衰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話題,我相信大家一定會從中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今天的討論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吳教授以及栗女士的演講!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