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外儲增加的過程實際是央行投放貨幣的過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20:30 新浪財經
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起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今天在北大萬眾樓繼續進行第三場,本場論壇的主題為“中國金融業變革”,由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先生、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先生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先生共同探討,以下為唐旭先生精彩觀點:
唐旭 : 剛剛兩位教授都反復提到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其實在中國是一個大家現在都關注的問題。流動性過剩像剛剛主持人說的是外匯大量的流入形成儲備增加,儲備增加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央銀行向外投放貨幣的過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過去中國的貨幣供給主要是通過信貸來完成的,比如說我銀行向客戶貸款,等于向流通中提供資金。現在我們相當的資金是通過客戶獲得外匯然后賣給銀行,銀行又等于把人民幣提供出去了,這個過程和前一個過程相比有很大的區別,前一個過程是銀行貸款貸不貸給你是有主動性的,我控制貨幣過多的時候可以壓縮貸款。現在的機制是說,企業把外匯賣給銀行,這個過程是自動的,是一種交易過程。這種交易就是說銀行說我不買是不行的,不能說我賣東西給你你不買,在這個上面是不會的。所以這個過程是不可控制的,在商業銀行的環節上是不可控制的。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供給就增加,增加以后整個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就加大了。加大以后一個方面壓縮信貸來減少貨幣供應量,我們剛剛說存貸比已經比較低了,信貸壓縮的余地也是有限的。
我們就用第二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就是用中央銀行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來對沖,比如說我銀行發行票據相當于債券一樣的,銀行可以用他的人民幣買這個票據,央行把多余的人民幣收回來。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也是表現有央行票據,所以你看到貸款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其他的資產里面央行票據就會越來越多,相比而言央行票據的收益相對于貸款是比較低的。這種對沖的結果我們現在可以說效果是比較好的,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都知道貨幣供應量過多經濟當中出現的現象就會出現物價的上升,但是中國現在恰恰物價是比較低的,我們的CPI也就1.4左右,1.4的CPI我覺得還是比較合理的。
另外按照經濟理論來講,經濟高速增長,像超過10%的經濟增長,按照一般的看法都會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脹,但是我們現在沒有了,所以國際上也在討論這個問題,為什么中國會出現低通脹下的高增長,這是所有經濟學家夢寐以求的境界。中國現在應該說這兩年我們看到了這個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迄今為止盡管流動性過多,央行所采取的貨幣政策依然是有效的,使貨幣保持一個低增長。因此有不少國際上的人也在討論,外匯儲備過多就應該動你的匯率,要不動匯率通貨就會上揚,但是我們的匯率沒有上揚,這是中央銀行政策調控的一個效果之一,不能保證將來會有同樣的效果,但是迄今為止效果還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