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趙曉:中國企業實際上一直是在藍海而非紅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6:35 新浪財經
2006年9月5-6日,由新華文摘雜志社主辦的“開創藍海—2006企業創新高峰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新浪財經獨家進行圖文直播,以下為前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戰略部部長趙曉演講: 趙曉(前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戰略部部長): 各位下午好!我非常尊敬前一位演講者,他在規定時間里面準時講完的,我同樣遵守時間,如果有可能的話,節省一點給下面的演講者。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從數字看中國:我們究竟是在藍海還是紅海?》今天論壇的主題是開創藍海,不言而喻首先假定我們很多的企業是在紅海,所以才要開創藍海,從整個中國來看,從整個中國宏觀經濟來看,中國企業有代表性的企業來看,我們到底是在藍海還是紅海? 我對藍海紅海的知識非常貧乏,我在飛機上買了那本書,大體地看了一下,看得非常快,不如大家看得仔細。歸結起來我發現所謂紅海、藍海大概有這樣一些重要的觀點,藍海是差異化的領域,跟別人不一樣,不用跟別人展開刺刀見紅的競爭,藍海是在不完全競爭性的領域,別人不可能和我有同樣的手段競爭,藍海要靠創新獲得的。我看那本書的時候我有一些疑問,傳統的領域,或者跟別的相同的領域一定是利潤不高的?第二,我的企業已經在紅海,我怎么辦?開創藍海意味著我離開紅海的領域,如果我在紅海,我要開創一個藍海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在溫州的時候柳傳志也講了,我已經在紅海了,讓我去藍海,首先想辦法大家能夠順利離開紅海,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怎么辦。紅海和藍海與宏觀經濟發展是什么關系?那本書是微觀的概念,沒有宏觀的概念。從我的宏觀的角度、從數據看一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企業究竟在紅海還是藍海? 2006年中國利潤增長的謎。2004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是43%,這是非常高的水平。前年的增長接近40%,39%,但是進入2005年之后中國企業出現悲慘增長,增產不增收,賠本賺吆喝,銷售在增長,利潤沒有同步增長,大部分行業的利潤增長出現增幅的下降,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大幅度上升,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一到二月份是15%,三月份是18%,四月份是16%,五月份是17%,上半年是21%,這顯然是讓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擔心的情況,所有人估計2006年中國企業利潤狀況,可能是不太被人看好的前景,2006年的情況和很多人所預測的相反,這一年中國企業沒有進入紅海,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利潤增長之快出人意料,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情況,數據現實,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的夠也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107億元,比去年同期28%,利潤增長幅度提高7個百分點,一到七月份是30%,比去年同時間提高8個百分點。這是很高的數據,28%的利潤增長率,10.9%的GDP增長速度,這都超出許許多多的人醫療,路透社給我們提了一些題目,上班人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同比28%,這樣的增長數據是不是可信的。如果數字是真實的,中國的企業是如何在石油、大宗商品、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維持它們的利潤率的?中國企業利潤的前景如何反映中國在全球通脹環境中的作用。第四,人民幣匯率的前景對企業利潤有何影響?大概提出這樣的問題,總體上他們認為28%的利潤率的增長有些讓人奇怪,甚至覺得這個數據是不可信的,我們把它暫且稱之為利潤增長之謎。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問題和我們今天討論主題是有關系的,首先我做了比較全面長時間數據的核查。從這張表上大家可以看到,06年到2006年6月份,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每一年利潤增長情況,我們發現從96年全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是1424億人民幣,到2005年達到了14361億元人民幣,增長10倍,平均每年增長30%,這個數據大概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今年上半年28%的利潤增長率在中國企業里面,在過去十年里面,1996年到2006年是一個常態,并不是一個異常,恰恰相反,2005年利潤率增長只有21%,反而是奇怪的。這就好比說非典期間會堂里面人數會很少,但那是反常的,經常會場的人是很多的,這是正常的狀態。中國企業96年到2006年平均利潤的增長是30%,換句話說今年上半年所謂的28%,在路透社看來,在許多國外的朋友看來這是很異常的數據,在我們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這并不是一個異常的數據,而且不存在什么謎,其實是比較簡單的。 這是季節調節以后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利潤額也是一路上升的。真正要解釋的現象是說,中國企業利潤為什么會增長這么快?長期以來都增長,每年的利潤增長都是30%,我們可以大體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企業實際上一直是在藍海,而不是在紅海。我們不可設想,如果一個在紅海的區域,大面積的企業都在紅海,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長怎么回增長30%,大概要做這樣一個解釋,為什么2005年下來了,但是2006年的上半年又恢復了,這是我們需要解釋的。還有一個需要解釋的是,為什么中國的企業一直是在藍海,原因是什么?未來的前景是什么?未來會很快進入到紅海嗎?還是說他們仍然會保持在藍海,這大概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這是重點增長行業的情況。對今年利潤增長大家有一些猜測,有人猜測我們的壟斷行業利潤增長比較快,但是非壟斷行業他們認為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僅以今年上半年利潤增長最快的四個行業,石化、有色分別對整個利潤增長貢獻占第一和第四位,這兩個行業的確有一些壟斷的成分,但是另外一個行業機械和輕工,機械行業是屬于利潤增長第二位的,石化利潤增長527億元,機械增長468億元,輕工增長334億元,這兩個行業不能說是壟斷性的,輕工里面繼續看小的行業,鞋帽這些行業的利潤增長都很快,這就發現不僅是壟斷性的行業,而且是競爭性的行業,利潤增長很快,不僅上游的行業,下游的行業利潤增長很快,大部分中國企業利潤增長都是很快的,這就超出很多人的醫療。鞋帽一定是藍海的領域,輕工肯定不行了,機械肯定不行,最好的藍海就是壟斷部門,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那是最好的藍海,沒有人跟他對抗,我們發現情況并非如此,因為上下游都很好,競爭性的領域利潤增長同樣也很快,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從短期因素來講,為什么去年的利潤下來了,而今年的利潤開始往上走了,首先解釋一些短期的波動因素,大概跟這些因素有關系,第一和物價有關系。在2005年以前我們發現上游行業物價漲價比較快,下游行業物價上升比較慢,甚至是下降的。上下游有一個落差,總體上來講,下游的利潤比上游拿走了,國有企業利潤增長比較快,下游利潤增長比較慢。另外中國有一部分利潤被海外市場拿走了,比如石油國,向中國輸出原料的國家,他們把利潤拿走了,可能造成2005年中國企業利潤增長幅度下降的原因。我們發現2006年以來,這樣的情況有所改變。上游產業物價還在上升,但是增長幅度已經回落了,有很多的數據可以表明這一點。其中一個現象大家能夠注意到的就是電力,以前我們的電力每年都是短缺的,而且非常短缺,但是今年的電力已經不那么段學,從明年開始,這幾年投資的電廠要進入到生產和電力供應階段,電力緊張的局面會緩解。我們知道電力如果緊張的局面緩解了,大概煤和油緊張的與面也會緩解,為什么呢?因為電不夠的時候,大家用煤發電和油發電,這些能源是相關的。上游原材料動力價格指數從未來的方向來看是往下走的。由于上游的價格增長幅度回落了,因此下游利潤就上來了,整個中國企業利潤有所回漲,這是可以解釋的因素。 這是CPI與上游物價變動,我們可以看到變動在縮小。與此同時,煤炭的價格也在回落,2004年是漲幅最大的,2005年已經開始往下走,今年繼續往下走。 利潤增長大概和利率的穩定也有關系,利率往上調一個點,對中國企業的財務有相應的影響,所以利率很穩定的時候,企業的財務成本意味著穩定在一定的水平,甚至是有所下降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能夠維持比較好的利潤。 當前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是58.73%,截止到2006年7月金融機構全部的工業貸款余額是28118億元,利潤上升一個點影響281億元,應當說對企業財務費用影響不是很大的。假設利率不是大幅度的調整,調整好幾個點,影響到的財務費用也不足以影響到當前利率的增長,這是總體的判斷。這個因素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不會是很大的。 還有一個因素和什么有感到呢?和匯率有關系,因為匯率是比較穩定的,我們國家的匯率只有很小的一個幅度的上調,每一年的匯率今年以來又繼續往下走,中國人民幣匯率每年也是往下走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中國的出口大范圍的增長。一到七月份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是31283,增長24%,假設出口的利潤是8—10%,利潤可以達到611—763億元。這個大概能解釋2005年到2006年利潤增長的波動,為什么從1995年到2006年中國工業企業平均利潤增長達到30%,83這樣的速度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連想都不敢想,除了想到短缺的引起,還要看長期的因素。 人力資本的上升是很迅速的,你雇傭一個工人,這個工人是非熟練的工人,他能夠創造出來的效益比較有限,但是雇傭三年之后,他就變成熟練工人,人力資本大幅度增長,他能做的事情比過去多得多,他能夠產生的效益比過去好得多,但是他的工資增長是緩慢的,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利潤水平的增長,趕不上創造效益的增長,創造的利潤勞動部分拿得比較少,更多被資本拿走,資本拿走的部分表現為利潤,我們看到企業的利潤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上升。2006年上半年企業全年勞動生產率平均每人是118393元,跟去年上半年相比每個人平均增加20000元,上半年所創造的產值跟去年上半年相比平均每個勞動力大概多創造了20000元,但是工資的增長只有10%,這是很低的水平。顯然工資的增長是相對緩慢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造的剩余被資本拿走,表現為利潤的增長,這個因素我們發現在中國具有長期性,中國勞動力供應是無限的,特別是前幾年,高校大學生擴招,今天的大學生水平比過去還高,但是他們的工資不僅沒有得到相應的增長,甚至反而是下降的,資本和勞動在整個剩余分配中,資本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這樣的趨勢我們估計是長期性的。 跟國際上相比,中國工資的優勢有多大,中國的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0%,大概三十年以后才能接近美國2003年的水平,如果按照目前實際工資的增長,中國增長6%,美國增長3%,中國趕上美國需要一百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邊,如果把資金同樣放在中國還是放在美國,在中國資本要獲得的剩余或者投資回報很可能比美國高得多,假如其他的情況相同。 在此期間假設有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比如說2003年人民幣匯率升值三倍,也就是升值300%,這樣的估計是非常夸張的估計,很少有人敢估計2030年以前人民幣升值三倍,如果有人做這樣的估計,他現在會大量投資人民幣,即使按這樣匯率調整,到2030年中國與美國工資的差距仍然會相差10倍,假設其他因素情況下,意味著資本在中國獲得利潤回報要比美國高很多。 除了勞動力以外,我們發現中國土地的生產要素價格差距沒有上升到足夠的地位,比如說按照人均計算,美國可用于工業化發展的耕地資源是中國的25倍以上,但過去幾年里邊,雖然中國的城市低價驚人上漲,但是直到今天,平均起來,每平方米的土地只有1200塊錢人民幣,美國的城市地價平均是500美元一平米,兩者相差三倍以上,中國的生產要素和美國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資本投在中國仍然比投在美國回報率高出很多。土地在中國當前收益增值是非常快的,通常幾倍或者幾十倍,農業用地變為工業用地、商業用地或者房地產用地,土地增值的收益可能達到幾倍甚至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是我們知道,各個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土地的價格都是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其中的收益主要被誰拿走了呢?也是被資本拿走了,也表現利潤高速增長。 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是非常快的,比如我們前面講到鞋帽,鞋帽似乎是一個傳統的產業,按理說這個產業絕對是藍海戰略,我到福建的晉江一個鎮有上千家帽子廠,另外一個鎮有上千家造鞋的廠,還有一個鎮有上千家襯衫廠,他們在過去幾年里面很大的變化就是做品牌,今年世界杯,世界杯服裝品牌廣告基本上被晉江企業壟斷,實現的過程就是很多的小廠生產能力逐漸轉移到大廠,大廠有品牌,品牌有一個很高的附加價值,即使棉花的價格上升,上游產品價格上升了,但是下游價格上升是更快的,由于品牌的價值,有一個產業集中的過程。回過頭來它的利潤是上升的,把上游的利潤給吃掉了。 中國的企業當人民幣的匯率上升之后,上升大概百分之三點幾,中國企業對海外報價也比過去上升了。一開始發達國家不接受中國企業的訂單,不接受他們的漲價,但是沒過幾年又把訂單拿回來了,為什么,第一發現中國產品的價格仍然是全世界最便宜的,找遍全世界找不到比中國更便宜的產品。第二,發現中國企業的效率世界上其它的發展中國家要高得多,比如說生產一件襯衫的時間,中國企業平均大概12.5分,印度要22分鐘,墨西哥需要30分鐘,再加上流通領域的效率,這些國家根本沒有辦法和中國比,他們最后都接受了中國的報價,又回來了。這是產品結構的調整。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過去幾年里面,中國的投資拉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投資大家注意看,這個投資在什么領域呢,在重化工業的領域,比如汽車、鋼鐵、電解鋁,劉永好以前是搞飼料了,他也搞了電解鋁,鋼鐵的增長每年的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百分之百,這樣的投資增長速度在全世界是看不到的,這里面的奧秘是什么呢?也是因為重化工業能夠帶來更多的投資回報,你搞重化工業你雇傭工人,你要付出比輕工業更高的工資,大概要提高到40%—50%,但是它能夠帶來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是4—5倍,換句話說,把40%—50%工資提升減掉之后,剩下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潤,在過去幾年里面,中國的產業大量向重化工轉移。中國的出口越來越明顯出向重化工轉移的虛實,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提升。其中創新的收益基本上為資本拿到了,勞動拿到的工資所得在里面的比重是比較小的,這也表現為利潤長期增長的趨勢。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指計算中國GDP的增長,把勞動力帶來的貢獻,土地帶來的貢獻,技術帶來的貢獻,資本帶來的貢獻都把它拋掉,我們會發現還有一部分我們解釋不了,解釋不了是什么呢?我們怎么辦呢?只能說所有的生產要素一塊創造出來生產效率的提升,這樣的提升幅度有多大呢?我們發現大概占到GDP增長的30%—40%,換句話說,如果GDP增長是10%的話,大概有三個百分點到四個百分點是全要素生產率所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解釋一個國家GDP增長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貢獻比較大,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我們知道發達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大概也就是3%,4%已經過熱了,對英國這樣的國家,已經是1%、2%就不錯了,而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甚至比他們的整個經濟增長還要快,肯定是很多發達國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再看一個重要的指標,中國企業投資回報率。因為投資回報率這個指標更加重要,檢驗這個領域是在紅海還是藍海,特別重要的就是檢驗投資回報率,如果投資回報是很高的,無論在什么領域,你都是在藍海領域,如果投資回報很差,無論在高新技術領域還是什么領域,其實都是在紅海的領域。這張表上我們看到資本存量的變化。這張表上是我們所計算資本的生產率,按兩種方式計算,一種是9.5%的折舊率,一種是5.0%的折舊率。假設按9.5%的折舊率來算,中國企業資本生產率可能高達44%以上,按5.0%的折舊率來算,中國企業資本生產率可能在36%以上,這個水平在全世界毫無疑問一定是最高的。 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占增加值的比重,我們知道工業企業一方面在創造增加值,一方面在創造利潤,最好增加值里面利潤的比重越高越好,說明企業效益越來越好,工業企業的利潤占增加值的比重也是不斷上升的,已經達到了20%以上,一百塊錢投資里面大概里面有20塊錢以上都是利潤,這個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凈資產的利潤率,大概達到了18%以上,跟一年期存款利率比,不到4%,大概3%左右,凈資產利潤率中國工業企業平均達到18%以上,投資匯報在全世界沒有,到任何一個國家投資匯報絕對不可能有這么多,銀行存款利率只有不到3%,把錢投到什么地方,肯定不能投到銀行,因為銀行回報太低,肯定投到其他的領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當前的投資是很高的,因為中國投資回報是很高的。中國有這么高的投資回報,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藍海。中國開創藍海,我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所知道的是,中國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企業就在藍海,而且不僅是今年在,去年也在,過去十幾年二十年以之在藍海,也是因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藍海,所以我們能夠解釋為什么全世界最多的跨國公司的投資都跑到中國來,我們一家美國企業,為什么要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很簡單,在美國我的投資匯報不會超過5%,在新加坡不會超過10%,只有在中國每年的投資匯報都在15%以上,我估計還有所保留。中國在全世界投資匯報最高的一個國家,所以吸引圈世界最多的投資的資金,最多的投資者,因為你在藍海的領域。 為什么你會在藍海領域,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說,未來會怎么樣,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是不是藍海領域很快就消失掉了,很快進入到紅海的領域,中國企業走上創新的戰略,每個企業要搞研發從今年的1%調大10%走這條道路,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講得跟主流觀點不同的,所有的結論都有數據做支撐。 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數據是真實的,今年增長28%根本不算什么,過去十年里邊平均增長30%,而且我解釋為什么會是平均增長30%,持續性是相當大的,下一步中國企業的利潤來自重化工業的領域。由于投資匯報是很高的,所以我認為當前宏觀調控是有問題的,當前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房地產調控,都以壓縮投資為主,因為中國政府并不認為我們的消費過多,中國政府認為消費不夠,中國政府不認為我們的出口太多了,也不調出口,唯一宏觀調控就調投資,跟投資過不去,認為投資高了,投資高了還是低,不能因為投資增長30%就說太高了,不能因為姚明長兩米,就說這個人一定有毛病,投資高不高我們主要判斷它的指標,兩個指標,是不是引起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失衡,也許物價的上漲,物價是很平穩的,物價未來的趨勢包括上游的價格越來越便宜。第二投資回報率,如果投資回報率很高投資再高也不算高,投資率很低很差已經到虧損的邊緣,投資的增長即使很低,這個時候投資也是太高了。中國是全世界最高的投資回報,從圖上大家仔細看,大家會注意到,從08年以來,我們的投資匯報是不斷上升的,它不僅沒有往下走,不僅投資匯報很高,而且不斷增長不斷提高,在這種侵略下為什么要壓縮投資。投資回報好,投資越多,意味著整個國家國民福利是上升的,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已經到頭了。其他是對國際性影響的討論,我就不多講了。 對未來的預期。第一預期中國仍將是全世界最大的藍海,我今天講得跟主流的觀點不一樣,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紅海了,所以紅海、藍海才炒得那么響,大家恨不得最好離開中國,但是我告訴你們,中國一直藍海,中國大部分的行業一直在藍海。我們預期中國未來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藍海,未來是多長時間,我可以告訴你們,至少是2025年以前。理由很簡單,中國生產要素價格的優勢跟美國相比有三十年的優勢,你的工資沒辦法和美國比,低價和中國差三倍,房子價格漲到頭,意味著和美國土地的生產要素差距在三倍以上,如果即使未來的房價漲到三倍,低價漲三倍我們不過和美國差不多,加上工資優勢大概投資在中國仍然比投資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要好,外資將大規模進入,目前為止外資最高的進入就是每年六百多億,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外資進入已經是很高很高了,但是我們認為其實遠遠沒有到頭,外資轉移,外資進入到中國,過去二十多年里面,我們只轉移了發達國家三分之一的生產能力,發達國家三分之一的生產能力是輕工業,三分之二的發展能力是重化工業,我們過去到家電為止,我們只是把人家輕工業的部分轉移過來了,正如我前面講的,由于中國全世界最大的藍海,所以這以為發達國家另外三分之二的生產能力也必須向中國轉移,因為他們正在被中國逼得到紅海,他們投那些產業沒有優勢和回報,所以他們那些產業轉移到中國,重化工在發達國家有多大呢?我們算了一筆帳十萬億美金,不可能全部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假設它轉移25%,就是兩萬五千億轉移到中國大陸,兩萬五千億在未來25年平均轉移一千億美金,相伴隨的結果,發達國家的重化工業要轉移到中國,然后中國的產業結構要從現在以輕工業為主越來越走向以重化工為主,中國向全世界出口重化工的產品。我們現在買的車大部分是國內生產的,再過幾年,大概中國的汽車要向全世界出口。汽車要重新演繹在家電領域走過的故事,首先引進國外的生產線,生產出汽車,滿足國內的需要,以國際市場四分之一的價格、五分之一的價格向全世界傾銷,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中國從今年開始生產飛機,十年之后中國的飛機產業可以成熟,中國那個時候該取代波音飛機公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制造基地,這樣產業轉移的過程和出口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以生產要素的差異作為支撐非常高的投資回報率。 到目前為止中國制造似乎在中國都是中國制造的產品,但是你們錯了,因為中國只覆蓋發達國家的消費類的產品市場,消費類的產業只占發達國家制造業三分之一的比例,剩下三分之二中國沒有大規模向這些國家傾銷,這也意味著中國還將繼續是全世界最大的藍海領域。 中國企業在國際上也仍將維持強大的競爭優勢,說到底競爭不是表現為技術,競爭就是表現為性價比,表現為成本,成本低,你的利潤就高,在相同的利潤情況下,或者相同的成本情況下,利潤更高,它是一樣的。 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突破一千億美元的大關,所有人覺得中國人的利潤太高了,全世界已經開始制造中國的國際摩擦,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政府,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者,就覺得我們出口太多了,沒必要有這么高的出口,很多人甚至主張說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工資或者提高低價,不需要那么高的出口,有沒有道理,也許有道理,我不想做評價。我只想從發展趨勢來看,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很高很高,但是和當年的德國和日本相比,德國和日本在貿易順差高的時候,人均出口額達到多少呢?達到八千美元以上,人均貿易順差在一千五百美元以上,人均貿易順差是多少呢?不到一百美金,假設中國不說達到這么高的水平,那是天文數字,大家不敢想,人均創造貿易達到三百美元,中國的順差突破三千億美金,這樣的數據我相信在2003年之前,不需要到2003年之前也許在未來的幾年之內,大家就會看到,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三千億美金,這是很多人連做夢不敢想的,但是我們相信這會成為一個現實,不管經濟民族主義怎么想,或者他們定出什么樣的政策,但是我們相信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不會改變。 我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的進口和出口都可以達到五玩一美元,中國的貿易額就達到10玩一美元,重化工的比重超過75%,比目前提升20百分點,初級產品在進口中的比重將上升到75%,比目前提高53個百分點,中國在世界貿易的比重會達到五分之一。 產業是相對的,不要認為別人都沒有的,只有你有的,才叫產業差異性,不見得,假如一個產業在中國以前是沒有的,中國是14億人的市場,把這個產業做出來,也許它就是藍海,紅海和藍海也是相對的,傳統產業和高新產業比較也是相對的。從利潤及投資回報來看,中國企業長期處于藍海的領域,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根本改變,日益走向紅海的是發達國家產業和企業。別以為發達國家技術水平高所以在藍海,不是這樣的。從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來看,我們相信中國企業優勢仍然是在傳統產業領域,特別是重化工業,實現藍海的途徑,對中國企業來說并不是搞技術創新,搞出全世界沒有的東西,把國際上重化工業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來,中國吸收學習、模仿人家的技術,這是最有優勢的,你創新會發現,創新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根本不是你沒能干的,也不是你的比較優勢。你在很高的門檻,人均收入一千多億,對未來來說,真正的藍海道路仍然是吸收轉移和學習與模仿,經濟民族主義更多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阻礙外資的進入,包括外資并購是不正確政策的做法,國家創新戰略更多依然是口號,而不可能成為實際。 中國的紅海地區,比如東北,東北很多人認為可能是紅海地區,國有企業搞得不好,我們說如果政策有所轉變,將來完全有可能轉變為藍海地區。東北過去那些企業為什么搞不好,就因為是重化工業,中國沒有到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所以它就不行。如果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到重化工業,東北就盈利新一輪的機會。但是東北重化工業不能自己搞,如果自己搞,還是搞不好的,應該怎么辦呢?應該成為一個新的開放的重點,第一個開放重點是珠江三角洲,第二個開放重點是長江三角洲,第三個重點政府傾向于環渤海,我個人傾向于是東北,東北有全中國最好的重化工業基礎,關起門不在全球化的實業里面搞是永遠搞不好,東北成為開放的重點,把發達國家的重化工業引過來,發達國家的重化工業并購國內的重化工業企業,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向全世界出口,東北從表面上紅海地區變成藍海地區,由紅海地區變成紅海地區過程中有所變化。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