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陳小洪:創造有利于中國企業創新的政策體制環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1:16 新浪財經
2006年9月5-6日,由新華文摘雜志社主辦的“開創藍海—2006企業創新高峰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新浪財經獨家進行圖文直播,以下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演講: 陳小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 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研討會,根據會議的安排,主要讓我講一講企業創新政策體制環境,所以我的題目叫《創造有利于中國企業創新的政策體制環境》。我想首先回顧一下中國企業創新,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情況。中國企業這二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企業的創新能力日益提升,首先就是中國大多數產業,中國的企業能夠提供門類比較齊全系列的產品,有些產品有較高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個表現是研發投入不斷增加。我們國家研發費占GDP的比重1995年只有0.6%,2004年已經上升到1.35%,其中企業研發費用占全國研發費用的60%,另外中國企業專利數量也是大幅度上升的,我們國家剛剛開始建立專利制度1985年,全國只有1.44萬件專利,2005年已經有42.6萬件專利。而且其中企業申請專利的比重非常高,在1994年以前,我們國家的專利企業申請只有40%,而1995年以后到現在企業申請專利已經達到了80%以上,現在呈更加上升的局面,很多企業,特別是比較大的企業都建立專門的研發機構。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們和國資委做了知識產權的調查,調查2605家企業,發現其中54%的企業都有中央研究機構,它有研究中心,實際上產品部門里面、事業部里面、子公司里面還有研究機構。部分企業已經有了比較強的創新能力,包括鄭主任講的華為公司、寶鋼這樣的企業在內,各個行業都有,創新能力較強的表現這些企業有它產品的競爭力,包括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我在這里講創新不是講發明、發明專利,而是講你能把你的技術、知識商業化、商品化,獲得成功,你要有競爭力,這是檢驗你的標準,建立在自己知識基礎之上的競爭力,這就創新。這些企業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比較好的創新機制,所以我覺得中國已經有了一批有一定創新能力的企業。當然中國的企業創新主要還是以改良型的創新、模仿型的創新、集成創新為主,所謂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在人家的基礎上改良創新,只不過從技術來源角度來講是從國外買的,不是原來國內已有的創新。 但是還要指出,我們國家企業創新能力跟先進的企業來比,仍然是非常弱的。首先,真正的高收益率的,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還是比較少的,大陸貨比較多,比如說輕紡行業,我們國家無論是服裝、紡織、玩具、塑料制品都是世界上領先的規模,但是我們真正的創新、有競爭力的包括品牌在內,世界上是很弱的,甚至在國內都是很弱的,最高端可能是別人的品牌和產品,設計可能也是別人的。在IT電子行業,中國按規模計算,現在已經超過日本。我們看一看在終端產品這個領域,我們的競爭力并不是很強,大家知道手機比較厲害的是諾基亞、三星,電視機中國是世界大國,但是隨著液晶平板化迅速的發展,去年液晶平板電視占全球已經20%,但是價值高,中國的地位下降。中國最大的電視機公司就是TCL,收購了湯姆遜電視機部分以后,它的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去年產量2300多萬臺,第二名是索尼和三星,大概15、600萬臺,但是人家的價值量高,終端產品競爭力還不行。在器件、部件、半導體、液晶我們更弱,系統產品在通訊設備我們有比較強的競爭力,因為它是這十幾年發展起來的技術,而且還在不斷地變化,華為公司由于中國的工程師比較便宜,再加上各種原因,在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中國通訊行業,包括固定電話的發展為他們創造了市場,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所以它迅速增長,沒有這個機會它不會,而且進入門檻比較高,大量企業同業競爭相對較難,客戶比較刁,像中國電信這個公司不是隨便賣給他就可以賣得出去的,也獲得資金和技術積累的機會成長起來了,真正和第一流的公司比仍然有差距,雖然現在進入世界主流市場,但是總的來說在最新的無線核心網高端部分份額是很低的。任正非同志非常之冷靜,我跟他交流過,我們實際上還不是最好的,確實是很優秀的。在成套設備系統、機電領域,在一些中低端比較成熟的中國有比較好的競爭力,真正的高端還不行,比如說發電機組,剛才鄭主任講了,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電機廠非常優秀,可以造六十萬千瓦以上的火力發電機組,但是圖紙是國外的,以別人圖紙為基礎的,制造能力有,三十萬千瓦我們自己可以制造,中國的主流市場都已經是六十萬千瓦以上,而且正在進入一百萬千瓦,也就是說在大型成套機電設備方面比較復雜的,甚至是比較傳統技術,像發電機組的技術,總的來說是傳統的,我們的能力和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可以出口,出口幾十套,但是真正高端我們還有差距。在原材料無論是鋼鐵、有色還是石化材料,普通的我們都能做的,高端的還不行,還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有高收益、競爭力的產品,最后表現在你的東西,還是不夠的,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認為還很艱巨。 研發費199恩年我們國家349億元,2004年1843億元,6倍的增長,但是比國外少的多,比例才1.4,別人是2、3,絕對額差距更大。特別是按企業計算我們更低,華為投50億人民幣,人家投幾十億美元,中國的50億抵人家的100億人民幣或者200億人民幣,我是后發國家,可以學習人家,但是應該說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們的專利很多,但是發明專利少,中國的專利當中發明專利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不是發明專利,是實用新型和外觀,重大的發明專利很少。因為企業的管理、經營、技術水平是偏低的,因為一個產品的開發過程怎么樣能降低風險,怎樣獲得比較好的商業成功,需要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綜合起來整個產業鏈的能力,才可能成功,特別是比較大的、有影響的商業成功更是如此,我們面臨和別人不同,比如跟日本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不一樣,中國是非常之開放的,所以更要求你的技術、研發、商業綜合能力要強,不強的話,好的東西也不行,國外也有很多的專利,而且我們要處理很多問題,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的問題,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很弱,任務仍然艱巨,所以開這個會,希望大家努力。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我們國家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從政策體系環境來看,需要進一步的明確我們的戰略,進一步改革、健全體制。去年開了國家創新大會,明確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國家創新體系,還提出了16個重大的技術專項,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為什么不強,解釋多種多樣,在創新體系真正有效運作過程當中,企業和政府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看法也不盡一致。支持企業能夠創新的環境條件到底是什么,現行的我們國家管理體制能不能支持我們企業創新,也有疑問和爭論,16個專項提出來,最后能不能變成企業的創新能力變成商業化的成功也有疑問。所以不能說,我們的戰略都清楚,應該說是戰略方向清楚,但是進一步落實目標方向戰略舉措和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建立和提升。 根據這個情況,我個人認為,首先一點政策體制環境必須要能改進創造有利于創新,必須是一個系統,必須扎扎實實,企業創新能不能成功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個創新主體,誰在承擔這個創新的主角,是政府、是企業、是企業家等,是什么樣的企業?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創新的激勵存在不存在?沒有激勵的話,怎么回創新呢?鄭主任講山東龍口的老板有很強的激勵,他有兩點,第一他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很有地際直的企業,第二他看中國的鋁型拼命發展,第三他發現中國有資源,因為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就引進很多羈押機系統,像西安的重機,中國八大重機廠都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如果缺一環搞不成,的所以創新的激勵很重要。第三創新的資源,過去私人企業就沒辦法產生,我們國家99年以后就明確,私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放開手,所以資源條件很重要。這三個方面我們都有問題,所以需要系統整合,我們的情況是怎么樣,經過這些年的改革一些好的國有企業,實力很強,但是創新機制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管理的問題、體制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民營企業有內在的動力,但是能力和素質有一些情況下是不夠的,像龍口那個企業是有點錢的,是有一定條件的。創新主體還存在問題。 第二,從創新激勵方面來講,從外部來看,一是成長機會的激勵,有沒有機會,如果你不讓人家搞,這個機會不存在,如果中國經濟沒有成長性,這個機會不存在,中國過去這幾年,包括中國華為,中國有這個成長議會,允許辦私營企業,當時深圳做了創新,當時中國規定私營企業必須是在戶口在當地才行,任正非第一個合作者是武漢華東工學院的教授,他沒有出口,后來深圳市政府就搞了創新,當時體制下要不然不能登記,高新技術企業不受戶口限制,88年辦高新技術企業給了這個機會,在市場方面一是成長機會和競爭的壓力,民營企業這方面壓力比較大,國有企業部分有壓力,部分壓力不大。成長空間中國是比較好的,但是參加WTO以后情況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參加WTO以后中國是控制開放下的競爭,參加WTO以后是更加開放下的競爭,所以發展空間會壓縮,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第三,資源。我們過去的資源,包括人、錢,知識資源,中國的資源真正需要并不是很夠,過去有很多的限制,很多市場化的措施沒有到位,當然很難發展,這方面現在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依然存在問題,但是我也承認有很大的進步,沒有很大的進步,龍口這些老板怎么成功呢?華為當時搞通訊設備的時候,中國電信的人其實也不太敢用他,當時郵電部出面,他們做得不錯,中低端敢用嗎,他說敢用,如果當時不支持私營企業沒有這種市場資源,包括郵電部當時的支持。這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情況。如果沒有系統解決這個問題,即使是一個攻關項目,解決不了問題,中國研究打飛機的問題,很大問題就是體制的摩擦,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也沒有很好的研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