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莉/文
中國證券市場終于在2005年一步步地卸下了股權分置的歷史包袱,上市公司、大股東、機構、個人投資者之間的博弈達到巔峰狀態。而過去一年,或許也是所有董秘們目前經歷過的職業生涯中最頻繁的“投資者面對面”。雖然創新難免需要付出代價,但我始終相信,創新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而萬科是一家在任何時候都希望走在前面的公司。進
入2005年,股市熊途漫漫,尤其“千點鐵底”神話的破滅,令人一時扼腕,而受宏觀調控影響,地產類股票更風聲鶴唳,創下歷史新低。作為地產行業的代表企業和內地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萬科,這一年來受到了太多的關注,也經歷了太多的波瀾。我們在積極應對宏觀調控變化的同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維持投資者信心。
2005年5月“黃金周”,遠在海外的郁亮總經理打來電話,要我們盡快報股改方案時,萬科一貫的“老實人”風格就展現出來。在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萬科的非流通股比例是較低的,僅14.58%,能送出多少對價呢?而且要命的是,這些股份分布在28家公司,超過100個實際持有人手中,而當時對報送方案的要求是“非流通股東一致認可”。那么,什么是“一致認可”?最麻煩的一種解釋,大概就是“全部同意”了。經過內部討論,我們當時就選擇了最麻煩的這種解釋。 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股東華潤的支持下,根據首次頒布的規則,收集了所有可以聯系到的法人股東的簽名,做出了一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送股方案—這段描述,說起來很輕描淡寫,但或許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其中的艱難。為了找到所有的實際控制人,“我們可以開一家尋人公司了”—我的一位同事這樣自嘲道。盡管,這個方案因為B股對價的不明朗而未面世,而且后來也被我們自己否定,但在參與股改這件事情上,萬科和大股東華潤表現出的態度是毫不含糊的。
人們常說,創新需要付出代價,因為結果無法預測。但我特別相信付出所帶來的結果,相信創新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原動力,而萬科是一家在任何時候都希望走在前面的公司。在萬科股改塵埃落定之時,萬科董事長王石頗有感慨,他說,看來任何改革都是事在人為。熟悉王石的人可能能感覺到,這句話其實很有點嘉許的意味。
2005年,雖然我們看到了股價的波動,但我們也看到了每一次努力的結果。我們看到,萬科股改方案公告前至去年末,股東從公司股改和公司股價的獲利達到40.85%;同一年,萬科A股漲幅26.76%,B股漲幅73.23%,這是投資者對公司所投的最大信任票之一。
作者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會秘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