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會議講座 > 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和展望 > 正文
 

第三主題:經濟學教育師資體系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7日 17:56 新浪財經

主持人:我們下午有兩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由我來主持。毛主席講過一句話,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上午我們討論了路線問題,下午討論干部問題。由于我們經濟學教育研究的好壞,除了我們上午討論的教學體系、培養體系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如果我們師資隊伍解決不好的話,再好的課程設計、再好的思路,都可能都沒有辦法實施。
    我們前面有四個主要發言人,完了之后我們討論。我們集中在師資隊伍,一個是對師資隊伍現狀的基本判斷是什么樣的,第二,師資隊伍國外引進和國
內培養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各個學校的發展都不平衡,甚至認識都不一樣。第三,我們各大學之間怎么在師資隊伍形成一個很好的市場,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整個教育體制最核心最核心的問題。每個學校、每個院系原則上不再留自己的學生當老師,其他任何問題都迎刃而解,如果賣不出去了,你讓他招他也不會招了。在美國主要的教員也就是前列大學培養,前列大學不光給美國,給世界也培養了很多。中國也是有這個問題的,另外包括上午講的標準,都可以比較嚴格地去把握,假如我們中國有10所優秀的大學,這個就能達成基本的共識,這個市場就會有了。
    第四,教師隊伍培養問題,培養什么措施,原來我們送到國外培養,國內沒有碩士學位的人繼續讀碩士,還有的為了解決碩士問題來讀碩士,我來簡單講這幾點,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這幾點上能形成基本的共識,出一個倡議書,哪些大學能夠簽署這個倡議書,為了這個東西我們形成一個很好的約束。同時我也知道,一些改革的內部壓力也很大,內部有阻力的情況下,一定要用外部的力量逐步環節外部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共識可以作為我們每一個院長,回去以后指導改革很有力的條件。
    下面第一個由袁立剛發言。

袁立剛(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謝謝主持人,同時也非常感謝梁晶邀請我參加這個會議。剛才張維迎已經講了,我們下午的討論是關于師資的問題,顯然經濟學要真正現代化,或者說跟國際接軌師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覺得中國的經濟學主要是學術規范問題沒有建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1978年以來,我看了一下,發展最快的大概要數經濟學,或者法學也是可以的,我個人理解像經濟學這類學科,因為意識形態問題相對來講好一點,再一個時間性特別強,所以經濟學的發展應該是相當快的。但是在這個快的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很多的問題,大家說經濟學是一個選學,一旦選學以后大家的需求非常旺盛,現在有全世界的發展需要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有官方的、政府的,還有大眾的、企業的。中國的經濟學在最近幾年的發展當中,需求的拉動成了一個顯學,顯學之下,這個帽子就到處飛。如果歸類的話,有三類學科,有一類學科跟國際接軌特別好,比如生物學、物理、數學等。還有一類學科徹底不對外,有的沒有什么標準,還有的是國內標準,像古漢語等。有一類學科一半對外,一半對內,這個是比較糟糕的狀態,經濟學大概就屬于這種中間狀態,這樣一來,這時候學術權威、規范就沒有了,你要國際標準他說中國特色,你要用中國本土的規范,他說我是創新,在各種場合沒有規范的情況下他都可以發言。再加上我剛才講的社會需求如此旺盛,到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空間,然后使得我們的學校當局等討論的時候都不知道了,到處都是知名的學家,到底誰是知名的?就是在同一個空間可比性沒有了。剛才我講強烈的需求導致我們很浮躁。
    從我個人學經濟學的過程來看,有時候非常相信自己學了經濟學,學了以后各方面還可以,但是有時候又很悲哀,因為經濟學太難了,要走跟國際接軌的路太難了,這是我們國內經濟學面臨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我們經濟學當代要建設的話,要有師資的話,非常嚴肅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學術規范,還是要有學術權威。講到學術規范和權威以后,引申出來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到底以什么為標準?剛才講了有國際標準,國內標準,但是每天發生是國外的經濟學可能不能一下子解決很多問題,很多新問題。這是我們目前當前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中國的經濟學怎么走?這里有自己的特殊性問題和一般性問題怎么結合的問題,這個問題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問題,我們現在叫主流經濟學,在英美的主流經濟學下面用他們的語言和方式發展起來的,我認為非常好,因為人家確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人家是在非常冷靜的情況,根據不浮躁的情況潛心研究,這個我認為首先是肯定的,但是經濟學到底有沒有民族性的問題,就像西醫和中醫,中國不管怎么樣有中醫呀。這就說明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大的人物,語境里面說了一個東西,如果被接受了以后,就轉彎了。對這個問題我認為目前來講,因為中國落后了,經濟學本身需要一個土壤,經濟學的發展跟其他學科不一樣,中醫是以人體為研究對于,經濟學首先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我認為中國目前首先應該肯定主流經濟學,然后在中國大多數經濟學都會了人家的語言,掌握了人家的方式以后,然后再談的上創新問題。
    第三,我們師資到底引進好還是自己培養好。在師資里面到底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結合上面兩個問題,我認為現在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剛才我跟張維迎也私下交流,光華管理學院現在有50個博士生,你們開的價格也很高,但是光華管理學院的經驗全國沒有辦法復制,至少復旦大學沒法復制。我認為目前這個階段上面,中國還是要自己培養自己的師資。我覺得目前的出路主要還是培養復旦的,因為復旦的生源太好了,而且這幫師資,以后要發展的師資主要借助與我那批30幾歲的青年教師。張軍的研究中心也是這樣。我們為什么要重視這么一群人呢?大家知道像我這群人,國外拿學位回來,我自己定位很清楚就是一個橋梁,就是對接這個。我當時回來有一個心愿,我希望我的學生出去留學的時候不要像我那樣困難。現在已經有國外留學回來回到復旦的,復旦還是就國外研究的氛圍,這幾個人回來相當好,這個給了我相當的信心,我給的工資都是體制內的工資,我們不可能拿出四萬、七萬美元的工資,這個是沒有的,我們主要是靠學生對復旦的忠誠吸引他。這批30幾歲的年輕人,留下來以后,通過各種途徑讓他們出去,因為這一代跟我們有一個比較大的差異,現在30歲左右的人,外語跟數學基礎相當好。另外這批人還有一個特點,維迎,我認為這批人更了解中國的情況,他們研究問題的導向,我可能說這個有一點兒冒犯人,可能比請過來的高薪的,我不是指全部,我這里說自己篩選出來的,他們出去薪水很高,在國內薪水非常低的情況下還認真工作。
    現在我在走的就是希望寄托在自己培養的,然后又有國外視界的跟國際接軌的青年。同時我們在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的時候,我們不斷地有一個做法,因為大家知道搞主流經濟學,搞現代經濟學,每一個人,因為在國內大家知道教學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需要不但地補課,碩士、博士進來要不很多的課。這個也有一部分學生迷路了,不只有自己該怎么走。我們告訴大家一個經驗就是你在選擇當中要注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一條線,這線是西方經濟學非常豐富的寶貝把它串起來,如果你沒有這條線,你學經濟學學十年也學不出什么好的名堂。所以基于這幾點,自己學生的培養,一定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培養成比較好的師資,一旦中國的經濟學有所創新的話,我想會對整個主流經濟學添上光彩的一筆,帶有中國文化特色、實踐特色、語言特色的經濟學。謝謝大家!
  
舒元(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
   很高興參加這個關于師資的討論,經濟學發展這么快,相比之下,經濟學的師資隊伍發展相對落后,很多學院都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自己很大的貢獻,我曾經跟MIT的老院長談話,我說我們學院怎么使更多優秀學者來我們這里任教,我覺得他講了以后,沒有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因為已經有了很多優秀的人。事后我想講這個話也是有道理的,你怎么使這些優秀學者能夠安心地在你這里工作,你要創造什么樣的條件?我想對于經濟學學者來講,一定要創造比較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工作環境,首先這個單位要有追求一流的辦學理念,同時要有比較寬松的環境。第二要有正確的導向,如果有些單位是個別領導個人意愿作為導向,這樣很多事情學者覺得不是那么高興,他就會選擇其他的。另外要有公開公正的獎懲辦法、規則。這些辦法是公開公正的,而且對大家來講機會均等,而不是因為個別的關系。
    在正確的導向下面要有一個獎勵,對于教學上面、研究上面或者學院服務上面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教師要有獎勵。要為專家、學者的學術發展創造空間,因為很多教師他的發展,他考慮我在這個單位能不能從長遠的角度得到發展。要為教師提在職學生、學術訪問、學術交流等各種條件。要關心支持專家、學者的職業生涯和學術發展,也幫助解決一些很具體的困難。另外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比如說一些辦公設施、圖書資料、數據庫等,使他的研究工作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還有改正行政管理和服務效率,樹立為教師服務的觀念,這樣專家、學者就會心情舒暢,當時還要努力爭取資源,為專家學者提供有競爭性的薪酬等,因為現在競爭性很強,各個單位互相之間人才流動也比以前多了。
    其他,我覺得有一個提倡師資來源多元化,一個單位的老師如果來自國內不同的院校,如果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學校,這樣可以博采眾長,可以有不同的訓練,不同的背景,這樣對這個單位是有利的。現在我們還要提倡加強國內外的經濟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另外爭取利用國內外的優秀資源,有的學者不可能長期過來,但是可以請過來做短期的訪問等,這樣使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有更多的交流。
    以上我拋磚引玉講了經濟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僅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黃衛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提起師資有這么幾個情況需要琢磨一下,一個從我們現在大家所談的課題里面,基本上講的都是重點大學的事兒,但是全國一般的財經院校還是很多,所以師資問題不討論不解決這是一個問題。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情況,為什么這么講呢?從89年開始到中美學院交流委員會的南方主任,另外87年世界銀行大學教學項目也討論過功課的問題,當時我屬于晚輩。在這個過程中間,我有一個感覺,參加過,跟世界銀行也好,參加過大學師資本身,包括課程設計。同時也參加過關于師資的培養,后來96年開始,參加各個財經院校的評估,所以全過程都參與了,有一些這樣的想法。
    因為咱們國家的師資要標準化建設,在當時世界銀行大學項目的時候,確定了10門核心課,那是教育部通過招投標的辦法,當時人民大學是7門,那是第一次財經類的教學體系也好,師資也好,是第一次力圖去規范。由那兒以后,培訓的工作到了20世紀 90年代初的時候,也談到這個問題,七所重點大學的師資問題,基本不是大問題了,現在重心向一般院校轉移了,從那兒開始,福特班對國內一般院校的師資開放,同時福特班也開始從一般的經濟理論,那時候側重是國際性研究,我們側重一般經濟理論,這樣開始做這個事情。這樣一路下來,我覺得教員的更替包括省級重點大學,像我這一代人,我大概是過渡的,應該基本算是完成了歷史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間,比較規范的體系和比較規范的方法應該說比較容易被各個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所接受,這個我覺得是下一步繼續前進的很好基礎。也就是說體系的中心已經有了師資和基礎。
    如何從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中間延伸和拓展,這個恐怕是未來要走的很重要的任務,一般的院校我參加的評估有20多所,基本的師資狀況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一般的學校、財經院校大概80人左右,接觸到80個老師,一個學校到底多少個老師,基本上是精兵強將上的,因為參加評估嘛,這個我心里是有數的,我想教育部也是也有數的。
    這里面到底是道的問題,還是術的問題,道是道理的問題,術是方法的問題。我們福特班畢業的學生,如果你問他術的話,他基本都忘了,腦子里留下的實際是道,現在有一個問題,道和術之間關系怎么處理,怎么把經濟學的道很好地在同學們的腦子里頭生根發芽,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這個問題我總覺得在這方面找不到交叉點,如果找到交叉點這個事情就比較好辦,所以術跟道確實有點兒問題,什么原因,我剛才說了教師隊伍更替完畢,而更替完畢的年輕教師在各個院校,其實重點院校我也去評估過,很多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是重點大學的年輕教師我也感到術有余,而把道產生清楚,好象恐怕還要功底加強。
    第三,現在有一個麻煩,我們在講中國的經濟學教學的時候,應該說成績斐然,但是在2005年洛桑管理學院的評估過程當中,中國評第60位。換句話說,從國際評估來看,他的評估標準用更大層面考慮中國的高等教育。實際提出了中國高等教育,我不敢說不合格,但是這個事兒本身是存在的。這個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我們要想辦法,怎么能夠把它確實扭轉過來。我曾經跟教育部高教司也聯絡過,他們下半年可能要開會討論。所以我講從學術這一塊兒,從事實上經濟學和財經類在中國經濟發展中間一定程度的反差,怎么彌合它,這是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
    第四,從現在學術思想上,我的想法是這樣的,經濟思想多元化,應該說規范還是應該做的。我們現在有強調在中國不光是經濟學,所有的學科思想必須高度統一,行為可以亂七八糟。這恐怕不是一個學科發展的一個前提,應該講思想可以多元化,鼓勵各種的想法,這才有創造力,但是你在表述的時候,你在把它用在實踐的時候,我們講應該有一個規范化、標準化的過程,這樣比較和國際化接軌,也容易被國內的經濟學界接受。咱們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還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因為在經濟學教學中兩條路,一些人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從一個概念衍生出一個體系來,還有一些人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這二者怎么結合?因為我有一個感覺,我提出這么幾個問題來,我真的沒有解決的萌芽式的東西,還是請大家來討論。
   
    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非常感謝梁晶,非常感謝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給我這機會一起探討師資隊伍建設。在我看來根本的路線問題好象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就是中國的經濟學,經濟學研究到底應該或者最有可能走哪條路,這個在我看來還是根本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就解決不了如何評價我們教師的科研水平,如何評教師的科研成果以及如何聘用、提拔我們的教師隊伍。我過去一年以來,我在清華大學工作,也是我過去一年以來非常認真仔細考慮的問題。我非常高興也機會交流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要明確經濟學的本質是什么,經濟學的本質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于是社會的運動,是社會各種復雜的現象,各種負責的關系。所以經濟學的研究是離不開對于,當然我們可以把經濟學定義成一種方法,這個是沒有錯的,同一個學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在我看來經濟學的對于是一個本質性的東西,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意義的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就是在經濟學研究上是有民族特色的,不同的國家的不同經濟學家,他所關注的,必然有一系列的體系,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看,分析一下美國經濟學,是有明確的美國特色,比如種族歧視問題,比如專門給西班牙人一些照顧,這個絕對是有美國特色的經濟學問題。所以我記得當時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流傳一個故事,我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有一個非常好的年輕的勞動經濟學專家,他首先是經濟學系里有一個有名的學者,他就明確跟自己的學生講,你們外國人不要跟我學,你們不要搞勞動經濟學,因為你們不懂,所以肯定做不好這項研究。所以經濟學在美國也是有民族特色的。反過來這一點要是沒有意義的話,必然要走中國特色的道路,我們要抓住中國經濟中最有特色的,最需要解決的,最適合我們標準的一些問題我們深入研究。
    具體看來,有幾個類問題恐怕是有中國特色的核心研究的核心問題,比如說制度改變問題,制度怎么改變?是一步步改變還是怎么改變,你要注意什么問題。在不發明新的方法情況下你也要深入研究。中國是人口很多、幅員遼闊的一個國家,中國又是這么一個趕超國家的先例,歐美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發展問題,他們面臨的問題是怎么樣在技術前沿進一步推進的問題,而我們是怎么把這些技術引進的問題,戰略不一樣,所以發展戰略也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這個問題講完了以后,在中國研究中國的經濟學問題,其實在我看來和傳統的經濟學沒有矛盾,只不過在不同的角度看經濟學問題。在我們的經濟學教學里面如果這一點明確的話,我們仍然可以教學生,只不過明確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觀察是基于資本主義早期的一些現象的研究。從我們現在定性的,從個人的思維出發是會出毛病的,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后,下面我們就可以談在我們的中國經濟學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以及中國經濟學學科隊伍建設里面有什么特色,在我看有兩大類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一個是學術成果的評價問題,這個我們不能一味地靠國外雜志評價,因為我們關心的問題很多是中國特殊的問題。這些問題短期來看,在國外的主流雜志里面還很難形成一個主要的話題。如果只是靠那來評價的話,恐怕有偏差。事實上我還可以把這個話講的更深一些,我們在國外工作、學習了這么多年,國外學術界的評價有一定的腐朽性,比如說在國外發表一篇文章,一般說從寫到發表出來,如果五年的話,那是非常快的時間。有的是十年,我自己搞過一個十年才發出來,如果一個學科有進步的話,怎么會這樣子呢?我知道數學、物理學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自己在建立我們學科制度的時候恐怕要有學科創新,具體說我們的雜志,我們要辦適合中國實際的有規范、標準的學術雜志,這個雜志不能照搬國際上的方法,比如說審稿過程要很現實,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有人說在國外發表文章95%是技巧,5%是內容。所以我們的雜志恐怕還要走一條新路。比如我們要辦一個雜志,有一部分文章是要審稿的,有一部分人不需要審稿,通過這個過程我們要注意去掉一部分洋八股的問題。我這個雜志就是倡導風格的,方法可以明確,如果有錯誤可糾正。這些問題提出來值得我們大家討論。
    最后再提一點,關于人員聘用的問題,我個人看法,從制度上來講,不能我們只招國外畢業的,不招國內畢業的,我們要有統一的標準衡量。招國外回來的學生,要有一個意識,考察這個學者有沒有回來之后轉型的問題,他有沒有中國意識,能不能把方法轉過來,這是判斷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我個人認為,在國外稍微工作幾年,有一定的經驗,有轉型能力的這種人恐怕是我們最需要的。
    包括自己的博士生能不能留,我覺得我完全贊同剛才張維迎的觀點,這個是不矛盾的,這個在國外大學也都做過。
   
    主持人:主要發言人給我們節省了幾分鐘的時間,下面我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來討論。可能要求發言的人比較多,所以限定每個人的發言時間不能超過三分鐘,觀點明確亮出來就可以了。
   
   
    海聞:
先談師資問題,剛才講的很好,我覺得考慮師資不能說你進來什么樣的生源,還有最大的一個毛病留自己的學生,因為老師還在里面。我認為我們現在確實應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說自己不要留自己的學生,怎么留?剛才談到一個普通大學的師資問題,這個是我們沒有被關注的問題,一流大學好賣,也能夠被吸引,但是全國這么多大學都被吸引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很重要的方針要確定,我們培養的博士干什么,我們現在很多大學培養博士,但是這些博士根本不是從事教學,很多都到公司去了。我覺得今天這個會議,我建議咱們年會能夠更多地成為大家交流的平臺和機會。剛才早上提到教育的問題,我覺得我們今年能不能在招聘上形成一個共同的市場,就是每個大學至少在全國招聘,而不是留你自己需要的學生,這個要形成一個共識。如果大學在全國里面招聘,很多高校的博士就有意地成為大學的師資,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還有一個在職師資的培訓,我覺得我們年輕的老師還要鼓勵他們到國外學習。中國的問題確實需要研究,但是我們要走向一流,現在也有一個爭論,我們如果不重視年輕的教師在國際上發表文章的話,我們什么時候能走上國際一流的水平?我們稍微資格老一點兒的老師可以注重國內研究,但是年輕的老師還是要在國際上發文章。
   
    臧旭恒(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今天下午的主題是關于經濟學教育師資的問題。剛才幾位談了自己的觀點,我很有感受。剛才都是比較好的國內名牌,最近高校正在招生過程中,我看到濟南有一個小報,說山東大學經濟學排在22位,沒有進前10位,像這樣的大學,盡管有百年的歷史,但是經濟學起步晚,大概是1977年起步的。現在的問題像我們這樣的大學中,我們不想用我們自己的博士生,我們也向從另外的大學引進。但是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真正我們覺得能夠達到,比我們山東大學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要好的到我們山東大學來。但是我們現在的師資情況,接近80個專業教師中基本上博士學位不成問題,大概有30%左右在國外有一年以上研究經歷。我們現在老師周課時率達到80個小時多,今天我們作為院長看到實在不行了,2000年的時候,我們研究生招生300個人,現在150個人左右,博士生招生規模每年40個人左右,規模和擴張不成比例。從今年開始我們送出去的老師回來有5個左右。山東大學不是很靠后的大學,當然我們也在加大措施,一般我們采取的方法,就是從國外聘請兩年到一年,都是名牌大學,但是他解決的基本上是碩士生到博士生的課程,但是本科生的層次還是比較欠缺。
   
       
    王秋石:
我們學校經濟學現在有三個博士點,可能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博士點,培養自己的師資,同時也有一些名牌大學的老師到我們這里工作,我們的情況跟山東大學差不多。我今天想說的問題,就是我們整個博士生的招聘、應聘工作沒有規范化,我們還是地級的單位,有些學生來我們這里應聘,我們讓他導師給我們寫推薦信,他說我們導師不會給我們寫推薦信。如果不寫推薦信,我們就不很清楚,他能不能當老師等等。第二個問題,我們提出可以留下來,但是學生不回答我們,到了該讓他來的時候,他說到政府部門工作去了,這是一個誠信問題。我覺得博士生就業應該有一個場所,使得這種渠道比較暢通,其實凡到我們學校去的我們給25萬塊錢,給一個120平米的房子。歡迎在座博士生到江西財經大學。
   
    裴貴芬(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很高興我有這個機會聽各個專家的意見。今天上午我聽了以后,我感到各個專家談的離我們學校太遠了,但是下午幾位教授談了地方性的大學。我們河北大學從去年開始建了一個省部共建的學校。在這里有幾個主題我非常感興趣,我做了兩方面的歸納,談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課程體系的問題,我們河北大學的發展還是比較早的,從西方經濟學授課來說我們開設的比較早,我們從80年、81年開始講課,在座的樊剛老師他就是79級,同時接受西方經濟學的課程。但是后來我們的經濟學發展是相對比較滯后的,我們在95年獲得了第一個經濟學的碩士點,就是實際經濟的碩士點,03年獲得了經濟學博士點。我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博士點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參考了重點院校的課程設置,我96年進入南開大學學習,我進入南開大學以后,就吸收、借鑒南開大學的課程體系我認為我們學校課程體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承銷,我們改革課程體系以后,我們很多的畢業生考取了重點院校的博士,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今天我來到這里,在會場上見到了我們兩個碩士生在這讀博士。所以在這里面,我提出來一個進一步的要求,因為我們的博士點剛剛下來,在剛剛召開的世界經濟學會的理事會,我也參加了,我們希望吸收一些經驗,但是我所得到的信息就是,各個學校的博士點的課程設置各不相同,所以我希望能夠在不管在經濟學會上,還是通過什么途徑能夠規范一下博士點的課程設置,雖然說我們要承認經濟學教學的多元性,  但是對于我們后發展的學校這種規范是有必要的。對此我也提出一個重心下移的問題。我們河北大學愿意當做重點院校的重心下移的試點單位,因為我們河北大學地處保定,離北京很近,從北京到保定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希望各位專家、教授能夠采取我們的軟引進的方式,你們到了我們河北大學以后,我想你們培養的博士生也會對我們河北大學感興趣,也會幫助和支持我們河北大學。
    第二個問題,關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問題,我今天中午跟張維迎老師聲明了一下,我們的觀點,作為地方性大學跟重點大學觀點不一樣,我認為作為地方性,重點院校可以進行理論創新,但是地方性大學更多是為地方經濟做服務,所以我們申報課題,哪怕自選課題都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只有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了,我們才有活干,才有錢掙,才能有飯吃。所以在這里請各位專家考慮,因為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為河北省服務,但是在博士點申報過程中,你們看我們申報的課題都是河北省如何引進外資,可能你們認為我們層次比較低,但是我們是無可耐何的,因為我們要生存要吃飯,所以在評估過程中,希望各位專家、教授能夠理解、支持我們,謝謝!
   
韓立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
大力發展經濟學類學科首先要普及經濟學知識,我們經濟學知識的普及對于我們提高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和體系有很大作用。我們要引進若干個具有體系內的達到二級教授,按九級方式,體系內要引進二三個,我們有非常優厚的條件,除了60萬元的工資以外,我們還有其他福利。我們需要一批30歲年齡段,在國內最好的雜志上,或者國際上發表文章的博士,我們的評定體系是12個人左右的學術委員會,完全一個人一票否認決定,而且很看中合作導師,因為我們博士后來的比較多,他的學術導師對他的學術表現評語我們非常看重。這一點兒我們學校的網頁上有宣傳,而且北航正在建設一個很好的全國最大的教師群,可以保證他將來的工作條件在國內是屬于好的工作條件,在四年之內就可以建成。我覺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時候,曾經有過野戰部隊、縣大隊等,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確定了優勢,我覺得經濟學的發展也可以走這樣的道路。他們并行同時存在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我再說兩個上午的主題。如果未來幾年內我們會形成本科畢業生,一類是商科,一類是經濟科。今天聽到碩博連讀的問題,如果十年以前我們本科畢業生作為專業人才進入專業崗位,而現在是輔助崗位,把這個崗位讓給碩士了,所以我覺得也得需要大量的專業碩士,這個我覺得需要怎么去考慮。
   
    徐長生(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首先要分析一下,當前大學師資隊伍的機構,基本上是四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發展,年年稍微大一點兒的老師,第二方面從西方經濟學,還有我們國內培養的,最近這些年培養的。第三方面,理工科轉學經濟學的。第四,最近從海外這些年慢慢引進的,我們的師資隊伍從這幾方面構成,各個大學這個比例不一樣,這樣一個師資隊伍的結構就造成了我們經濟學的教學,我感到各個環節相互脫節,無論西方經濟學理論還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第二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第三對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最后一個啟發式地教學,中國還是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一個好的老師把這四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既懂理論,又懂定量的方法,能夠啟發學生,我理想當中這樣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到底怎么辦?怎么來改善我們師資隊伍的結構,第一是引進,第二是培養,從目前大多院校經濟系學院來說,自身的培養包括存量,我又不能把它淘汰出去,不能大部分都淘汰,現在存量怎么盤活,這些人在講堂上還要繼續講下去,我們重點大學有義務既有可能討論這些問題,自身培養是主要的途徑,國內條件好的大學從海外引進,像北大、清華、復旦這些學校等。條件好一點兒的你們不留自己的博士生可以往我們這里送。這樣加強各個師資隊伍的信息來交流,既盤活存量又有機會。我們中國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像北大等一些教授都是中國案例,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的在課程里有機結合,這樣帶動師資的培養,教材也是帶動師資的培養。
   
    白重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
剛才大家講到對師資評估問題,這里面有一個到底是觀點重要還是方法重要,我覺得這兩個都重要,評估不應該有一個唯一的標準,包括多元化的組合等,方法和觀點哪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覺得同樣一個事兒,大家都說經濟學家觀點最多,五個經濟學家有十個觀點,怎么把這十個觀點篩選一下,這個對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呢?我們不能希望公眾,希望消費者對這些觀點進行宣傳,所以經濟學家一定壓自己對這些觀點進行選擇。我覺得提出觀點重要,科學方法也是非常重要。我的感覺是我們可能把在過去對提出觀點有過多的重視,而對方法重視的不夠,因為往往評估的說,某某是第一個提出這個觀點的人,而沒有說某某提出這個觀點是錯的人,往往證明這個觀點是錯的人沒有得到大的獎賞,而第一個提出觀點的人得到了更多的獎賞。輿論總是喜歡新觀點的,而中國的經濟學家很多是靠媒體來分你是著名經濟學家,還是不是著名經濟學家。用科學的方法來判別這些觀點是對還是錯的人,沒有辦法從輿論那里得到獎賞,只有靠我們自己經濟學家給他獎賞,所以希望大家判別經濟學家的時候,不要只關心第一個提出觀點的人,也要關注認真證明以后提出這個觀點是錯的經濟學家。
   
    陳志武(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
今天上午講了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我們自己也在想,我現在在美國工作、學習已經19年了。有哪一門課,研究、思考經濟學方面的問題影響最大,也想不起來,到底是什么東西讓我能夠帶有比較開放的心態學習東西,可能我想一想最重要的是下面的背景,從小我父母親都是農民對我沒有任何的約束,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計算機,所以幫助我的,照顧我的,可能受到傳統方式約束的機會,在我去耶魯大學讀書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是在思維方式上面給我很強的固定的框架,更多的還是一個自由人,所以現在為什么很多人說我是自由主義者。
    關于教育問題討論是比較多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國內討論的時候有一些分派,我們在美國耶魯大學工作基本上不太習慣這一點,當然大家最熟悉的什么學派,哪一個人,代表什么學派,這個是我們平時討論的最少的一點,關于研究方法這方面的訓練,我個人覺得本來這個事兒,關于什么叫科學這個問題,應該說小學、中學就應該完成的一件事兒。我之所以說這個,因為我兩個女兒一個在讀五年級,一個在讀六年級,她們在讀四年級的時候,他們老師讓每一學生了解什么叫科學方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女兒跟他幾個同學搞一個研究項目,每天八點上課之前,什么時候是學生到校時間最多的時候,他們總結是8點25分是學生到最多的時候,第二步收集數據,第三步分析,第四步綜合寫一個報告。整個的一個流程是這樣子的,后來我女兒他們那個小組就分任務,每天早晨從7點半開始,到不同的校門收集數據,后來發現時間不一樣,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從小學開始每個人的思維,思辨能力從小就培養。我們一般的大學也這樣,基本上不教什么思維方法,因為在小學、中學已經完成了基本的訓練。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頭文字D》
網絡竄紅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購石油公司
理性購車完全手冊
百對網友新婚靚照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秦腔》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