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學教育培養體系相關問題
1.具有哪些標準和條件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如何按照這些標準來培養最好的經濟學研究人員?
2.經濟學是一個致用之學,必須能解決問題,中國經濟有其特殊性,在經濟學教學中
應該怎樣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怎樣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經驗的混合型的經濟型人才?
3.國外的教學研究與院系行政管理一般是分離的,有些院校的經濟學系主任甚至是由教授輪流作的。在我國實行教學與行政相分離存在些什么困難?我國是否也應實行這樣的教學行政分離制度?
4.目前的經濟學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培養,一種是以“精英”教育為主,另一種是傾向于培養“技術人員”教育,既強調系統訓練,給學生進行非常大規模的數學訓練,可以產生大批訓練有素的人。您認為我國經濟學教育應以培養少而精的“精英”為主還是以大規模的“技術人員”為主?
5.經濟學教育,特別是本科生教學主要目標是進行適應于社會實用能力的訓練,還是應更注重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培養?如何在經濟學教學中處理和平衡學生未來就業問題和經濟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6.有人認為經濟學應該成為任何一所大學里面最大的幾個專業之一,因為這能為社會培養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合格人才——因為現在我們的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本科是通才教育,而經濟學是最適合做通才教育的學科。是不是應該把它作為通才教育的學科?其他專業的本科教育是否也應包括,在多大程度上包括經濟學課程?
7.現在研究生大面積擴招以及部分經濟學院校碩士三年改為兩年,如何在這種新形勢下建立新的培養體系以防止由此而引起的研究生教學質量下降?如何看待和解決經濟學教學培養中的“放羊現象”?
8.我國最開始恢復學位制度時借鑒的是前蘇聯模式,把本科、碩士、博士看作為相互獨立的培養體系。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學位制度開始歐美化,把碩士作為到博士的一個過渡學位。中國的學位制度在保留前蘇聯的模式下在不斷的美化,過渡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難?涉及到的很多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比如如何看待中國的碩士,是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階段來培養,還是作為一個過渡性的階段來培養?如何通過學位制度的改革來提高經濟學培養教育的質量?(背景:美國的特點是碩士和博士是連在一起的,碩士分為兩種類型的學位:一種是在中國所謂的專業學位,把碩士作為一種終極學位來培養的,這種教育是高級職業教育中的一部分。另一種是學術學位。碩士和博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培養,碩士是在完成一階段博士學位學習后獲得的。)
9.博士生教育是世界通行的最高學歷教育,素為各國與社會各界所重視。目前,經濟學博士教育似乎出現了一些值得討論和反省的問題:比如“沙龍式”的教學,對學生缺乏嚴謹的學術訓練;“批量式”的培養,一些導師麾下在讀的博士生經常數以十計;博士論文質量不高,甚至出現抄襲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借鑒國外博士生教育培養的經驗,探索出適合中國現實和特色的博士培養模式,以提高我國經濟學博士的培養質量?
10.國外教授在錄取研究生上有相當大的權利,同時也時常出現學生更換導師的情況。您認為教師在選擇學生上有多大的權利比較合適?如何看待這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
11.國外高校中的TA(Teaching Assistant)在教學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國外多年的經驗證明,TA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制度。您認為國內是否應該嘗試并推行這種制度?國內在推行這種制度是否存在困難?(背景:TA主要是由研究生擔任,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給本學生上輔導課,在輔導課上本身也是學生的TA不僅鞏固了自身的知識,也為以后的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而學生也有了更多的訓練機會,并且輔導課上的互動氣氛遠遠的好于教師的正常授課,同時教師也節省了大量批改作業,試卷的時間)
12.世界上著名大學經濟系之間相互競爭,在經濟學教育上各顯其能并形成了各自的辦學特色。我國主要高校經濟學教育的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重復模仿、全盤西化的情況多見,國內各高校間如何在互相合作與競爭中形成自己的經濟學辦學和培養特色?
二、教學內容體系相關問題
1、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越來越難,在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經濟學理論性課程和應用性課程之間的關系?特別在本科生階段,是否有可能考慮不同學生在畢業時將要進行的不同選擇而使教學能針對不同對象而有所側重?
2、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很多問題并不是單靠經濟學就能解決的,在經濟學教學中,是否有必要(或怎樣才能)加強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比如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
3、現階段在有些地方還存在課程設置不是很合理的情況:有的需要兩個學期講授的課程由于教學資源不足往往1個學期就結束了;教師之間因為溝通不足,有時講過的內容在另一些課中又講一遍,或者有些課程開了以后才發現許多先修課的預備知識并沒有講透。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有效的統籌安排課程設置,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
4、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課程是否需要整體設計?目前我國經濟學的教學模式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在哪里?
5、課程體系設計上如何一方面借鑒西方成熟的學科體系,另一方面改進我國現有的學科體系,并最終創立一套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
6、我國引入了越來越多的國外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在實際教學中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國外流行教科書和國內自己編寫的教科書的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怎樣才能提高國內教科書的整體質量?
7、當前我國經濟學教育正在越來越多的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成果,如何將對中國經濟具體特點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我國經濟學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去?
8、我國經濟尚處于轉型期,市場體制仍待完善。在這種條件下,如何才能讓學生掌握在西方成熟市場經濟下發展出的理論?比如,由于很多交易機制、交易制度和眾多的金融工具在我國金融市場上仍然不具備,怎樣讓學生對透徹學習金融學。
9、教科書內容上傳統的成熟理論和現代前沿理論之間如何兼容銜接起來?本科學生是否需要了解掌握經濟學的最新動態與前沿理論?
10. 如何加強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教育?目前中國經濟學教學是否存在著講授的理論比較前沿而傳授的研究方法上還相對滯后的問題?
三、經濟學教育師資體系相關問題
1、作為高校的經濟學教學人員,同時負有教學和學術研究的任務,學術研究和教學可能存在某種沖突,高校教師是應當更加注重教學還是更加注重科研?在從講師到教授的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各個階段,應當如何側重?
2、我國過去的經濟學教育不同于現行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最近一些年正在不斷的吸取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優秀教學方法和理論框架,這是經濟學教育的一個變革,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變化,如教學方法,理論體系,研究工具等。經濟學教師應當如何適應這個變革?
3、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強調數理方法的應用,過去國內的學者和教員對數理工具的重視和運用和西方還有些距離,中國本土教員如何應對這種主流學術界的要求?如何強化對中青年教員數理工具運用能力的培訓?
4、如何創造一個有利于教員進行學術創新的環境?現在的學術標準在哪些方面需要統一或改進?
5、很多學生反映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情況并不是很好,本科教育是一個教師面對很多學生的形式,同時由于近年來擴招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教師資源被極大的稀釋。研究生也同樣存在導師和學生溝通不足的情況。是否能有效改善此類師生之間的溝通問題?
6、各個學校的教師之間也應當就教學經驗多進行溝通,現在這樣的溝通是否足夠?這樣的溝通應當如何進行?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7、國內的一些高校存在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問題,導致理論體系沒有創新。應當如何限制這樣的近親繁殖問題的發生?還有說法認為所謂的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實質上是“學術權威”帶來的問題,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8、目前很多學校面臨資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但仍傾向于大量引入具有現代經濟學教育背景的海外人才,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同時隨著各個高校所引進的海外歸國人才也越來越多,如何看待高校教師本土化和海外人才引進的平衡?
9、一個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應當包括哪些要素?國內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和國外相比有什么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些改進?
四、高校之間資源共享體系問題
1.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中的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資源仍較為分散,各自為政、互不往來和溝通、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嚴重。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實現各校之間的資源共享與互動式交流?
2.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在許多問題上與其他學科有較強的相關性。您認為現階段經濟學與其他學科,或者說與校內其他院系之間交流是否足夠?如果不足,您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哪里?
3.您認為學校之間是否有必要互相開放圖書館,開放選修課系統,課程互選,承認學分?這樣做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困難?進一步發展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4.當前很多學校組織了很多論壇講座,也舉辦了許多學術夏令營等活動。您認為這些形式的交流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是否應增加此類的交流活動?
5.交換學生是國外較流行的一種校際交流形式,現階段我國校際之間交換學生似乎仍顯不夠,特別是國內各高校之間。進行交換學生這種交流方式的主要障礙是什么?進一步發展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6.目前國內很多學校獲取國外前沿教材、前沿研究成果的方式有限,僅有的部分教材經常也是從少數與國外有密切聯系的國內知名院校獲得的。您認為是否可能建立一種知識引進的長效機制,使得國內外的最新材料能夠同步引進到國內?
7. 網絡和現代化數據庫技術,可以共享學術研究成果、開發和開放各校的經濟學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頻度。校際間的數據庫共享是否存在困難?如何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網絡設備和場地,發揮其在經濟學教育社會化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