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城市化的中國 企業的角色、責任和機遇
時間:2005.1.17日——19日
地點:西苑飯店宴會廳
主持人:孫延祜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主持人:各位嘉賓、各位代表,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第二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下午的活動繼續進行,今天下午的論壇將分三個單元,首先我們有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聞發言人,曹玉書博士。他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宏觀調控下的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大家歡迎!(掌聲)
曹玉書:謝謝大家。我今天主要是給大家開個頭務務虛,對于城市化的研究,大家可能都是專家,我主要介紹一下宏觀調控的情況。
我首先講三個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宏觀調控。我們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都加快進程的階段,我們要加快工業化的進程,要加快城鎮化的進程,這樣才能夠實現中國的加快發展,所以,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對于中國的持續、快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國的持續、快速地發展需要宏觀調控。我想至少有三點:
第一點,我們耽誤不起,必須實現第一步的動力增長。所謂耽誤不起,就是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而這個戰略機遇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有它的時間性,時不我待,過了這一段,過了這個時間,這個戰略機遇期就化為烏有,而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里,如何實現我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要出現大起大伏,不要出現一些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比如說固定資產的投資,沒有一定的增長幅度是不能支撐經濟快速發展,也不能支撐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更不能支撐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但是如果投資過快,這樣的話,資源難以支撐投資的快速增長,這樣就會帶來大伏,大起之后又大伏,這對我們經濟的損傷是非常大的,就會挫傷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所以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必須實現第一步的動力增長。要實現第一步的動力增長就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熨平經濟周期,彌補市場的不足,所以這是我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個基本要求。
第二,我們糟蹋不起。在我們推進城鎮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絕不能靠犧牲環境、浪費資源來實現我們的增長,這種增長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的是有增長而無發展,破壞環境、破壞資源是我們能保持比較快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矛盾和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對那些耗費資源嚴重、破壞環境嚴重的企業、項目,都應該給予控制,有的不能讓它上,上了的要采取辦法讓它改造,而對那些能夠有效利用資源、能夠保護環境的,我們應該保護,這對經濟學來講是一種實現“低成本的增長”,我們不能浪費我們的資源,不能破壞我們的環境,所以為了實現這種低成本的增長應該強調一點“浪費不起”。
第三,折騰不起。所謂折騰不起,就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規避風險,要使經濟和社會能夠和諧,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動蕩和矛盾,特別是要維護社會的穩定,來實現低風險的成長。所以我講,我們為了實現低波動的成長,低成本的成長,低風險的成長,都需要我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需要遵循經濟規律。這次我們進行宏觀調控,我想是探索和追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宏觀調控內在規律的一次實踐。目前看來,應該說是一個成功的實踐,在這次宏觀調控中,我們有以下幾個特點,或者說有以下幾個規律是值得認真總結的:
一、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不要等經濟中的問題嚴重時才去找措施,而是在發現局部性的問題時就采取措施,使問題解決于影響不大的狀態之中,這是我們這次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使宏觀調控取得成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想這也是降低宏觀調控社會成本的一條很重要的經驗。
二、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這次宏觀調控基本的著眼點和歸宿是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因此絕不是要把經濟發展的速度壓下去,而是要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經濟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對那些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企業和項目要堅決地抑制,而對那些供不應求,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的項目和企業是要堅決地支持。比如說鋼鐵,我們堅決地去控制那些地條鋼,質量低劣、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同時我們也積極地去扶持和鼓勵我們國內供不應求的優質鋼材的生產,比如說上海的寶鋼,武漢的武鋼,太原的太鋼,都是在宏觀調控的控制中,新上的一些很好的項目,對解決我國優質鋼材短缺問題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說,我們的水泥也不是完全地控制,而是控制那些污染嚴重,耗費資源嚴重的小水泥。比如干發水泥,現在經過宏觀調控,我們干發水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遵循規律、追求調控,更多地輔之以法律、行政的方法來實現調控。對于調控的問題,盡管社會各界,包括國外的媒體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仔細地分析,我們這次宏觀調控還是努力地探索間接調控的途徑,盡量地運用經濟辦法來解決問題。比如說,我們運用信貸的辦法,包括調整利息;比如我們利用價格杠桿,實行不同定價,對不同的行業實行不同的政策,特別是控制那些高耗能的用電,實行供電價差這些辦法,收到的成效應該是明顯的;同時我們也不排斥行政手段,從理念來講,不能說運用行政的辦法就是倒退,必要的行政手段對于宏觀調控來說,從當今世界來講,還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存在著地方或部門干預經濟,存在著在行政上違反經濟活動一些行為的時候,只能用行政的辦法去解決,當然了,也要輔之以必要的經濟手段去制裁。所以說這次宏觀調控應該是多種手段、綜合運用,打的是組合拳,也正因為能夠更多地運用經濟的辦法,才使這次宏觀調控沒有挫傷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而是保護了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
還有一點就是深化改革、標本兼治,這對于我們成功地實現這次宏觀調控取得階段性的成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宏觀調控中,很多領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比如說農業,我們實現了直補,過去一講到直補,大家都覺得操作性很難,所以都望洋興嘆,這次宏觀調控,為了解決糧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堅決實行了對農民直補的政策,成功地進行了探索。在投資領域,我們出臺了投融資解決方案,盡管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之處,需要完善,但是這畢竟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我們探索了一二十年投資體制改革,終于在宏觀調控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出臺了改革方案,按照這個改革方案,政府只對政府投資的項目進行審批,其他不是政府投資的項目,一般的就由企業自行決策,實行備案,其中跨區域,需要進行資源協調的項目,要進行審核。審核和審批是一個重大的區別,在程序上從三個環節減少到一個環節,在內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只用拿一個審核報告,目前看來還在研究具體的實施辦法,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會在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方便,使它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這是我講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2005年需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什么?第一,造成宏觀調控的一些老的問題并沒有徹底地解決,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問題;另一方面是固定資產投資問題,糧食問題大家都記憶猶新,2003年,由于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五百多億斤,當年糧食不能自己平衡。2004年我們加強了糧食,使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但是我們也很清醒地看到,2004年糧食產量增加了七百多億斤,至少有天幫忙、政策好、價格升、人努力這些綜合因素,而繼續保持糧食大幅度增產,在2005年,我們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包括補貼、提價的空間都比較有限,也包括自然、氣侯,是不是能夠繼續風調雨順,都有些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價格問題,現在我們很擔心的不是糧價能不能繼續上漲,而是擔心對農民糧食的收購價格是不是能夠穩定在目前的水平上,一旦糧價下跌,就會嚴重的影響糧食的增產。所以中央對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視的,召開了農村工作會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們是希望這些措施能夠貫徹落實,但是這里面,確確實實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有很多的措施需要下大力來落實,這正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原因和重要任務。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說,我們講,經過宏觀調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完全地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只能說是階段性的成果,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7%,原來說是26.7%,后來按照國際慣例調整了,變成27.7%,2004年,就是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可能會增長到25%,或者略多一些,比上一年降低兩個百分點,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因為2004年一季度我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幅度是43%,如果要降到25%略多一些的話,那我們降低的幅度相當大的,而這個幅度對于支撐經濟增長還是很有意義的。問題是什么呢?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的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的因素還仍然存在,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靠增加量來實現發展的理念仍然在發生作用,樹立科學發展觀還需要繼續努力。所有這些,根本的因素、根本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所以,防止固定資產出現反彈仍然是2005年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我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在我們加快工業化、加強城鎮化的過程中,沒有較快的增長,這是不符合客觀要求和客觀規律的,但是也千萬不能增長過快,增長過快了就會影響我們的建設條件,包括資源,都會出問題,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大的波動。
老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目前看來,又有一些新的問題產生,需要我們很好的研究,比如鋼鐵和鋁業的發展,目前看來是比較平穩的,經過宏觀調控,增長幅度也逐漸向著合理的方向在發展,但是又出現了新情況,比如說現在很多的鋼鐵可以通過出口來求得國內的供求平衡,包括鋁業也是如此。對這個問題,經濟學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鋁和鋼出口可以有效率,也可以實現平衡,應該說沒有什么問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鋁和鋼都是耗費大量的電等能源,而且相當一部分企業污染也是比較嚴重的,留下了污染,得到了效率,是不是我們經濟發展所應該追尋的目標?這個問題也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很好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講究效益是必要的,但是講究質量,包括考慮到未來的增長,考慮到人們能夠吸收新鮮空氣的需要,也必須考慮社會效益。所以這些問題應該很好地研究,通過宏觀調控使之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考慮企業的考慮,也可以社會的效益,既考慮這些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考慮到我們工業化的需要,城鎮化的需要,也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再比如說物價問題,關于物價問題,各方面的意見曾經有很強烈的爭執,有的認為要出現通貨膨脹,有人認為可能會保持相對的穩定,目前看來,物價形勢是比較好的,零售物價增長的幅度相當低,只有1.2%;消費物價全年增長幅度也就是3.9%左右,特別是11月和12月份,我們物價成低幅的增長,11月份只增長2.8%,12月份比11月份更繼續下降。流通領域的生產資料也是如此,全年流通領域的生產資料估計也就是13%,略多一些,到12月份,可能就增長8%左右,緩比可能比12月份還要下降。這是目前的形勢,但是推動物價上漲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存在,第一,生產資料畢竟是在10%左右的增長速度上,它的滯后影響,特別是對最終產品有一個傳導問題;第二,我們的消費者現在看來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可以實現基本的穩定,但是我們的公用品,特別是電,包括出租車和石油的價格,存在著巨大的上揚。國際油價2002年波動很大,到年底的時候一度回到了15美元每桶,態勢應該是相當不錯的,可是目前又大幅度的反彈,上升到48到49美元一桶,所以我們分析未來的國際油價走勢時,只能說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而這些因素有的是間接地,有的是直接地影響著我們整個的物價水平,這是第二個,這個問題也需要宏觀調控來解決。
第三個就是電。最近又加了一個天然氣。電,大家都很清楚,2004年,我們新開工電項目6100萬千瓦,新投產的電力將近5000萬千瓦,什么概念呢?就相當于一個歐洲國家的整個發電機總量,瑞士5000萬千瓦也不到,我們一年新投產的裝機容量,就趕上整個國家的裝機容量,確實發展相當快,增長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看來,電力仍然存在著變數,一方面,電力的供給,目前看來有20個省缺電,我們還要繼續加強需求和管理,繼續增長供給,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同志提出來,電會不會多,我們現在整個裝機容量是4.4億,再建立裝機容量,據上次統計是2.8億,實際上比這還要多,待批的還有5億,當然這些裝機容量當然不是一年能夠建成的,將來會不會造成電底供不應求,這是學者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研究的問題,我們希望在宏觀調控中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能夠使我們電力超十度向前增長,但是又不要供不應求,否則對我們的電力發展和老百姓很不利,這些都是需要宏觀調控需要很好解決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積極推進城鎮必須很好解決的問題。
2005年,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大家都知道清楚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了,實施穩健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穩健政策”,同時堅持區別對待,有褒有壓的政策來完善宏觀調控,使宏觀調控可以鞏固成果,發展成果,實現它的目標。
推進城鎮化是我們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支撐我們國家持久、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也是搞好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加快城鎮化步伐的過程中,要和宏觀調控的政策很好地銜接起來,使宏觀調控政策能夠有利于促進城鎮化更加健康的發展。中國不走城鎮化的道路沒有希望,但是中國走不好城鎮化道路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所以,如何走好城鎮化這條道路,既是2005年宏觀調控所要研究的一當務之急的課題,也是今后若干年,中國經濟要想發展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作為我們的企業家能夠很好地關心這個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使我們的企業在能夠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掌握住宏觀調控這個機遇,使自己增強競爭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的更強、更大、更好!謝謝大家(掌聲)
主持人:謝謝曹玉書博士,剛才曹秘書長從宏觀調控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調控的效益、策略和存在的問題方面做了非常精辟的概括,同時也對宏觀調控下中國的城市性發展提出了一些目標性的要求,相信這對我們在座的各位企業家開拓思路、研究對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曹秘書長的精采演講。
下面我們進行今天下午的第二個單元,演講嘉賓是標準普爾中國區總經理張沙沙女士,張沙沙女士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標準普爾在華業務的開發與拓展,張沙沙女士在加入標普之前曾先后服務于美國兩家商業銀行,并同時擔任北京分行的副行長,在此之前她還在一家紐約的法律事務所工作,負責開拓中國市場,所以她對開拓中國市場具有很豐富的經驗,她演講的題目是《信用評級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大家歡迎!
張沙沙:非常高興出席第二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今天我要講的是《信用評級在資本市場的作用》,我相信在座的嘉賓對標普,以及標普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一定的認識,最知名的應該是信用評級和標普的指數。事實上標普所提供服務的涵蓋面非常廣,我會在下面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首先標普是美國麥格勞希爾集團全資的子公司,他主要的業務是為市場提供信息服務,它主要有三大塊業務,一個是新聞傳媒,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一個知名世界品牌就是《商業周刊》,另外還有關于建筑、醫療和航空科技類的刊物,以及多家電臺和電視臺;另外就是它的教育出版公司,可能大家要熟悉很多商務和管理的書刊,近來在中國的市場也出現了很多由麥格勞希爾出版的關于企業管理的書,另外它主要出版的業務是英語國家的一些英語教材,包括美國國內幼稚園到小學的英語教材和其他教材;另外一個大的部分就是它比較旗幟性的一個企業就是標準普爾,我們所提供的是金融信息服務。
標準普爾是一家具有160年歷史的獨立的信用評級、指數、債券研究、風險評估、金融估值等服務,標準普爾的業務是在八十年前,為了維護投資者的利益,保護投資者的發言權而發展到今天。談到標普的歷史,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小的故事。上個世紀末,雖然在美國發行的很多債券都有了評級,但是市場和大眾對評級的意識還是相當落后和遲鈍,到1929年10月間,股價的大幅度下滑終于引發了評級的爆發,成立于1860年的普爾出版公司就向客戶發出了警告,要求他們賣掉手中所有的有價證券,與此同時,美國標準統計局也同時舉起黃牌,呼吁投資者出售所有的高價藍籌股,他們因此而生命雀起,但由于這個事件的嚴重影響,普爾公司也倒下去了,但同時標準普爾公司也誕生了。
現在標普在世界各地有21個辦事處,超過1500個分析師,其中約有一萬名左右的員工是在美國本土之外,這也說明標普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提供了大概有價值十一萬億美元的評級,對中國的評級是在1985年開始,提供的是主權評級,我們現在在亞太地區的各個主要市場,包括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新加坡、印度、臺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包括北京,都有我們的辦事機構和聯營的公司。
剛才提到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標普的北京代表處是在2003年成立的,麥格勞希爾和標準普爾都非常重視在中國的市場,在今后幾年的國際業務發展中,擴大對中國的業務發展將系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標普在中國的業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信用市場的服務,主要就是為中國的企業海外上市以及發債提供信用評級,公司治理的評分,為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評級,還有就是結構性的融資評級,將不同的資產進行證券化的處理,還有就是風險管理的咨詢服務,提供信用風險、管理共聚合研究。
第二大部分就是投資服務,主要是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有關股權投資、固定收益、外匯交易和基金投資的信息,分析報告和評估觀點,以及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標準普爾指數服務。
第三塊部分就是企業的評估服務,這一塊是跟評級有一些區別,它是做企業的估值服務,主要的業務是提供有關合并、收購、合資和資產剝離方面的一些服務,另外就是包括戰略和財務方案的選擇,以及做資本投資和資本結構設計等方面的一些服務。
我們現在回到我們今天要講的一個主題,改變標準普爾的信用評級系統,大家知道,由英文字母組成,非常簡單明了,全球的評級活動是最高的3個A開始,以它的還本付息能力來評定的,表示違約的一個B,在兩個B和C之間分別有加減號,區別于它的同一等級的評級更詳細的一些信用狀況。另外大家看到有一條虛線,三個B以上,通常我們稱為投資級以下,有的人會稱為“垃圾級”。
現在向大家談一下我們所制定評級的一些定義,主要在做債務評級,我們的主要目的旨在評估債務人償還債務的信用可靠性,評級所依據的基準,基本上發生債務的可能性,以及他還款的能力及意愿,另外就是在破產、重組情況下,債權人權益的保障以及還款的優先秩序。另外就是評級的使用者,一個是投資者,另外一個是發債人,另外是中介的機構,以及監管的機構,另外就是評級的類別,有應邀評級,受評級企業主動要求,向標準普爾要求評級的,和向標準普爾提供的資料,另外有一些公開資訊評級,根據他們在網上已經公開的資料而給予評級像這種評級通常都是根據投資者的要求而進行評級的,今后我們會對一些商業銀行做這方面的評級。
還有幾種評級種類,其中包括一個發債人的評級,其中包括專注分析發債人償還債務的整體能力;另外一個是個別債務評級,它主要是分析發債人償還某項債務或特定交易的信用可靠性。公司信用評級適用的范圍通常來說有這么幾個大的范圍,一個就是債券,一個是商業票據,中期票據和銀行貸款,以及發債人信用的評級。除了以上的評級符號做出的評級以外,我們還提供信用觀察和評級展望的服務,評級展望是對被評的對象進行評估,可以分成正面、負面以及穩定這幾個方面。
對于信用觀察可能大家不是特別熟悉,它所指的是被評的公司的資本結構突然發生變化,比如增資擴股,或者監管的環境有所變化,經營活動中的一些突發事件,一般來說我們的信用觀察會在九十天內解決,或者是確定原來的評價,或者會決定調整評級。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最近我們對中國銀行和建行去年政府出資以后,我們立即根據這樣一個突發事件,或者說比較大的監管部門的舉措,給它適當地進行一個調整。
另外就是評級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角色,信用評級決定了被評對象在資本市場,尤其是在債券市場當中表演的角色,在發行人和投資人之間有很多中介的角色,比如投資銀行、咨詢公司,但是評級機構在眾多的中介機構當中表演的是一個非常獨特,而且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本身不從事任何的債券營銷和買賣,它是一個獨立地、客觀地第三方的意見。通過對債務人對債券的評級,以及評級公司對債務質量的持續跟蹤,我們可以對投資人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風險評估。除了對投資者提供服務以外,評級的機構與發行主體之間也有一些互動,有的時候企業會面臨多種融資方案,或者是不同的戰略的選擇,發行人可以通過標普的評級,對公司的信用狀態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作為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資本市場中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也是一個多方面的參與者。
下面我們談一下信用評級的主要用途,它可能用于哪些方面呢?最傳統的就是債券的發行,對于一個你可能還不太熟悉的債券,通過評級機構的評級之后你它的風險可能就有一個更多的概念,隨著中國企業逐漸走向市場,標普也逐漸開始支持中國企業的一些評級活動,由于海外對標普的認可,可能會給被企業評級的一些良好的信息。另外公司評級,有時候并不是為了資本市場的運作,而是為了對公司本身,或者是對自己的談判對手,或者是合作伙伴以及購買方的整體評估,所以通常我們說對手評級現在在市場上也是非常受大家重視,這樣的話,便于企業對它的對手知己知彼,在商業上主動出擊,這個時候的對手評級,客戶往往選擇一種保密,不會公開地宣布這個評級。
最后一種就是銀團貸款的評級,通常來說,銀行對信貸的對象會有比較專業的分析,但是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另外就是銀行貸款的交易量現在越來越大,所以標準普爾作為一個獨立的第三方,它對于貸款的評級會有一個一致性和權威性,對促進銀行貸款的交易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司聘請標普之后,我們的分析員通常會著手搜集資料,與公司的管理層開會,同時我們還會要求與行業的監管人員見面,有必要的話我們還會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工廠和設施,進行一些鑒定。與管理層見面之后的三四個星期職能,我們的主要分析員會根據公司提供的一些資料,以及它五年的財務報表和預測來分析,寫出一個評級報告,交遞給各級委員會,一般來說我們會邀請五到七位對被評估的公司非常X和有經驗的分析師參與評定,會根據不同類別進行調整,比如我們對汽車行業或者說某一汽車公司進行評級的話,我們可以把德國地區,對汽車行業比較了解的分析師邀請到評審委員會中,有對對當地市場比較了解的,有對產業比較了解的,還有一個共同行業的公信專家,大家組成一個評審委員會來進行評定。基本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在評級委員會確定評級之后,如果公司接受評級的話,那么我們就會對外公布,如果是保密的評級,我們就會通知公司,同時根據公司的要求,將評級保密。另外有的時候公司可能會對評級的結果持一些不同的意見,公司有申訴的權利,他們可以提供一些補充資料,像行業一些統計的數據,營運的數據,以及五年內的會計債務、財務預測、實地考察,證券發行書等資料,我們會根據這些材料再重新召集評級委員會重新進行評估。
我們現在看一下積極分析方法的主要框架,是根據標普百年來的歷史上總結出來的一個比較系統化的體系,比較簡單扼要的介紹,通常來說,我們對每一個被評的對象看的是三個主要方面,行業的風險、業務的風險和財務的風險。行業的風險就是看一些行業,用的資金量比較大,有的像服務行業利潤可能會比較薄,我們要看他的營運風險程度,在業務風險方面,個別的企業本身的風險因素會影響到企業成敗的優勢;另外在財務風險上,我們通常會通過它的一些定量的指標評估,包括財務的政策、盈利的能力以及資本結構等方面來進行評定。
另外我想跟大家提到的一個可能比較有中國特色的,主權風險如何影響企業的評級。一般情況下,企業所得的評級很難高于所屬政府的評級,因為政府通過水污的政策可能會影響一些宏觀經濟的環境,只有在政府明確會給予支持的情況下,才會把政府支持的因素列為其中,通常是具有戰略意義或對經濟有重要影響的企業會得到政府的支持。這里我給大家列出一些受到政府評級制約的一些企業,比如電訊、能源的一些企業,像中國移動、中海油這些公司,它跟中國的主權評級是一致的。
現在談一下信用評級的發展,隨著市場對信用評級的認識和發展,信用評級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2003年,信用評級被評的對象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這不光是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當然目前最大的市場仍然是在美國,大概占整體的60%,在新興市場,信用評級的發展,是從90年代中開始的,就亞洲評級市場發行人的平均數量來看,89年的時候大概只有12個評級,可是到了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750個,特別是近一兩年我們看到,增長速度更快。
另外我們看一下評級的分布圖,在左邊,亞太區非投資和投資級所占的比例,我們可以看到,在2003年的時候,將近70%是投資級,因為講的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市場,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日本這些發達的市場,比例是比較高,在右邊的圖我們可以看到,在亞太地區的新興市場當中,發行人評級,投資級和非投資級的比例,投資級只占到40%多一點。
下面我們看一下我們標普對中國企業的一個評級情況,這里主要是外幣的長期評級和評級展望,這是所有對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做了一個評級,目前我們還沒有對A股和在國內市場上市的企業做評級。在這個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一些規模較大、信用質量較高,在海外發債,比如像中海油、中國移動都是一些頂尖的企業,但是在最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了一種趨勢,規模不是很大,或者在國內不是特別知名的企業也開始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在這里有一個“超大”這幾個都是非投資級的評級,但是投資者一旦對他們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礎上,他認為投資回報能夠覆蓋它的投資風險的話,市場對這一類的需求也是比較熱烈的,所以我們未來會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這里我向大家列出了標準普爾對中國金融企業的一些評級,這里我們所列出來的都是一些公開的評級,我們還做了一些保密的評級,所以對市場的覆蓋面,應該比我們在這里所列出來的要更多一些。這就是我們剛才跟大家說的,在后面有一個PI,后面都是公開的咨詢評級。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標準普爾希望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特別是在債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內的債券市場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家知道就是國債和金融企業的債券,那么在企業債券方面,中國市場和發達國家相比可能相對來說比較慢也比較小,發債在發達國家的比例是30%,但是在中國的比例還不到5%,還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來開發它。
這里我想跟大家談一下我們在分析中國企業所遇到的一些挑戰,我想可能比較突出的一些問題就是:部分企業的財務資料披露不完全;雖然會計法規較健全,但是執行有時候是個問題;另外就是監管法規欠透明,且變化較快;政府行政干預的因素;大企業復雜的母公司結構。
我們大家知道,信用評級是可以矮小地幫助配置儲蓄和投資,通過提供一個可靠的違約風險量度,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信息,減少風險,在投資者對投資對象風險不了解的時候,他要求比較高的回報,但是當他對他所購買的風險以及各方面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的時候,他就可以做一個比較客觀的判斷,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作出決策,這當然就是一個教育的問題,對機構投資者以及個體投資者的教育,他們對投資風險的意識和了解,怎么樣作出更準確地判斷,通過信用評級,可以促進更深度的、流通性更強的金融市場。
發展本地資本市場的要素。根據我們在一些世界其他的市場發展的業務和取得的經驗,我們認為,要想把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起來,需要獨立和健全的監管機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比較穩定、宏觀的經濟環境;比較穩定的利率水平;一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規;程序方面的建設,這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因素。從技術方面來說,需要有先進、高效的結算,同時從投資主體來說,債券相對來說是一個較長期的投資產品,所以需要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的長期投資參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幾年的發展,無論是在法律方面,還是投資主體的建設方面,都是一步步在逐漸成熟,因此作為標準普爾,我們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的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我們希望在中國的法律環境和政府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本地的企業評級業務,目前我們還沒有開展這部分的業務,主要是對企業境外的上市和發債做了這些方面的評級業務,我們希望將來可以參與到本土的貨幣評級業務中去,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加入到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中。
今天的演講主要就是這幾點,謝謝大家的時間。(掌聲)
主持人:非常感謝張沙沙女士,大家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向張沙沙女士提出來,允許提三個問題。沒有的話就進行下一位演講。第二位演講嘉賓是美林證券亞太區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王仲何先生。 下面我們就請王先生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中國企業的投融資之路》。
王仲何:首先感謝組織者和各位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美林集團在幫助中國企業進行境外上市和融資的經驗、教訓,另外還有一些案例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剛才陳秘書長說沒有我的簡歷,不好意思,沒來得及寫,其實我的簡歷很簡單,八十年代后期到美國留學,九十年代到華爾街,93年到美林,96年回到香港做企業融資,從96年開始主要是為國內的企業境外融資做一些服務。也借這個機會簡單地介紹一下美林的大體情況,簡單歸納起來美林從過去十幾二十年來一直作為世界的三大投行之一的地位,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一般來說,我們從營業收入角度大約是在二百五十億到三百億美元業務的情況,市場占有率大概是在10%到15%,從成交量、市場占有率來算。88年到2000年這12年以來,市場份額占有率是全球第一,幫助客戶融資,通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融資是全球第一,我們作為美資銀行,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為中國的企業服務,93年在上海成立了代表處,接下來在北京成立了代表處,我們也有幸參加第一個成交商走近中國的市場,另外我們也是第一個境外的銀行在兩地上市,在香港和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同時也是第一個幫助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解放五十年后進行一個國際融資的評級財務顧問,做了十億美元。十年以后我們又做了最新一筆的十五億美元的業務。
從去年來講,整個中國的企業在國外上市的還是比較活躍的,我們也做了三家中國公司的海外上市,上半年做了一個河北京西鋼鐵,民企通過資本運作在海外上市。下半年我們做了兩個比較成功的案例,12月我們做了中國國航在香港和倫敦的兩地上市,這兩個案子做的還是比較成功,如果有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從我們這十多年來,給中國企業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感覺到中國企業隨著自己本身的發展,他們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依靠于資本市場的支持,過去從企業發展,大部分來自于信貸市場,商業銀行的貸款,還有一些是比較小的個人投資,等到一定程度下,如何進入公開的資本市場,某種程度上對于中國企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速度和持續力,同時可以看到,經過這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我們可以看到,海外的資本市場為中國企業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資金來源,從九十年代初企業上市,第一是受到了國家的限制,另外從投資者角度也是非常幼稚,對中國不是很理解,那種情況下企業上市基本是一件非常難做的事。從金融危機以后,從前年下半年到去年一年來說,盡管資本市場有反復,但是對于中國還是存著一個非常歡迎的態度,而且對一些比較好的優質企業,應該說是產生了一個非常好的反響,比如我們做的中電國際,包括上半年做的京西鋼鐵,最后做的國航,在香港都是超過一百倍,京西是兩百多倍,國航是差不多三百倍的超額運作。
投資者非常認同,在這個情況下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對于企業來說相對是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反響,對于企業今后發展有足夠資金的支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們理解到的,一個真正企業的運作不代表它的資本加大,你的營業增加必不可少要來源于兩大塊,第一個就是我們通常所做的債務融資,第二塊就是你的股本融資,只有這兩塊的相對平衡,才能產生一個比較穩定的,在這個情況下你用現來獲得資金,這種渠道大家是非常清楚的。
一般來說我們在做中國的企業上市很大一部分就是重組,重組可以說是企業上市成功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過程,一般國企的上市,從一個國有企業變成一個國有制企業這需要一個重組,做民營企業同樣也面臨著重組,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到一定程度,必定要規范化,符合上市的要求。這種情況下為了上市要做重組,第二點通過上市,我們一般認為上市是一種手段,短期內是一種目的,上市成功了,獲取資金了,基本上來說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是個手段,在于我們怎么理解,上市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你獲取一個資金,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我們改進營業管理的理念,滿足公眾投資者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企業操作的規范、透明以及企業未來發展的清晰,在這種情況下來提高我們企業的所謂核心發展競爭力,認識到我們自己要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做,只有把這些理順的情況下,才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成功上市,所以我們認為重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
重組的目的在剛才跟大家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是應該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持續營運能力來滿足上市要求為宗旨的情況,原則上我們認為,第一在重組過程中,企業應該如何體現自己有優越的業務和良好的增長前景,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運作,最重要的還是看業績,看你發展的前景,所以我們一個是看你的盈利能力,還有一個是看現金流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使一個上市公司如何體現在一個新的監管機構的管理下,這一點要盡量消除同業競爭,國內現在也是一樣,避免同業競爭,不應該把一部分好的留在母公司,一部分好的留在上市公司,作為母公司控股同時操作兩個平臺,國際投資者認為這樣一種安排不是很理想。
還有一個是減少關聯交易,控股股東大股東跟上市公司的交易,關聯交易減少的目的在于什么,希望上市企業獨立的運作,同時也不會由于這種關聯交易的存在,使得人為的轉移一些,或者間接地使大股東獲取一些利益,這一點值得考慮。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未來的發展計劃,現在我們國內這一點,在做企業重組上市,有很多的感想,我們在做戰略也好,規劃也好,中國企業都是站得非常高的,非常的高瞻遠矚,但是這種高瞻遠矚可能是由國家總理或主席來看的,這不是不好,但是企業更希望巨人的腳可以踏在地上,如果你是一個空中飛人的話,某種程度上投資者就會覺得你的戰略太抽象了,太高不可攀了,可能海外的投資者比較實際一點,沒有我們這么高深的理論,他們只希望能夠有一個看得見的戰略,我們國內的企業可能這一點比較缺乏,做的很高,非常抽象,話說的很好,但是具體怎么做,沒有想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在重組的時候要迫使企業先站得高看得遠,然后再把腳放下,一步步做起來,你說的是很好的,三年內翻倍,但是怎么達到這個目標,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本身企業有沒有這個可能性,你現在的結構有沒有可能性,人家會有一系列的問題。你的戰略是一個可執行的戰略,而不是一個非常籠統的遠景、目標,一定要細化,這個很重要,而這個恰恰是很多投資者看重的,第一就是管理層對自己企業有多深的認識,其實就是一個測量,你說的戰略有沒有實質性,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管理者對自己行業、企業的認知度。第二就是你未來的發展前景,有多少可實現性,現在的判斷也通過這個戰略體現出來,同時我們還要做一些業務的預測,或者是一些盈利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你給投資者說了,很多時候往往你這個戰略是一批人做,業務發展計劃一批人做,資金開支又是一批人做,等到最后拿出來是拼不成一個圖的,在這種情況下,在重組的時候一定要把它理順,從戰略上、從計劃上,從未來資本的開支上,下一步業務發展上,最后落后到盈利、財務上,這個系統一定要拼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圖案,如果拼不了的話,那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沒有到位,有點虛,大家還是要充分考慮這一點的,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投資的風險跟投資回報的平衡,在這個平衡中來決定,取一個什么樣的價位。
第二個可能現在大家講的比較多的就是我們有透明的公司治理結構,這一點,只要你想上市,基本上企業的領導人也好,重要的管理者也好,包括控股股東就要認識到,上市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透明化的過程,主動接受規范、嚴謹監管的過程,這個監管的好處就是你的企業可以很好的運作,在這個過程中提高競爭力、發展你的公司。你在上市的時候要藏著掖著一些東西最后還想成功是不可能的,你想做好就要朝著一個規范化、透明化,開玩笑的話說就是“漂亮的金魚在一支金魚缸里游”的方向去走了。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做的很好,表現的很好,姿態優美,大家也都會看到。
具體考慮的,我們把它一般的細化,一是從戰略的高度來給企業重組,企業要給自己定位,到底你的戰略是什么。第二是從業務的角度,戰略定下來了,相應的業務發展模式很重要,同樣一個戰略怎么實施,要通過一個業務的模式,這個業務是怎么樣的一個板塊,你這個業務是通過板塊來運作還是通過子公司。業務定下來,下來組織結構的模式要進一步強化,這種情況下,相應機構的設置等等都要滿足你的業務模式。
再看人員的重組設置,在這樣的情況下,什么樣的人員更適合在什么樣的位置,采用什么樣的人員管理機制,又出現一個人員重組,最后就是一個財務重組,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有些帳目要進行適當的剝離,非主業的資產是不是要把它拿掉,決定了人員的劃分界定,決定下一步的規劃,這種事情做完,應該就是比較符合了上市的所謂規范的要求。
有幾個地方可能現在大家是比較要花大精力來想的問題,在重組過程中,一個是對自己業務模式的認識可能要花點精力,你發展很快的話你可能總是覺得自己最好,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想一下下一步發展的模式,模式很好的話,你沒有一套很好的機制,一個是管理,一個是激勵,這一點是要平衡的,這一點是西方非常認可的,你光是有管理,光有一個嚴格的機制,沒有激勵的機制,也不能起到長遠、持久,一定要平衡,這一點國內受到比較大的限制,在處理上不是那么容易,涉及到人管理的機制和激勵的機制也是比較大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講到重組,最重要是兩個目的,直接的目的就是保證在重組之后,新的企業在上市融資的時候能夠取得資本市場的認可。第二點就是通過這個進一步可以長遠的使企業在概念上、結構上、戰略上,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比較透明的過程,因為重組永遠都是革命和自我改造的過程,很大的障礙是在于管理層本身,首先找到自己的不足,破除一些過去習慣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約束自己,這些東西都是一個適應過程,很多時候他們開玩笑,說重組是“傷筋動骨”,但是又希望通過這個把自己變得更強大,更有競爭力,這是一個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想講,如何能夠比較好的抓住市場的機會,進入市場,成功上市,因為某種程度上,市場是沒辦法等你準備好的。一個是發展需要,發展需要才是迫使你融資的沖動,如果沒有任何目的,那么融資是不是會增加你的成本,是你要考慮的;第二是通過上市人促進本身企業的發展;第三我們要著重看看投資者到底會對什么樣的企業比較感興趣,這也是很重要的,否則你自己閉門造車,自己覺得很漂亮,但是別人覺得不實用,那也是很麻煩的,所以在投資銀行很大一部分,通過重組上市的過程中,跟企業一起建立企業的投資亮點,或者是樹立一個投資故事,這幾點。基本上分成下面幾個方面,從幾個方面來樹立公司的投資要點和價值:
第一點要在市場前景方面做很大的功夫,就是你所處的市場是不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發展比較迅速的行業,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投資股票跟投資債券最大的不一樣,債券是希望有穩定的現金流,它不在乎你有沒有發展,而是在乎你企業有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從股本來考慮,企業是不是有未來的增長,股本投進去他是沒有拿回來的可能性的,他主要就是看你市場發展的規模和前景,將來能不能拿到紅利;第二就是看你的企業本身在行業的地位,所謂你在行業的相對競爭力,這一點要體現出來,你是一個領導的地位,你在這個行業是一個先行者還是一個跟蹤者?或者是一個中間者,投資者從來都是希望能找一些領導者的企業來投,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任何的投資亮點,如果這里有一百個企業,你只是其中之一,他為什么要把錢投到你這兒?你本身現在所處的位置,第二,未來你可能抓住市場機會的能力。第三就是業務的模式,因為現在這一點在業務模式上我也可以跟大家溝通一下,有很多時候,一個在發展好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投資沖動,第二就是采用多元化的理論,強調我這個企業經常是大而全,而且是一個什么集團式的、跨國式的,這種話鼓舞人心是很好,但是落實到實際情況一定要很實在的,不能說為了成立集團,有幾百個分公司、子公司,投資者一看頭都暈了,會認為你是一個管理效率低下的公司,當然有些是由于各種原因建立很多機構,但是從海外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你是為了分散你的風險,但是投資者的想法是,我投你就是為了投你最值得投的一點,我希望你在這個行業是最好的,如果我看好那個行業,我就去那個行業找最好的。他的理念就是現在經營復雜度已經非常高了,沒有任何一個管理者天才到可以同時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他可能有這個能力,但是他不一定可以完全做好,只是相對的比較好。對投資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你是一麻袋土豆,還是一塊金子,可能土豆裝到山那么高,但是它還是土豆,一塊金子雖然很小,但它還是金子,所以投資者一般比較看重基礎性的價值。說穿了我們國內比較時髦的就是核心競爭力。
第四點就是要有相對良好的財務狀況,財務的狀況非常重要,因為畢竟你找的是金融投資者,因為他沒有能力去做職業,所以他才把錢投給這些有能力,而且在這個行業做的很好的企業,他希望能夠通過投資來跟你分享利潤和成果,所以他愿意冒風險投資,所以他唯一的標準就是看財務狀況,第一就是盈利能力,第二就是穩定的現金流,還有一個改變財務體系,如果你的財務穩健性很系統的話,他通過跟你財務人員的溝通,通過你對數字的解釋,他可以對你企業的財務狀況做一個比較系統的評估。
最后一個就是管理團隊,最終投資者無法親身了解、直接介入到行業,直接介入到企業運作,他一般是通過和管理層的交談,他信不信任管理層,管理層能否把你的規劃和藍圖都實施,在大的風險下使企業安全渡過危機,行業的經驗、過去的業績、效率、效果,在同行的知名度,以及對國際資本市場的認知,這些都是涉及到對管理團隊的一些考量,這幾個方面,我們在幫企業做上市的時候,一方面是重組,一方面也考慮到投資者的要求,這樣在重組完成的過程中,使企業具備比較好的上市條件,同時也比較好的上市故事,這是整個重組上市的具體操作。
在形式上,一般來說海外上市可能大家都比較清楚,從上市的角度一般來說是三種形式:一種就是國內的A股,第二就是在海外,一種就是H股,一種就是紅籌股,H股和紅籌股最大的差別,H股是在中國注冊的,H代表香港,只要是在海外上市在中國注冊的公司都可以進入H股;另外一個就是紅籌股,在海外注冊,但是主要市場和經營都是在中國的,前面講到中海油,其實它的母公司、沒上市的公司是在中國的,但是它在香港上市,包括京西也是通過紅籌的形式來上的;H股,去年我們做的中電國際,是通過香港公司上市,但是它所有的業務、所有的電廠都是在中國。像中國國航,它的公司在北京,但是在海外上市。原來在九十年代后半期金融危機以前,對紅籌股,投資者有一個比較好的沖動,覺得紅籌股優于H股,當時覺得紅籌股的兩大優勢其中一個就是受制于境外的監管情況;但是現在他們更注重企業本身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H股行業的一些老大來說,對于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紅籌股對于公司來說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優勢,它融資的靈活度非常強,因為它是在一個海外的平臺,他可以隨時根據海外的變化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融資。去年有一個案例,同樣是兩個公司,一個是香港的紅籌股公司,一個是中國的H股公司,做一個可轉換債券的運作,一個公司花了兩年半時間;另外一個公司花了十分鐘時間,兩億美元就到手了。從融資的靈活度,紅籌股有它的優越性,但是從投資者的角度,關鍵是看你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和你的內部管理機制。
還有一個就是在選擇上市地點的一些考慮,比如說證交所的上市地點,由于人民幣沒有完全流通,你在境外被認為是一個母國市場的根據地,把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代言地,如果以后人民幣流通,香港還要繼續看。
第二個就是投資者的群體,去一個什么地方投資或者上市,很大一部分要看你能夠吸引到什么樣的投資者,這是最關鍵的。第三個就是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在一個地方上市,那兒的二級市場股票交易是不是很活躍,如果活躍的話,第一個就是公司的知名度不斷在交易里產生,另外就是比較有利于以后的二次融資、三次融資。
第四個是研究的跟蹤,因為股票上市以后有很多研究的跟蹤,如果沒有研究的跟蹤,那么投資者不會很關注,這一點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就是監管的條例和監管的機構,現在有一些地方監管比較嚴格,有些地方相對寬松,從企業可以嚴格要求,但是監管環境也是可以考慮的。
上面簡單談了一下境外上市的情況,從投資的定位、形勢的考慮做了簡單的介紹,我想時間有限,本來是想介紹一下國航的案例,但是沒有時間了,我們有機會再討論,謝謝大家。(掌聲)
主持人:謝謝王先生,大家還有沒有什么問題請王先生講解?如果沒有的話,下面我們請出第三位演講嘉賓:美國第一聯邦集團董事,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錢勇先生。錢勇生在營銷界、策劃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海納百川,有“融”則大,淺析融資思維方式》,大家歡迎!(掌聲)
錢勇:非常感謝給我提供這個機會跟大家來溝通一下融資的方式、方法。原想講一講海外上市的優勢和風險,后來稍微把演講的主題變了一下。
現在企業里一提到融資,就像老百姓提到“你吃飯了沒有”一樣,天天問的是融資,但是你們問過自己沒有,你們真的需要錢嗎?你可能需要的不是錢,你需要的是資源。在很多人眼里,融到錢,你拿錢去干什么?你拿錢去買資源,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非常合適的,所以說,我們其實需要的是融入我們所需要的資源,所以融資其實就是獲得資源,就是研究咱們的融資如何能夠多、快、好、省的獲得資源,其實大家可以在很多企業的發展史上都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企業發生的關鍵原因是以后獲得了外部的資源,企業長大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把企業外部的資源融入企業的過程。
怎么去融呢?我覺得應該從三方面來考慮,一件事就是程序。一個企業如果想融資的話,大的程序是這樣,首先要有戰略,其次是一個企業生存的生態問題,生存的狀態,然后再談到融資,但是為了融資,我們在下游應該搞好管理和企業的營銷,從戰略上細分下來,我們的戰略又分成了戰略的機會、戰略的手段、戰略的步驟、目的和目標。所以說在這里面,我們講到程序,今天我們只講融資的程序,所以在這里,我們做什么事情,看問題的角度和做事情的程序,首先我們應該定的是做什么事情,然后再決定怎么做事,回來再去選擇做什么事。
怎么做事剛才講到了,我們在什么樣的機會下,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進行什么樣的步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最終實現什么樣的目的,就是我們怎么來做事。在融資的程序中,我認為程序里可以分成四步,首先第一步是:定義資源。所謂定義,就是明確企業究竟需要什么資源,是不是真的需要錢?第二步是確定資源。就是指資源定義找到企業需要的資源在什么地方;這個地方能不能夠得到,能不能通過資源和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和現有的資源進行嫁接。第三步程序就是引導資源,找到資源設法置于企業的控制之下,使企業外部資源變成企業內部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整合資源;最后一步,在我們的企業控制之下,我們融進來,我們要進行代價評估,獲得的資源和付出的代價是否合適。有句常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幾個母親能舍得自己孩子去套狼呢?你們融資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個誤區,用自己企業中很多優秀的東西去獲取一些其他的看似是你需要資源的東西。
我們說一說在融資過程之中如何看待這些角度,有一句話是這樣說“選擇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在這里面我們提到,其實我們在確定你是否需要資源,是否需要什么資源的時候,遠比你怎么去融資更重要,首先你需要的是否是資源,是什么資源。所以我們如何分析個選擇做正確的事呢?先考慮自我,人是比較自私的動物,先看看自己本身來講,有對眼,對于企業來講就叫固定資產,對于個人來說是知識,信息對于企業就是流動資金,思維方法叫做無形資產,我們在哪方面有長處,哪方面有短處,我們是經驗老到的人,還是思維比較創新的人?搞清楚了,就要整整人了,整誰,不能高別人,但是要告訴別人,我的目的是什么,給人一個比較好看的說法,就是外在對象,我們實際真正需要考慮的是什么,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借助對象和防范對象,哪些對象是能夠讓我們借助的,這些中介公司是否合適,這些企業讓我上市,我是否合理,它是否真正是我的借助對象,到底還是我的防范對象。有很多企業在自己營銷的過程中,在發展自己企業的過程中,往往忘記了,你的背后可能還有黃雀,也就是防范的對象,在很多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自己大打了廣告,但是被一個更龐大的企業過來,多投了很多錢,然后就把這個市場占有了,你所有的前期鋪墊,實際上是為別的企業鋪墊了,而你的回報是非常小的,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我的競爭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是哪些,我如何防范。
再一個就是環境,環境這個東西是不可違的,是你所改變的了的,如果一個人去抱怨環境,這個人肯定成不了事,環境是現存的,環境包括什么呢?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我們在做任何融資要考慮自我的時候,要分析現在的政治,中國的政治,美國的政治甚至其他國家的政治,他們的經濟狀況,他們的科技水平,他們的文化背景,這里面藏著利和害,我們如何興利避害?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蟲不同角度觀察和看待問題,最后要確定目標,數量、速度、質量、成本,簡而言之就是多快好省,我們如何多快好省的完成目標,這里面,自我分長短,對象分敵我,環境藏厲害,目標分高低,較對象之敵我而知優劣,察環境之厲害而知安危,比目標之高低而知難以,這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選擇做正確事情的過程。
我們看看我們做融資過程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資源定義,我們單獨對這個程序,如何多角度看問題呢?它可以細分為資源的形式、資源的效用和資源的價值。我們所需要的資源是固定的還是品牌的還是渠道的?我們要考慮,資源的效用,和我們所考慮的形式下的資源在哪些地方對我們真正起到作用,而且要考慮到自身的效用,這可能對你自己沒有任何東西體現出來,對你來講沒有任何價值,但是你要發現對手或者你想從他身上融來資源的對象中,你這個資源對他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確定資源過程之中,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上下需求、左右關聯和遠近因果。現在現存的資源,我們已經知道我們需要什么,但是我們從哪兒去找?我們可以從產業鏈上游或者下游都可以,也可以左右關聯,相關的企業,相關的行業中來提煉我們所需要的資源,還有遠近的因果,因為現在而考慮到將來,因為現在,東北發展工業,那工業里面包不包括高新技術呢?也許高新技術將成為我們遠期的因果一些可發展的東西。
引導資源,我們用什么樣的辦法把我們所看到的,所需要的資源牽進來?其實引導資源里面有那么一句歌唱的“心跟著愛一起走”,實際上在資本運作中,心是跟著錢一起走的,引導資源的方式包括很多,但是引導資源的方式中,首先是“利益當頭”,有這么一個小例子:兩個不同縣里的縣長到北京來做招商,都搞了同鄉會,把同鄉們召集在一起,然后第一個縣長是這樣講“現在我們家鄉窮,需要你們這些出來的、已經發展起來的來扶持扶持我們家鄉,我們現在有很多的項目需要你們投資。”當吃完這個宴會以后,人都走光了”。另外一個縣長也舉辦了同鄉會,但是他市這樣講“我們的企業現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地的投資商踴躍上門投資,但是我們還要記著我們自己家鄉人來做,我們要把機會留給家鄉人,所以我今天帶來了一些項目,供大家選擇一下。”這次的招商是非常成功。所以引導資源,要會引,要用利益來引,同樣引完資源要會導,得領導好這個資源,引狼入室以后,你管不了這只狼,那你就會被狼吃掉,因為今天時間的關系,就不再一一舉例了,我們講的內部承包、借貸、易貨、特許制、股份,引入風險投資、托管、BOT、TOT、OEM到上市籌資都是我們引導資源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要根據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來選擇合適于我們的。不是今天新上市,我們就來做上市,明天找風險投資,我們就找風險投資,我們第一聯邦本身就是做基金投資和納斯達克上市的,同時在國外有一個電視直銷網絡,來幫助企業把自己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但是并不代表我們需要這些,你們企業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不是真的需要的話,我們上市以后,不能融到資,不能建立起品牌,那上市的目前就沒了,你并不是真正的需要上市,所以引導資源中要做到“四合”,合情、合理、合法、合時。
第四步,“代價評估”,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相互代價的評估,我們之間的交換是否合理,我是不是用孩子一定要套上你這只狼,不一定,我要合理。現實代價評估,我們現存的價值中是否合理;潛在的代價,我這個付出將會對我后來的企業有多大的影響,造成多大的損失,是否引來的資源對于我們更合理一些。所以在代價評估中我們一定要細致、準確地去評述自己,要看到現實和對方給你提供的,還有你將來潛在的東西是否合適。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講的比較快,所以下面就講融資在我們企業中可利用的幾種基本渠道。它是一種方法,我們前面講到分析問題的角度和做事情的程序,那我們怎么去判斷呢?我認為有四個需要的工具。第一個工具就是直覺判斷,憑我們以往的經驗,憑直覺進行判斷。第二步,直覺判斷解決不了問題了,那我們就要用邏輯推理,用事情的發展來去推理它是否是我們所需要的。邏輯推理不能夠滿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時,我們就需要第三種工具,數據統計,以數據為基礎,用數據說話,數字時代,來去解決是否合理。還是不行,我們可以用實驗證明。在北京和上海有一些大的企業根本不露面,突然冒出一個非常小的企業在做一件非常大的驚天動地的事情,那是因為背后有非常大的財團在支撐他在做實驗,是否真的需要做,是否真的需要資源。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用融資的渠道,用融資的方法通過直覺證明了我們是怎么來判斷這件事情以后,通過我們這些判斷的方式來判斷,找出了更正確的,那么我們怎么利用,引導資源利用什么樣的方法。我分了三大類方法,第一大類方法叫通用的方法,已經提升為不但在融資上,甚至在戰略、管理、營銷上都可以使用的;然后還有專業的方法,我們講到融資的渠道叫資本融資、品牌融資、產品融資和渠道融資,而在我們本身還有每一個企業家通過它的發展歷史總結出來的特別方法,我叫它“特法”。所以我們有“通法”、“專法”和“特法”。資本融資就是用自己的資金融資,用自己的固定資產來融資,在這個角度上,我們資本在企業提到上市,大家去上市只單單看到錢嗎?想沒想過你們的品牌獲得價值,想沒想過通過紅籌的方式可能能使你躲過一些貿易壁壘,想沒想過一些上市公司對你感興趣?其實上市有很多很多的優勢,當然有更多的風險,自己沒有真正評估好,就直接去上市,又不愿把自己變成王先生講的“金魚”,不愿透明,那樣風險會很大,而且資本融資,不是有錢了就能買來資源,通過資本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現在有五千萬,但是這五千萬對我整體發展不夠大,甚至你想去投資可能也沒有人要你投資,因為你的信譽度不夠,那我們怎么辦呢?我們可以通過資本,提升我們的品牌,我們買一些知名企業的股票,然后在我們企業的宣傳單上印出來,我投資過哪些哪些知名的,甚至世界五百強的公司,那我的品牌就通過資本而建立。
品牌融資,耐克、可口可樂,這些大大小小的大家都會知道它的案例,它就是通過品牌來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中國有很多的企業有非常豐厚和合理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往往大家想到的只是如何賣。難道產品就不能變成一種融資的方式嗎?難道產品就不能換來國外的一些企業的渠道、資金嗎?甚至我拿什么和它去并股呢?拿什么樣的和美國一些已經上市的企業進行合作呢?它正是需求這個產品,而我正可以用這個產品帶來我巨大的回報,包括渠道。中國自己的渠道,每一個企業發展了這么多年,在中國的渠道,自己的分銷,各個省的分銷商是非常充分的,在管理上也是非常嚴謹。而在WTO打開以后,國際的一些企業急得眼珠子都藍了想進入中國,而這些渠道就是你們生出資本的方式,能不能通過這種方式跟他們進行比較嚴密的合作,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進入國際資本的市場呢?
因為時間關系跟大家溝通這些,謝謝大家。(掌聲)
主持人:謝謝錢勇先生,看看大家對錢勇先生的演講有沒有什么問題。那我們感謝錢勇先生的精采演講,下面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不休息了,如果代表想放松一下請自便。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今天下午的第三個單元《中國企業走向實際的思考》,這一個單元我們邀請的是部分企業家代表的演講。第一位演講嘉賓是江蘇遠東集團董事副總經理卞華舵同志,他演講的題目是《中國企業家的五大智慧源泉》,大家歡迎!(掌聲)
卞華舵: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朋友,很高興在這兒跟大家進行交流,因為下面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演講嘉賓,所以我只能壓縮一下我講的題目。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中國的企業在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跟世界企業的差距在哪里,我想各個不同的專家對此有不同的總結,無論我們在企業的發展規模、決策的速度、質量、技術研發、生產,資源都有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是怎樣造成的?主要是三個方面,決策、用人和制度。這是企業家要做的三件事情,但是把這三件事做好了是很難的,我們認為我們的差距主要是表現在這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又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動力源——企業家。
一個企業家要想做到正確的決策,他就必須要正確的把握信息,并且要用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來組織這些信息,并且還要掌握系統的工具,所以我認為思維決定著企業家的決策,思維從哪里來呢?研究一個企業家思考什么,比如我們今天研究胡錦濤總書記在想什么?那么我們就要獲得信息,他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得信息,如果我們研究他的信息流我們就可以研究他的思維,研究他的思維就可以研究他的決策。我的邏輯是這樣的,企業家的智慧從哪里來?他的思維源泉在哪里?我總結了企業家的五大智慧源泉。這個報告曾經在珠江三角地區、長江三角地區做過很多場,今天我簡單地把我的思維邏輯跟大家做一個匯報。
我先講一些實際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交流,他是浙江一個著名的企業家,我問他你每天的時間是怎么分布的?他說我每天平均六小時在閱讀信息,我問他最喜歡的讀物是什么?他說是《毛澤東選集》
有一次我跟TCL的老總聊天,我問他喜歡看什么書?他說我喜歡看三種書,《中國古代書》、《毛澤東史》、《當代企業的成功史》。
有一次我問張瑞敏,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你有沒有老師?他說如何做事有一個老師,孔子的《論語》,如何做人《老子的道德經》,如何參與經營、進入市場,我有一個老師孫子的《孫子兵法》。我總結中國的企業家有以下三種:一種是復古型,比如說海航的老總;第二種是非常推崇西方,推崇MBA;第三種是非常推崇毛澤東,甚至把他的很多軍事思想運用到商場中。所以我總結,企業家怎么變得更聰明,怎么樣讓決策更有質量,在二十一世紀,中國的企業怎么能夠和世界的企業較量,我們必須找到智慧的源泉,所以這就是我下面講的“五大智慧源泉”,這是非常有特色的。
第一個就是中國古代文化,這個問題看起來好象沒有什么新意,但是真正系統地從中國古代文化當中去吸取知識的營養,這是我們中國企業致力于世界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簡潔的途徑,在我看來,中國先秦時代已經窮盡了中國文化的70%到80%,最近五年沒有寫什么文章,不敢寫,因為我覺得我寫的東西古人都寫過了,現在寫就是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而且給這個時間又增加了很多信息垃圾,今天我們的很多專家和新聞媒體都在向社會拋出垃圾,其實真正真知灼見的,老子、莊子、孔子、今天我們再講,怎么講都講不到他那個位置,所以每天說那些很膚淺的簡單的道理,因為我們無知,所以我們才敢說。所以我認為中國古代文化,就像伊斯蘭文化,古希臘文化,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文明當中,比如說印度的文化佛教,比如伊斯蘭文化,比如基督文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中國先秦時代,應該說它確實全集了中國文化的很多部分,所以它比較系統地解釋了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做事,如何處人,古人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所以我認為中國的企業家最值得學習的就是古人。我們花很多時間學英語,至少學五年時間,另外在閱讀英文文獻的時候速度很慢,所以時間的差距就造成了,其實你不要看那么多英文,你看中國的古代智慧,我經過比較發現,那是很近的一條道路,中國古代智慧給我們很多智慧。第一,中華民族給了我們非常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我們的民族精神有很多,比如強調以人為本,比如孔子就說過“人載愛人也”,還主張“善民、利民、惠民、富民而教民”,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呈現著愛人的思想,這是一種廣博的思想,還有為人,以人為本就是為了人,還提出“人皆為堯舜”,就是說人都可以正確圣人,每個人通過努力學習都可以成為卓越的人,有道德的人,人是可以教化的。我就不一一說了。再一個“厚德栽物”,追求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國人非常注重道德的修行,道德修養的決心,兼修并學的心態,這都是中國文化給我們非常好的思想,再比如自立、自強的精神,中國人非常注重居安思危、一切從客觀出發,重實踐、重長遠等等。我經常跟企業家講,臺灣的華人很幸福,包括松下,他們在企業里倡導一種宗教精神,精神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國的企業采用強取豪奪,利用機會主義的方式來積累財富那是沒有,中國過去二十年是機會市場,未來我們確實要進入一個智慧市場,通過一個崇高的品行來引領自己的企業運行,所以要從古代文化來學學這種精神。
第二個,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我認為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當今人類文明史當中最先進的思維方式之一,我們作為每一個炎黃子孫、中國人應該感到無比自豪,思維的最高境界是無中生有,“無”是個很絕妙的概念,無不等于沒有,無就包含了有,無就孕育了有,無就是有的前提,因為無創造了有,所以它是原創,所以我覺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勝二,二勝三等等,這里面講的全球采購,在中國古代文化里只要稍微變通一下,這都是小兒科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看到,中國古代思維的博大精深,對立統一的觀點,逆向思維的觀點,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懦弱,是因為欲望太深,如果你真的為了事業,你就會變的很堅強,你為了私欲,你就會變得很軟弱,“無欲則剛”。所以中國文化是一個優秀的寶庫。
在革命的時候,我們反帝反封建,所以把很多文化都反掉了,包括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中國的四書五經都沒有讀過,這實在太遺憾了,我說中國的文化是中國企業家智慧的一大源泉,但是并不表明中國文化就沒有弊端,中國文化也有很多缺點,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它形成了非常長、非常緩,所以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模糊思維跟現代管理思維的精確思維是非常矛盾的,再比如由于時間非常長,所以中國的思維是斷裂式思維,這種斷裂式思維和管理的連續性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再比如,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還是非常封閉的,所以封閉的文化跟管理的開放性還是有矛盾的,另外中國的緩慢的行為和現代的高效益也是有矛盾的。我就不展開了,展開就非常多。
第二個智慧叫“西方管理科學智慧”,我先用一句話概括是什么呢?當今各大高校,甚至我們在過去非常熱的叫“MBA課程”,我知道我們現在國內有很多MBA課程,我有一個感覺,很多人很崇拜MBA,但是因為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潮流,覺得MBA一錢不值,美國一個著名的安全學家最近寫了一本書,對MBA大加批判,他認為MBA根本就是胡扯,我認為這個觀點現在是非常流行,我這里順便說一下,最近幾年由于我們這個社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在我就感覺到社會上各種觀點都有,比如經常流行很多書,我隨便列舉幾個,《追求卓越》,認為這本書改變了美國的企業,所以中國很推崇,后來又研究了一本《企業常青》,后來又搞了一個《4+2》,幾年前的《誰動了我的奶酪》《細節決定成敗》,這些書價值其實都很小,但是很多企業家都把這些書奉為經典來讀,所以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家確實很盲目。但是西方的MBA課程給我們解決了生存運營中如何變得更有效率的過程,這點我覺得很有益,MBA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很好的管理者,更談不上成為一個企業家,我們的MBA只能培養職業經理人,但是學了MBA未必能夠成為一個好的經理人,但是一個好的企業家必須要具備MBA知識,如果你不具備MBA的知識,我想你很難經營你的企業,因為MBA建立在一個非常科學的,把企業作為一個模型來演繹,這里面我想簡單的對MBA的知識體系做三個緯度的劃分,首先是生產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這些管理知識對我們非常有用。第二個管理的知識體系,計劃、有效控制、組織、領導,甚至有人提出創新,我想如何有效的組織、有效的控制,有效的兼并,這是管理要研究的問題。
還有第三個緯度,產生的結果就是企業質量好、速度快、成本低、效益好,圍繞這個又出現很多理論,質量管理理論,怎么加強服務、改善速度等等,我想這加在一起就構成了MBA的知識體系,我認為這對企業管理非常有用,作為一個企業家要想決策管理,必須要架構MBA體系,但是一個中國的企業家僅僅學了MBA就能把企業搞好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這整套的理論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性的東西,其實古典經濟學理論現在看來多假設都是錯誤的,比如說人都是理性的動物,我可以告訴他,企業家很少理性決策,問他為什么進入這個領域,其實不是因為這個領域經過科學的論證,博士做了很多報告,是“我喜歡”,“我愿意”,我為什么搞這個東西?因為我愿意我喜歡。所以我們很多MBA沒有用武之地,因為你根本就不懂老板的心,這是地個智慧。
第三個智慧源,我認為對中國企業家非常重要,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一個企業家怎么變得更聰明,從哪里去吸取智慧營養呢?那么就學習中國共產黨吧,中國共產黨的智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表現在黨的文獻當中,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到現在各種各樣的決議,我遠的就不說了,一大、二大、三大就不說了,最近幾年做的決議,比如關于人才的決議,比如說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比如說關于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這是多么的精辟、深刻,關于我們上午談到的宏觀調控,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二是表現在領導的文氣和講話中,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智慧主要集中表現在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中國共產黨的智慧主要集中表現在這兩本書中,當然要加“三個代表”也可以加,但是畢竟不像毛澤東鄧小平文選影響那么深,那么系統,所以讓我推薦的話,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這兩本書應該是當代中國二十世紀最大的智慧源泉,但是我發現很奇怪,一般的小企業家不怎么感興趣,但是真正的中國的大企業家他們很感興趣,因為你怎么思考,怎么經營企業,從毛澤東那兒就可以得到答案,你怎么思考,可以從鄧小平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今天,我們的黨中央,盡管共產黨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在中國共產黨內,畢竟云集了中華民族最智慧的腦袋,雖然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不是所有中國精英人士的代表,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中國的絕大部分精英是集中在中國共產黨內,大家承認吧,我覺得中央的每一個決議,背后所蘊藏的確實是全民族的智慧,我們企業要面臨的問題并不比胡錦濤要面臨的中國發展問題更復雜,胡錦濤總書記是怎么解決當代中國的問題的,那么你怎么解決你企業的問題,這是最好的借鑒之處。
中國共產黨組織智慧,中國共產黨就是“無中生有”,從小到大,大家知道,引導一個幾千萬黨員,作為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執政黨,對他的駕馭能力,駕馭這樣一個民族,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領導一個企業,大不了就是幾萬人,跟共產黨領導十三億人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所以一個中國的企業家學習共產黨的智慧,你就會聰明得更快,所以我一直在研究企業家看什么書,因為對于企業家來說時間太寶貴了,當代的書90%是垃圾,你一不小心就會得到很多垃圾,有兩個壞處,第一浪費了時間,第二,擾亂了心智,因為今天社會上很多流行的書都是垃圾,包括商業炒作,這些書怎么怎么,我就發現這些書很可笑,所以我覺得,關于這個問題我就不舉例了,其實有很多流行的書都是垃圾,所以企業家不能亂看書,擾亂心智、浪費時間,中國古代先秦時代的書看一看,西方古典經濟學的書看一看,包括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這個就不一一舉例了。還有共產黨的執政智慧,共產黨的很多新思想、新理念,都是我們企業的指導思想,在十六大的時候,江澤民當時做報告,他當時講了一句話對我非常震撼,江澤民當時在做報告的時候,在中國共產黨這么嚴肅的報告他講了一句話,這句話是什么呢?“你們都拿到稿子了,我就不全部念了。”這句話出自江澤民之口,這表示中國共產黨是多么的務實,而且十六大報告的很多話完全可以作為企業的指導思想。
第四個智慧源,我把它總結為“干中學”的智慧,實踐出真知,我主要談三個問題,第一,企業家要善于總結,企業家個人學習,第二要組織學習,不僅個人學習,關鍵是企業家要當教練,讓下面的人跟你一起學習,第三個層次就是構建學習型組織。
第五個智慧源,當代成功企業的實踐。當代成功企業的實踐我覺得對我們企業非常重要,在你所從事的這個領域,當代企業最成功的企業是什么?我問李東升的時候,問他看什么書,看他這個領域里全國做的最好的企業什么,我覺得,李東升之所以成為李東升,張瑞敏之所以成為張瑞敏,柳傳志之所以成為柳傳志是有他的內容的,看書不亂看,我覺得我們每個企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尋找到標桿,有兩個含義,第一,在你所從事的產業里,一定要找一個相對比較好的作為你的標桿,然后作為全力的對照來檢討自己的得失,我們的人均生產力,我們的利潤指標、財務指標方方面面實現全面的對標,第二就是要把我們的競爭對手作為標桿,所以,所謂當代企業實踐的智慧,就是尋求標桿的智慧。
因為時間關系,我就在這兒簡單把我的基本思維邏輯給大家做一個匯報,一個企業的五大智慧源泉,以上奉獻給在座的各位朋友,謝謝。(熱烈的掌聲)
主持人:下面我們有請第二位演講的嘉賓,江蘇五星電器集團的董事長、總經理汪建國先生,他演講的題目是《迎接中國流通業的英雄時代》,大家歡迎!(掌聲)
汪建國: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企業家和新聞界的朋友們,下午好,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要感謝我們的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前面聽了很多專家和教授的演講,有一些宏觀和戰略的思想,受益匪淺,我今天就作為一個企業在微觀的角度談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演講的題目是《迎接中國流通業英雄時代的到來》。
商業流通業是這幾年市場的一個熱點,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重農輕商,重生產輕流通這種思想的影響,應該說我們的流通業還不是很發達,與工業企業相比,無論是流通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標準化程度,規模化程度,以及流通產業的品牌,都很少,另外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我的差距就更大了,流通業,特別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30%多,發達國家有70%以上,這就是個很明顯的差距,但可喜的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這幾年市場經濟的發展,流通業發生了重大的變革,首先從體制上來看,原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體制有了根本的改變,除了國有的商業以外,更重要的是有了我們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很多的中外合資企業進入中國的市場。
第二從業態來說,原來一百戶傳統的商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既有連鎖的超市,也有便利店,也有專賣連鎖,還有大型的購物中心的出現。
第三從市場來看,這幾年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服務也好了,購物也方便了,這都是很大的變化。但是盡管這些變化發生,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更大的變化在后面,第一以連鎖業為特點的商業的工業化革命即將到來,大家知道流通業原來都是散而小的流通產業,就像當初工業生產,生產粗放式,自給自足的方式,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現在流通業也在發生工業化的變革,戰略化分布、流水型操作,是一種標準化、規模化為特點的正在流通業產生,原來那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也是因為流水化以后幾個人不同的分工,使生產效率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是這種變革正在流通產業發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流通產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
第二,隨著整個商業的發展,原來以產業主導的影響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以前我們的品牌,從家電來說,知道海爾,知道格力,知道美的,這些產業的商業品牌,另外產業主導的資本市場,隨著連鎖業發展,可能會出現很多的商業品牌,商業資本也將在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流通業的英雄時代的到來。
我的公司是五星電器,市場定位以華東市場為主,企業很特殊,前身是一個傳統的國有企業,通過我們的改制,通過我們的轉型,應該說我們也成為一個全國的連鎖企業,03年我們又進入了全國連鎖企業第13強,成為全國家電連鎖企業第四強,我們以高速的發展,每年的遞增幅度不低于80%,04年我們的遞增幅度達到100%,應該說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流通業的行業地位以及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商業資本在產業發揮的作用日益提高,商業品牌正在迅速崛起,流通業的地位和作用也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商業指導消費,商業促進生產,商業凝聚財富的流動日趨顯現,商業已成為決定了經濟運行速度,體現經濟運行質量和提高經濟繁榮的引導力量,一大批商業領軍人物的崛起已成為主導力量,人的因素作為生產因素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流通業的領袖們正在流通領域起著靈魂的作用,有效的推動了中國流通業的發展,成為中國流通業的新的生力軍,他們一次次的市場拼搏顯現出了中國英雄的本色,所以說中國流通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流通業的發展不僅最大的推動了產業,而且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在新的形勢下,流通業將大有可為,市場造就英雄,市場也同樣呼喚英雄,讓我們攜起手來以振興流通業為已任,共同迎接中國流通業英雄時代的到來。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汪總的精采演講,第三位演講嘉賓是河南鶴壁煤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永新先生,《用科學發展觀審視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家歡迎。
李永新:各位領導、專家、企業家、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感謝大會給我與各位領導、專家、企業家、朋友們交流的機會。
大家知道,人類利用能源已有漫長的歷史,但是現在能源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時代,使世界能源需求持續增加,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差距,其產生的空前巨大的生產力加速了不可再生有限能源的開發和消耗,環境的惡化讓隨著社會進步的發展日益被各位所重視。
自歐佩克去年10月1日消減石油源以來,石油價格大幅度上升,突破每桶45.13美金。全球國民生產總值70%以上由美、日、歐盟這三個地區占到,同樣給我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根據世界權威機構分析,水利大概占2.6%,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有豐富的煤炭和水電資源,但是我們是全球能源貧窮大國,93年由石油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現在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以上,假設國際形勢動蕩,三分之一以上的石油出口,怎么彌補呢?根據世界能源的情況,我國短期內不可能改變能源生產,以它為主,在這個有數的經濟大國中,我國又是最依賴于煤炭的國家,發達國家24%,而我們國家70%多。當前經濟開發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具有條件限制,在今后較長時間內也不可能改變當今世界和我國的能源供給形勢,首先大家知道大慶油田的發現和應用,使我國在當時的石油資源利用一日千里。
隨著改革開放初期的,致使煤炭行業無序競爭,國有煤炭企業對情況的不夠重視,在經濟發展中,使我國出現缺煤和用電告急的情況,這也逐步使人們認識到煤炭在我國的應用重要性。
其次,十六大確定了走新型化發展道路,大家知道,未來二十年,我國全面建立小康社會,能源全面緊張,因此我們應該走出國門,對外實施友好的,對內實施,促使國家在能源保障,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上達到多元和優化。大量燃煤對環境的壓力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國。其次,為國家最高利益考慮,盡快籌建國家權威性的專職有效的能源機構,通過反思和深思建國以來管理機制和效果的,確保國家能源有效利用,需要國家權威能源機構來統籌,而不是分來分去,什么都不用管。
其五,以全球的視角,制定全面的合作計劃。首先是與中東的合作,另外是與美國,其次是周邊國,尤其是資源豐富的俄羅斯,以保在亞太地區我國的資源大國地位。
消除幾千年來官本位的思想,一旦國際形勢突變,不能使能源使我國的經濟
大家知道,能源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努力為國內創造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盡快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國家短期、中期、長期的能源發展計劃,去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然,煤炭企業,我們鶴壁集團是()的企業,
希望能成為人才的平臺、投資的平臺,與在座的企業家們共同發展。
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世界能源的缺乏,而我國經濟發展的高投入、高消耗維持的GDP增長狀況仍在加劇能源的供應緊張和環境惡化的局面,因此我們應該深刻研究世界主要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能源機制和能源狀況,在不輕易應付時代變化的情況下,支持國家盡快實現小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主持人:謝謝李永新董事長,下面我們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是一位學者,他是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經濟轉型研究中心的主任黃海峰博士,他的演講題目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大家歡迎。
黃海峰:非常感謝大會的組委會、承辦單位邀請我參加這次論壇,2004年7月26號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了全球五百強名單,我國包括中石油等16家企業入圍,創下了歷史之最,中國的經濟轉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在這個中間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我們的企業,我們企業的投影化成分標志著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幾個轉型,一個方面是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工業化、城市化;第二個方面,我們從計劃經濟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過渡,走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化道路;第三,我國從相對封閉的過程向開放的國家過渡,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際化;第四個方面,我們國家正從人治的社會向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渡,我們要在這短短的幾十年當中完成以上的轉型,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任務,還有一個方面,中國的經濟轉型正從自由化、民營化、市場化、國際化向細化轉型。所以我們的企業要把握好這五個方面的轉型,這是當代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我提出幾個觀點,而這也是通過我十年在國外研究跨國公司,結合我國的企業國際化基本情況總結出來的,中國企業國際化現在主要存在一個什么樣的轉型趨勢呢?
第一要從加工的中國化向技術的中國化乃至管理的中國化轉型。第二,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技術”轉變;要從一個單純的中國概念向中國模式轉化。中國的經濟模式我們要從單方面的加工生產國際化、通貨貿易的國際化向投資國際化與金融國際化進行轉型,換言之“走出去和引進來”這兩個戰略應該是并重的。單純的國際化并不僅僅包括一個生產產品的國際化,而且也包括人才、管理、信息以及投資結構的國際化。
談到國際化主要在兩個層面:一個是企業層面的國際化,一個是經濟宏觀層面的國際化,這個方面我主要是結合國外的一些案例把一些有益的經驗與在座的專家、企業家進行分享。中國企業國際化動因是來自于什么方面?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要,我上星期主持了一場大型報告會,就是談中國經濟能否持續、高速地增長,我們邀請了經濟學家、企業家以及能源專家,前面那位從河南來的企業家,他就是從能源角度談到中國的一些經濟問題,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中國經濟能否像現在保持9%的GDP增長速度,能否持續呢?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講,他們是有自信的,總的觀點來講,中國經濟要達到這樣一個高速、持續的發展,一方面是可行的,因為通過我們的制度轉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有效的資源配置,從勞動力市場,以及技術市場,都可以達到這一點,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擔憂的,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靠什么支撐的呢?靠大量耗能,環境污染以及效率不高的管理手段達到的,這樣的方式要是持續增長,我們的人員結構是完全達不到的,所以一方面有擔憂、有挑戰,一方面,也有可能,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的規劃就是當務之急,在這方面,國內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特別隨著WTO后步入期的到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大市場,使得國內市場競爭的國際化,國際市場競爭的國際化,國際市場競爭的國內化,國際市場存在著一種巨大的吸引力,它占領國際市場有助于中國企業利用國際資源并擴大再生產,從我的角度講,如果能源不夠的話,我們可以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手段到國外去進行能源購買,通過國際市場價格的對比,我們完全可以做這一點。現在中國的企業已經進入拉美,到了美國的后院,引起了美國經濟界理論界的高度重視,這說明我們的國際化程度現在是越來越大。中國加入WTO,并制定了與國際接軌的政策法律,減少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貿易壁壘與障礙,剛剛加入WTO的時候我處理了很多關于反傾銷的案例,現在中國的企業也逐漸走向成熟,特別通過我們一些聯合會,在國際上已經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在國際貿易爭端中,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是一個方面,其次還可以通過公共關系方面,這些軟性工具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第二,中國企業國際化是加快中國企業發展內在的要求,中國企業存在一個比較優勢,像勞動力資源,但是單純講勞動力資源,我們現在也在逐漸喪失這個優勢,要增加勞動力資源的基礎含量,中國在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上較大的優勢,這是不可置疑的,通過價格來比較我們是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僅僅通過廉價勞動力形成的產品的反映,在國際市場上并不是特別好,像最近西班牙事件,還有其他一些相應事件都能表明這一點,中國企業光從加工向設計、擁有技術專利這方面發展,這才是我們最根本的國際化之路。
第二方面,科技的進步使得國際貿易活動更為迅速和便利,互聯網的普及也大大加快了國際經貿信息的傳遞,使得我們國際化的方面是當務之急。同樣,國外的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也存在一種巨大的吸引力,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海外上市等途徑在國外獲得資金。那么中國企業國際化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從1978年到1988年,我們可以作為起始階段,這段時間,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有了初步的發展,特點是被動的,間接的,從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為跨國經營試點單位到1992年企業開始自覺的進行了國際化經營,到了第三個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也就是從1992年黨的十二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01年,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得到了長足持續的發展,尤其是1999年中央提出“走出去”的戰略,更加激發了企業國際化的熱情,第四是全面發展階段,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至今,中國企業在各個方面展開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國際化經營。
上面是好的方面,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總結一下,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問題,一,企業國際化經營觀點不足,許多中國企業滿足于國內市場的開拓而忽視國際經營的重要性,還有很多企業缺乏科學的國際化發展思路,對向外的經營存在的過多的顧慮,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這都影響了國際化的進程。第二,相關政策措施不適應企業的國際化,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盡管市場經濟體制在理論上已經確定,但還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制度,制約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特別是在外匯、投資、金融、勞務等方面的立法和審批程序,也都存在著一些不足,與國際慣例和措施差別較大。第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不夠完善,我國已經提出了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中國的企業在決策、資源配置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企業差距很大,中國企業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時期,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按照一個國際慣例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在組織方式、管理方式、經營方式上都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企業,這里舉一個案例,像現代很多的跨國公司,它都有一個強大的信息支配系統,無論這個企業到任何國家經營的時候,這個總公司的信息支配系統都為它提供服務,我們的企業在這個后臺方面還需要跟進。
第四個方面,缺乏國際化經營的專門人才,國際化的經營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來應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貿活動,從而減少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成本,國外的企業特別重視在海外經營的時候對它的雇員當地的文化進行熏陶,這方面就是跨國文化管理的培訓,特別在培訓中我們要加強這方面國際化人才的培訓。
第五,投資結構與方式的不盡合理。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會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在國外市場的選擇,產品的選擇,經營方式的選擇往往有所失誤,中國企業在國外市場的選擇上一般集中在發達國家,注重短期的利益,忽略當地的經營環境,文化環境,政策法律影響,在長期來看必定會遭受一定的損失,在產品的選擇上我們還存在產品的單一,而且技術含量較低,企業抗御風險的能力較大,只充當一個加工廠的角色,所以在這兒,我對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概念提出質疑,中國要成為世界加工廠,能耗、環境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的風險,所以中國要在技術的方面加強。
第六個方面,信息化的社會,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業已成為企業進程的要求,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化資源,剛剛有一位企業家講到垃圾信息,要在這種信息資源中間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這需要我們的企業加強信息化的硬件、軟件的建設。
提出這么幾個建議,從宏觀層面上對企業的國際化提出這樣的建議,第一,加快中國的經濟轉型,建立企業的現代制度,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與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密不可分的,經濟轉型為企業的國際化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所以我們的經濟轉型經歷這五個階段是交叉、互補的,即經濟的自由化、經濟的市場化,經濟的民營化向經濟的國營化和市場化轉型,現在中國企業面臨的環境就是國際化和市場化,加快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就促進了中國企業向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第二個方面,我們國家有關部門、政府也要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相關政策法律,這方面我就不贅述了。
從微觀層面來看,提出這么幾個建議,一,企業要是制定階段漸進化的發展,從商業產品開始,然后向其他的金融國際化、投資國際化方面逐步展開,遵循從本地市場、地區市場、國外市場、全球市場的發展模式。
第二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時在產品選擇上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在地區的選擇上要注意當地的文化背景、法規,在進入方式的選擇上要注重利益的再分配,在獨資與合資,許可貿易與特許經營貿易之間進行衡量,盡量獲得較高的附加值。
第三、企業要制定技術創新戰略,和組織創新戰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增加產品的種類,搶占市場份額,促使企業向多元化發展,增強自身的抵御風險能力,企業通過組織戰略減少企業內部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使企業進行通過協調能力又有較強的個人應變能力;
第四,企業要注重信息化戰略的實施,企業首先要做到內部的信息化,保證各個部分部門和單位之間信息化設施的利用,加快互聯網、數據庫、辦公軟件的普及,使內部的信息可以及時、準確的反映到各個層面,決策部門和基層部門要進行協調,在內部信息化的管理同時,企業還要完善外部的建設,加強與客戶同行業、政府部門、咨詢部門的信息溝通,確保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外部有價值的信息。
第五個方面要重視跨國文化的管理,搞好跨國文化管理較做好以下管理,首先要面對國際化的企業,對國外的文化進行研究,要進行跨國文化管理的研究,首先要對國外文化研究學習它國民族文化的一些創新點,第二建立現代人力資源體系,在人力資源工作中間要充分考慮文化的因素,有意識的培養跨越文化的經理人,同時要實行開放的體系。盡量依靠當地的借助他們的優勢來發展事業。
第三個方面重視跨文化管理之間的溝通,就是跨文化企業界的溝通,企業要善于與當地人進行溝通,把當地的文化、法律這些方面的情況,就不會再出現西班牙事件的一些不好的案例。
第四個方面進行跨國企業文化創新,就是你在一個企業向外進行發展的時候,要把你母公司的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適應、融合,從而構建本身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之間新型的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的企業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文化的管理基礎。
像日本很多管理人員就說,在中國跟日本合資的企業他認為中國只是除了土地和勞動力,專利和管理是被我們所控制的,在這方面,要引起在座企業家的高度重視,你在跟國外企業家合作的時候,也要牢牢抓住你企業未來發展的命脈,技術和管理。總之,面對經濟、企業國際化的新的趨勢,我國企業要采取階段性的發展模式,靈活的經營方式和全面的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特別要重實物,我在國外公司工作了十年,為什么我選擇教育,我也是一種投資,我把我自己所學、所積累的經驗投資于未來的系統,在座的企業家我非常尊重,你們也是投資,投資于現代經營的一個機制里來,所以我們兩者之間可以結合起來,都是作為投資者,所以我們要全力打造內部核心的力量,創出中國的國際品牌,這樣可以形成,在座的很多企業家,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會成為中國在外的跨國公司,我也希望我能夠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謝謝大家。(掌聲)
主持人:謝謝黃海峰博士的精采演講,今天下午的論壇我們就進行到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