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中國展覽業改革發展的再認識和再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3日 14:09 新浪財經 | ||||||||
陳澤炎 中國貿促會萬季飛會長2004年9月2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更好地發揮‘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作用——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展覽業改革發展”的文章,論述了中國會展業的現狀、機遇、挑戰和發展等重大問題。這篇文章的發表,對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展覽工作提出了要求,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較長期的指導性。
(一)對中國展覽業“現狀、問題和發展”的認識 對于中國展覽業的現狀,大家往往會提出諸如:展覽項目的“多、 小、亂、雜”,展覽隊伍的人才缺乏,展館建設的鋪張無序、展覽市場的亟待規范等各種現象和問題。然而,這些恐怕還是屬于表象性的,算是問題的“標”;而實質性的、屬于問題之“本”的乃是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沒有理順。 從展覽業所涉及到的“利益”這一核心出發,我認為當前中國展覽業的形勢至少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展覽業在經濟轉型期的多層面相關性。當前,與中國展覽業密切相關的有15個層面:中央決策層、國家主管層、相關部門層、地方政府層、會展主辦層、展覽公司層、配套服務層、會展中心層、海外機構層、宣傳媒體層、學術研究層、參展企業層、展會觀眾層、教育培訓層、中介組織層等。這些層面都有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相關利益。中國的展覽業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這些層面形成了復雜的利益關系,不易理順和處理。 二是,面對大量實際問題的展覽管理滯后性。我國對展覽管理曾多次下文,但每次都沒有得到貫徹執行。中國入世以后,對展覽管理的文件也在不斷清理,但是便于操作檢查的新的辦法卻仍是不甚清晰明了。譬如,在實施《行政許可法》以后,對出國展覽活動的審批和管理就還沒有詳細的實施辦法。 三是,開放入世帶來國際合作競爭的復雜性。展覽業對我國相關經濟的帶動以及社會影響力都越來越大,因此,對會展產業本身及其相關產業安全都不能忽視。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下,準確把握開放與保護的原則與策略,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當然諸如“何為本國會展產業”,“何為民族會展產業”,“何為涉及產業安全的底線”等一些關鍵的定義、概念和性質的問題,以及由此如何確定保護政策和保護力度的問題,還有許多有待探討和澄清的地方。 (二)對萬會長文章“宏觀、中觀和微觀”的研討 萬會長在文章中按照“宏觀”、“中觀”和“微觀”這三種尺度對中國展覽業的情況進行了論述。現在,我擬進行一些解讀。 一是,關于“宏觀層面為展覽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問題。萬會長提出了“政府”、“立法”、“規劃”、“政策”這四方面的工作。 關于“政府”,萬會長指出“政府部門要逐步退出對展覽活動的直接參與,改為運用經濟、法律手段進行宏觀管理和監督管理,在創造硬件設施、提供便利的城市配套服務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但現在的形勢與此目標尚有很大差距:目前政府部門正在繼續“熱情”高漲地直接參與或介入展覽活動,而對這種參與或介入的約束、制約、規范制度卻遲遲沒有建立起來,有時來自上面的信號甚至是“不清晰”的。可是,由于這些問題又涉及到政治體制改革等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想“動”也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難。 關于“立法”,已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醞釀。我認為,目前的形勢離展覽業的立法還存在距離。如果條件不成熟,準備不充分,容易導致新法流于形式。 關于“規劃”,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科技部、中國貿促會等機構都曾提及全國性規劃的問題。那么放在首位的問題是,規劃由誰來制訂?怎樣制訂?當然,制訂規劃的部門必須具有權威性;制訂的規劃應當具有可操作性。否則,制訂出來的規劃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從目前的中國實際情況出發,要制訂這樣的全國展覽業的發展規劃,必須做到:國家授權,專家參與,一家牽頭,多家會簽。我認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式是,國家授權發改委牽頭組織制訂規劃,并將規劃納入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的大盤子當中;由中國貿促會組織專家實施具體制訂工作;最后由商務部、科技部、外交部、工商總局、海關總署等部門參與討論和會簽文件。 關于“政策”,實際上這是“規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落實規劃目標的保障措施。如果國家各相關部門能夠坐到一起協商討論制訂中國展覽業的改革發展規劃問題,那制訂相關政策的事也就順理成章地可以解決了。 二是,關于“中觀層面加強對展覽業發展的引導和協調”的問題。對此,萬會長提出了“協會”、“標準”、“統計”、“培訓”、“調查”這五方面的工作。 關于“協會”,現在存在的問題,包括協會歸口領導的問題、協 會組成方式的問題、是否利用現有組織進行改造的問題和協會具備那些職能等一系列的問題。而目前在這些問題上的差異、分歧、矛盾還沒有徹底解決。此外,成立后的協會具備那些職能,其性質和功能的定位等大的問題,事先也需要取得共識。例如,在協會成員的展會項目之間發生沖突時,協會是否有職責和權利進行裁決? 關于“標準”和“統計”,中國貿促會在2003年12月的“中國會展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國會展服務體系的課題,其中制訂展覽業的服務標準、進行展覽數據統計和展覽信息發布等工作就是重要的內容。 關于“培訓”,自2003年以來,各種會展培訓日漸增多。我們注意到目前出現了兩種情況和輿論。一方面,對會展業務培訓大有一種“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另一方面,有關的業界人士,認為,會展培訓要切入實際,對于沒有太多實踐經驗的“學院派”持懷疑態度,這多少反映出當前中國展覽業內存在的一些“門戶之見”。 關于“調查”,萬會長提出“對展覽業的發展情況進行調查,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政策建議”的工作。我認為,這項工作也是中國貿促會應下大力量抓緊抓好的。因為,通過調查研究可以了解到真實具體的第一手情況和問題;在探索解決這些情況和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深入進行理論思考;在以上基礎上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從而逐步建立引領中國展覽業發展的權威地位。 三是,關于“微觀層面努力提高辦展質量和成效”的問題。萬會 長提出了“選題”、“營銷”、“創新”、“品牌”、“合作”這五方面工作。 關于“選題”、“營銷”和“創新”,我認為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充 分市場化的競爭環境。如果我們切實解決好政府與展覽的關系以后,也就是在宏觀層面上解決了“政府”方面的問題,在微觀層面的上述問題是好解決的。 關于“品牌”和“合作”,雖然表現在微觀層面,卻有一些需要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予以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對具有“品牌”的展覽會,各級政府(宏觀)和展覽行業(中觀)要給予法律保保障、政策支持和行業維護。關于“合作”主要是指中國展覽項目與國外合作的問題,這方面則更需要政府部門在宏觀層面上和展覽行業在中觀層面上予以明確的認識和實際的指導。因為這里涉及到中國入世后如何對本國展覽產業進行合理保護,如何在國際展覽市場上進行布局以及如何與世界展覽大國進行合理的市場競爭等重大問題。 (三)關于再認識、再分析后的工作切入點的建議 通過對中國展覽業改革發展形勢的再認識和再分析,我想就有關 工作切入點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1)加強中國貿促會引領中國展覽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中國貿促會是有著半官方色彩,且具備中介組織功能的商務性組 織;在會展管理方面既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社會聯系,又有下情上達,要情反映的有效渠道。因此,中國貿促會完全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建議中國貿促會大力整合貿促會系統本身的力量,實現“大貿促”和“大系統”的力量協調與統一。總會掌握的會展媒體,諸如:《中國貿易報》、《中國展覽》、《中國展覽年鑒》、《中國的展覽會和博覽會》、《展覽通訊》等,都已經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在舉辦“展中展”、國際論壇、會展培訓等方面,總會展覽部、中展集團、上海貿促分會、中國展覽館協會等貿促系統單位都有著不少成功的經驗。所有這些都是可以充分整合并加以利用的寶貴資源。 (2)以辦好國際會展合作論壇為契機抓好實質性的工作。 由于2005年的“中國國際會展經濟合作論壇”將是首次論壇,故其意義顯得尤為重要,要爭取以論壇為平臺逐步形成中國會展經濟的研討機制,逐步構建中國會展發展的人才隊伍,逐步整合中國會展業界的各方力量。 (3)立即規劃和啟動建立展覽服務體系的各項具體工作。 建立展覽服務體系包含了一系列的開創性的工作,包括進行方案的論證和準備工作,集中一批專業人士進行必要的研討和確認。需要把世界展覽大國的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加以創新。 (4)隨著中國展覽實踐的發展,加強對展覽理論的研究。 我認為,關于會展經濟研究的課題及其分工,可以按照系統論的思路進行考慮。即以整個會展研究為一個整體系統,在系統內再分解成為以下五個子系統:第一個子系統是關于對宏觀管理和產業政策研究的子系統;第二個子系統是關于對展會組織和項目管理研究的子系統;第三個子系統是關于對展覽企業和資本運作研究的子系統;第四個子系統是關于對學科理論和教育培訓研究的子系統;第五個子系統是關于對其他方面和相關業務研究的子系統。當然,在每個子系統內再可以分成若干個分層次。以上這些,我都另有專文作了闡述,這里便不再贅述。 (作者系中國貿促會機械行業分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