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供求波動和政府調控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值得研究。政府調控在解決供求波動問題上往往會出現問題
• 解決當前電力問題,一是政府在調控的情況下要解決合理預測、減少市場波動,避免大起大落。應建立科學預測,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決策。二是,把政府決策轉向市場決策,把政府調控轉向市場調控
謝謝,本來我下午是來聽的,孫主任介紹了非常多的有用情況,有一些想法簡單說一說。我就想強調一下電力供求波動和政府調控之間的關系。我想這是一個挺值得研究的問題。前幾年是電多了,所以不讓上電力項目,忽然之間變成了電力短缺,短缺的情況下各地紛紛上電,上電的結果,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又有過剩的趨勢,下一步又可能會出現過剩。在電力供求之間的大起大落波動過程中,政府調控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因為我對電的情況并不是太了解,但是我覺得以往的歷史經驗是從多個行業上反映出來的情況都有共性,政府調控在解決供求波動問題上往往會出現問題。我想舉一個糧食供求的例子,糧食聽起來跟電相差非常遠,但是有幾個共同的地方,一個是需求彈性小,相對來說對糧食的需求是比較剛性的,對電的需求也是比較剛性的。再一個共同點是供給的周期長,當市場出現波動時,糧食種出來至少要一季,它對市場的響應要有一個滯后期,電也一樣。上電的項目,從電廠的設計、建設到投產、到發電,也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滯后期,這兩個方面的特點有相同之處,所以我談一下糧食的問題。
前幾年糧食就出現了大起大落,根源要從90年代開始說,80年代調整糧食價格,農民也得到了好處,糧食增產很快,到了90年代認為糧食問題解決了,從9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里糧食價格基本上沒有動,名義上沒有動,由于通貨膨脹實際糧食收購價格是下降的,當時是政府定價、政府收購。結果導致90年代后期出現糧食短缺。在應對糧食短缺過程中,在90年代后期有一個連續三年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了50%以上,一直到96、97、98連續提價,當市場上糧食價格已經在往下掉的時候,國家收購價格還在往上提,結果造成了90年代末糧食的大量過剩。2000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高峰,糧食過剩了緊跟著又出現了三項政策,國家搞保護價格,順價銷售,而且各地糧站都要買糧食,又不許私商插手,在這種情況下糧站大量造假,這里面黑洞是非常大的。造成的結果是那邊糧食價格提了,但實際上農民沒有拿到,大量中間漏失,但是高糧價還在繼續刺激農民多種糧食,這個情況也持續了好幾年。一直到這兩年,實際上市場糧食價格已經大幅度降下來,政府還在搞保護價格收購、順價銷售,實際上保護價格收購不是保護了農民,而是整了農民。刺激農民多種糧食,生產多了又不允許私商收購,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系列的漏洞造成糧食產量大幅度波動、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波動的結果是消費者沒有受益,農民受了很大的打擊。在這中間政府控制糧食價格、調整糧食價格,一方面是受了欺騙,另一方面給出的信號又是在欺騙老百姓。當時國內的糧價和國際市場價格相差是很大的。
孫孚凌:我們受國際市場的影響。
王曉魯:這兩年加入WTO之后,和國際市場逐漸接通,但是90年代后期糧價低的時候遠遠低于國際市場,高的時候也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波動幅度是大于國際市場的波動幅度的。
孫孚凌:在入世之后國際糧價市場有波動,今年國際糧價市場有上漲。我們今年糧價的上漲比國際市場還高一點,但是同時生產資料的價格也上漲了。
王曉魯:我想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是一個影響的因素,特別是從90年代后期看糧食市場的大幅度波動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府調控糧食價格。
保育鈞:政府發出錯誤的信號,一錯再錯。
王曉魯:兩種情況,一種對市場波動反映遲鈍,缺乏反映。另一種是當遲鈍的反映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變成過度了。這兩種不同的行為交替發生、交替出現,一方面持續地反映滯后造成當糧食少的時候沒有反映,造成糧食短缺,短缺到一定程度后突然意識到糧食短缺,大幅度提價就造成糧食過剩。政府調控原意是為了運行經濟周期,減少波動,為了實現供求平衡,但是實際導致的結果是擴大了供求之間的波動、擴大了經濟的不穩定。回過頭來看電力市場出現的情況,恐怕很多方面是有共同特點的。這也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就是國家控股電力價格,而且電力企業存在大量的壟斷,同時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現在電力投資主要部分是在各級政府這里。民間投資進入這個行業相對來說是相當少的,因此電力投資本身又受政府行為的影響。政府老在看短期的事,今年政績怎么樣、明年政績怎么樣,中央調控看的也是短期,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慮更是短期的,這種情況下,它對未來電力市場的均衡發展就非常不利了。
要說解決這個問題,改革的話有兩個方面要考慮,一個方面是在現在的情況下,當政府還在調控的情況下怎么解決合理預測、減少市場波動,怎么避免大起大落,少的時候出現嚴重短缺,多的時候一下子大量過剩,怎么樣來避免這樣的情況?怎么建立科學預測,怎么樣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決策。再一個,怎么樣把政府決策轉向市場決策,把政府調控轉向市場調控,我認為在電力這個領域里(像孫主任剛才講的我非常同意)是完全可以引進市場調節,完全可以把改革迅速地往前推進的。
順便講一下電力需求彈性和統計數據的問題,這里也涉及到政府調控。政府調控就要依據統計數據,要看今年經濟增長率怎么樣、電力投資多少、發電能力增長多少,但是這些數據有的時候會產生嚴重的誤導。當時98年的經濟增長率統計局搞成了7.8%出來,當是98年那一年我計算的結果增長率在3%到4%之間,在這種情況下依據7.8%肯定會產生反效果的,后來用一系列的手段來刺激需求,因為你在放松時沒有放松,還在緊縮,原因是你的數據發生了重大誤差,沒搞對,在電力上可能也有同樣的情況,這是需要注意的。統一數據、經濟增長率,90年代總的情況公布的增長率高于實際增長率,但是這兩年的情況是反過來了。去年、今年的增長率9.2、9.3是不是擋得住我非常懷疑,用9.2、9.3作為依據來考慮電力的問題來做決策很可能是要導致失誤的。
主持人:王曉魯提出的需求彈性,剛才史丹也講到了,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她是專門做這個的。
王曉魯:剛才史丹講到結構對電力需求因素的影響,這是我完全同意的。另一方面電力彈性從前幾年的0.4突然到了現在的1.6,這里有沒有統計數據的問題?
顧海兵:這是分子分母的問題。
主持人:政府在制定宏觀決策時是不是沒有考慮到需求彈性的問題?
孫耀唯:做規劃時第一個是需求彈性。
史丹:還有一個是部門預測法,但是都有誤差。
孫耀唯:第一個對波動的情況沒有一個很好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取的平滑和平均數,其實上是有波峰、波谷的,這個問題不處理好,電力問題就是追漲殺跌。電力投產時是短缺的時候,生產的時候是過剩了。
史丹:我再補充一下,電力需求除了總量變化以外,日需求量、月需求量需求特性也會發生變化。三峽的生活用電的波動和以前集中在工業部門的波動是不一致的,生活用電空調、早晚用電高峰發生變化,對需求的變化研究要非常細,根據需求變化建設什么樣的電源。現在我們國家對調控能力也在下降。還涉及到在哪里建火電廠的問題了。我也建議把這個做的更細一些。
主持人:王曉魯提的這一次為什么出現短缺之后馬上感覺到很快過剩的問題,就是還有一個科學預測的問題。科學預測是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還有是政府決策還是市場決策。
史丹:如果是市場決策的話就有能力承受盈虧,政府決策就根本沒有能力承受盈虧。
周天勇:我們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投資體制改革以后,現在電力的平衡是政府來平衡還是市場平衡。國外大的電力集團公司投資時可行性研究是相當于替代政府來考慮的,建多少建昌,上不上、收益率是多少,我們現在是可批性的投資,都是政府的錢,最后都上。微觀替代不了宏觀來平衡。
孫耀唯:政府替企業決策。
周天勇:政府替企業決策就微觀地往上跑。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電廠產權不行,報上來的可行性研究是假的,這樣投資體制改革以后,本來是讓市場決策,美國怎么沒有發改委老批電?用不著。我去了兩家電力公司,人家的可行性研究做的非常細。
保育鈞:它是花的自己的錢。
王振中:別落說人家,先改革你們自己吧。中央黨校4百個教員,每年平均上2.5節課,還在講改革,先改自己吧。
保育鈞:贏了我受益,輸了政府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