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會議講座 > 2004年中國企業高峰會 > 正文
 
專題會:中國在當今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09:34 新浪財經

  主持人:丹尼斯.西蒙(美國萊溫國際關系和商務學院教務副院長)

  我們這一節會議題目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我想歡迎各位參加我們這次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幾年以前,我還記得很多的公司對于考慮把一些關鍵的設施放在中國都非常猶豫,近年來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中國已經更好融入全球競爭當中,各個公司把中國當成非常重要的平臺使用,有全球生產,并且在整個地區銷售中國的產品。中國實際上改變全球供應鏈的情況。今天我們請到很好的嘉賓,這些嘉賓愿意跟我們談一談他們的看法,談一談全球供應鏈和中國在其中的作用,并且談一談,在今后三到四、五年當中,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這里先介紹一下這些嘉賓。我們請到的楊敏德,她是溢達集團董事長,她談一談全球供應鏈問題,準備在中國做全球采購的角度談一談供應鏈的問題。KenMcCall談一談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的問題。第三位發言人跟我們談一談中國有巨大的潛力,今后幾年將成為全球軟件樞紐。第四位發言人是夏明偉、來自羅克韋爾亞太自動化公司,主要從全球供應鏈制造和自動方面的問題,從中國國有企業角度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最后是胡先生,在高盛工作,他跟我們談一談并且中國面臨什么樣的挑戰。現在我們先請這些發言人,每個人先談五分鐘,然后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進行非常生動的討論,在他們全部講完以后。

  楊敏德(香港溢達集團董事長):我想作為一個女性,總是什么事首先開始。在大部分人不知道我是誰,也不知道我們是干什么的?我們在新疆種植棉花,然后也進行紡織,我們最終的產品是送到諾森這些公司,如果希望看我們產品的話,在東方廣場我們有一個唯一的商店,我們在那個商店銷售男性和女性的襯衣。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知道,服裝業是一個低技術的人們主要用勞動力工作,沒有多大的技術,聽起來不好,我這一行主要是銷售廉價勞動力的,在中國今天公司思路都是一樣的,他們不太愿意銷售廉價的勞動力,我們必須跟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多的東西,因此我們不僅僅是生產廉價的產品,我們現在也試圖或者說我們正在成為我們客戶的伙伴,成為全球客戶的伙伴,不僅給他們提供產品,同時也給他們提供服務。創造性的方法,提供服務,包括設計,不僅僅是服裝的設計,并且也包括銷售點、材料的設計、包裝的設計、生產材料的設計,甚至使用技術,既有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以便使我們的產品功能性更強。我簡要談一談變化的催化劑。

  因為我在這個行業顯然由于纖維協議的結束,配額將會被取消,會給我們的行業全球帶來很多的變化。對于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我們有七千多名員工,很多員工在中國以外,有一些是在中國內部的,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些不確定性,肯定會有一些保障措施,可能會有對中國的出口,向美國出口產品有反傾銷稅,從簡單意義上來說征收反傾銷稅,有什么樣的含義呢?中國的公司由于資源比較有限,他們會十分地小心,也就是說,對于我們能夠銷售或者是運出去,運到外國市場的數量十分地謹慎和小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于中國的行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實際上是往上走的,也就是說產品價格往上走了,我們的客戶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他們更關心,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好消息。因為對于外國投資者而言,這會使得我們的競爭邁上一個更高的層次。因為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都非常關注環境,我們一直遵守勞動法方面的規定,在今后幾年,中國本地的企業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并且這種情況還意味著,我們更加重視中國國內的市場,因為在出口市場上增長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國內市場會成為我們的重點。同時重視亞洲和其它國家的市場,會迫使我們的行業不斷提高競爭力。我們一個最大的競爭者之一在紡織業方面就是印度,如果印度在今后幾年能夠自由進入美國市場的話,對中國的行業是一件壞事,看看光明的方面,印度的競爭對手可能覺得進入美國市場太容易了,不會像我們那樣刻苦的工作。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即使會有保障措施,即使對于中國出口紡織品行業,從長期角度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Ken McCall(TNT全球快遞公司亞洲、中東及非洲首席執行官):我簡要談一談,十五計劃當中物流,十五計劃物流是中國政府重點行業之一,物流行業取決于你看待的角度,對這個市場廣泛角度談,汽車對物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行業,汽車行業目前雖有一些波動,只是目前增長的速度減緩了,如果再往后看五到十五年的時間,這個行業仍然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并且讓人興奮的市場,雖然目前有一些挑戰,但是中國這個市場,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市場規模大小來說,到2020年達到1000到1500萬個單位,我們認為中國會成為世界上第六大快遞市場,中國也是蠻重要的地方。從物流角度展望一下,我是非常積極樂觀的,中國會成為我們的第二大市場。根據投資界的分析,會成為第二大市場。物流的成本沒有什么官方的數字,占GDP的18%到20%,和美國和歐洲的差別,大概是在9%到11%,這里要重視的就是經濟的損失,也就是說這筆錢本來投資到這個社區當中,在供應鏈本身而言,有多種不同的分銷的系統,有中介,并且交貨的時間非常長,比如說汽車,從訂貨到交貨時間平均是40天,庫存水平比較高,有時候是50天的庫存,像第三層甚至更低一級的城市分銷是不可靠的。我們看物流行業,目前它是比較分散的,但是這要看它的分類,中國大概150萬個物流公司,物流公司全球是不一樣的。

  我談一下定義,一般物流公司平均而言只有兩輛汽車,很難進行一個歸類,看一看我們有什么挑戰的話,基礎設施發展不足,并且國有企業占到了主導地位,也許最大的問題缺少很多真正的物流,現在沒有什么科學計算表明,但是今天估計,今天只有一萬個真正的物流專業人員,這些人參與重新設計物流的過程。到2020年,對物流專業人員達到100萬個,因此最大內部的挑戰,是要找到合適的人才,就基礎設施而言,我們應當祝賀政府,因為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建了公路,政府的工作速度還不夠快,鐵路每年增長的速度是2%,也就是說,公里數而言是每年增長2%,并且進展不大,中國建立高效的鐵路系統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談談汽車行業的情況。我知道在座有一些我的客戶,中國的汽車行業的結構非常復雜,但是為了推動供應鏈,并且做到強強聯合,由于商業的結構,有合資企業,有物流的提供商,有物流方面的合資企業,為了實施,履行合同,就必須建合資企業,有的時候,甚至還不止如此。這種做法的問題和困難,人們不能夠推動降低成本,不能做到強強聯合,不能夠經濟優化,對于制造商來說,有多個合作伙伴,因為本地的合作伙伴不希望把他們資源結合起來進行優化。對于未來而言,我們非常樂觀,對于未來是非常積極的。

  尤其是在高技術電子行業,汽車行業還有快遞行業,我們比較樂觀,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戰,解決這些挑戰交通部進行密切合作,有關物流的公司進入這些機構,必須推動這些變革,做著努力讓大家遵守和執行這些規則和規定。

  西里爾.埃爾特辛格(愛特優信息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我不會談中國市場的潛力,我不想談中國從現在意義上成為軟件發展的領先性的國家。我會跟大家談一談時間表,談談中國以什么樣的速度能夠成為領先性的市場,也就是說在技術外包成為全球領先性的市場。

  在九十年代早期開始,中國有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環境,其它的企業和其它地方的市場看成生產制造業的天堂,主要是因為中國工人比較便宜,并且技能比較低,因而工人的工資比較便宜,使得中國也往前走很長一段路,目前的情況,通過這種變革,國際市場在過去的十二個月當中,第一次開始認識到了,把中國看作是非常有價值的出口基地,并且中國也能夠提供越來越有技能的工程技術人才,這顯然是一個正常演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從成熟市場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正常演變的過程。因此,現在進入中國是非常讓人興奮的,由于生產制造業仍然是中國這個市場的關鍵支柱之一。第一次有史以來服務業開始被人考慮了,在美國大概三年以前,我們開始使用在中國的外包的服務,讓很多高級管理人員感到非常心急非常吃驚,眉毛都挑起來的,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是否可行,當時他們認為把中國看成非常好的市場,讓中國給自己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方面,他們覺得中國還沒有做好準備,今年我又做了這次路演,歐洲和美國,向各位報告,每個公司都希望把中國放在他們優選的地方,中國可以給他們提供專業性的服務,我們也開始簽署了一些業務方面的交易,這些都很不尋常的。當然,對于海外的人,如果要找到方法和策略,如何與中國提供商業服務,現在還不是很容易,他們不知道有誰進行合作。因此他們想的一個主要的問題,他們一直在問的問題,他們是否講英語呀?他們的人力素質怎么樣?等等。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些主要的問題,他們的英語怎么樣?中國人是否講英語?是否講很好的英語?他們會覺得,印度講英語比中國好,中國是否有很好的IT產業?因為它需要一些工程,做一些編程方面的工作,這些都是需要非常了解英語的,印度和其它的國家,像中國這樣的伙伴,他們的總監都是來自于其它國家,因為他們有著需要交流的技巧,但是從素質上講,國際調查公司,像ISO的國際標準,中國的公司使用這些標準,這樣進一步改善供應過程,而且能夠不斷按照國際標準實現質量。

  最后,如果大家再看一下供應方面的數字。中國以前每年計算機畢業的學生只有4、5萬,特別是大家看一下印度的數字,高得多,大概每年計算機學院畢業的學生有十幾萬,政府也認識到這樣巨大的機會和優勢,特別是現有的基礎,通信網絡我們都有了,到2002年的時候,在中國這個數字大概是達到了7萬畢業生,去年大概達到了14萬,這些已經超過了印度的畢業生。

  中國市場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我現在正在想,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到2006年、2007年,中國在軟件出口方面具有領先地位,同時會大大帶動外購。當然,主要的問題還是要如何能夠把中國與世界進行接口,特別是在高端服務方面,能夠與國際接軌。在傳統產業中,國有企業的戰略,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場推廣的策略,中國以前根本沒有,在中國現在組織了很多的會議,今年是一個突破,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在倫敦召開了中國商品廳進行采購,這是今年六月份。因此我只是簡單地幫助各位向前看,能與在中國的軟件伙伴一起合作,我想他們能夠提供一些高端的技術,中國市場現在已經具備了條件。

  夏明偉(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亞太區總裁):我給各位介紹的是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從中國公司角度來看一下,也許我們是否有資格說。我們正在使這些公司進行自動化,當然與大家共同看法不一樣,大部分公司,也許我們向跨國公司銷售的是產品和服務,實際上我們80%是由中國本地的國有企業做的。而不是那些跨國公司。跨國公司來到中國主要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在某些方面是手工的勞動力。在美國、歐洲、日本和其它國家,他們更先進的技術,幾乎是沒有的。大家看到在統計中,50%的出口從中國向外出口都是跨國公司做的,而不是中國公司。這就是剛才我們談到的幾點問題,如果我們到一個中國公司,問他們出口量是多少,他們說5%,也許是15%,特別是在紡織業出口額可能高一點,但是在很多行業他們針對于國內內部經濟,這也是增長是非常快的。廉價勞動力不適于可持久的競爭優勢。

  我還要講一下,中國現在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他們如何能夠在全球制造業當中具有領先的地位?我有幾點設想。我想很多中國的公司,他們都有這樣的作用,而且他們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產品和銷售,在海外來做。當然中國公司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他們必須有這樣一個思想,制造和供應鏈可以是競爭力區別的指數。現在很多人沒有這種想法,另外他們必須了解信息是力量。IT獲得工廠的信息、公司的信息,他們有效做決策。他們必須要了解這一點,有些他們正在不斷開發這項IT技術。第三,他們必須意識到他們的資產不是真正的實物的東西,而是他們能夠創造世界級一流的服務,我想中國很多的公司,他們認為資產是好東西,他們主要外購一些服務,這一點并不是好消息。我想我們很多中國公司現在盡可能進行縱向的結合,縱向結合,它才可以,才行。為了結合而結合,并不是好消息,這并不能帶來世界一流的管理方式。

  因此我們基本上來說,有六點,我認為是中國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從技術角度來說,他們要充分地利用標準的技術,無線身份識別、各種無線的技術等等。充分利用我們所說的技術融合的平臺,利用現有的技術做各種的控制,在單一的平臺進行融合,另外必須在整個企業級實行技術。另外我們還需要加強教育,這是全球面臨的問題,要成為IT的專業人士,制造業的工程師,他們需要共同合作,能夠產生世界級的領先領導。我想對于中國的科技大學,應該更多地與商業學院進行合作來實現這一點。我們要充分利用供應鏈,可以成為真正的競爭方面區別的標志。另外,我們還要采用全球的金融管理體制,關于凈資產的回報、資本市場,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指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所說的,外購并不應該是核心的能力,而且不應該說進行縱向結合,實施控制,這樣并不是好現象。中國有一些本地公司,他們今天正在做這樣的努力。比如礦業正在從北京兼并蒙古的礦,他們還可以進行技術方面的維護,進行7天24小時不斷的堅持信息體制,還有其它的技術,比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管理技術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經營。還有一些公司,他們現在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廉價的勞動力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但是對中國公司來說,要長期的發展,他們要繼續保持在制造業方面的領先的地位,他們就必須采用一些非常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技術,這樣可以幫助他們進行跨越性的發展,趕上西方體制,這種經營方式,比如說他們的財務,會計制度,各種國際標準,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Frederick Hu(美國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成為世界主要貿易國家,而且我們在整個金融界不斷在講中國的問題。在這兩天會議中,目前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出口國、第三大進口國,這是目前所謂知道的。而且這是25年前,鄧小平第一次開放中國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想象的,在世界地圖中,當時根本沒有中國的位置,但是那時候,中國就像今天的北朝鮮一樣,只是比北朝鮮大。但是今天,中國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國家,對于很多其它國家來說,對于香港、臺灣、南韓來說中國是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同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也就是說各種的產品的制造中心,比如說玩具、紡織品、衣服、服裝,在世界上中國是最大的國家,還有彩電、DVD播放器、集裝箱、鋼鐵等等,幾乎占了世界生產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因此,當我們從貿易角度來看,從生產角度來看,毫無疑問,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供應鏈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有意思的是,是什么力量使中國區別于其它新興國家,比如印度,我想有三點是中國與其它國家非常成功的因素。

  第一,中國有非常好的政策機制和商業環境。我想這些都是鄧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奠定的基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而且采用世界上最好的做法,吸引外國投資,在過去二十五年里,從總理一直到省長到市長和縣長,任何政治家他們都把他自己本人變成了主要的投資促進者,這也是中國所做的,而且他們也極大的改善了稅收機制,取消了過時的法律,把法律更加符合國際標準。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們看到了在整個中國的法律管理體制和政策方面,具有國際標準,創造很好的商業環境。

  第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大量的投資。多年來,中國大概投入了上百億美元,建設基礎設施,比如說高速公路、鐵路、新的機場、港口、集裝箱等等。因此我們會看到,多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大量的投入,電信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從電話普及率來說,以前比非洲國家還低,非常少,中國現在處在了世界電信界的前沿,現在有三億六千萬固定電話用戶,中國現在從移動角度講,有三億兩千萬的移動用戶,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移動市場,如果大家第一次來到中國的話,使用手機非常容易,就像在北美和歐洲一樣,你覺不出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第三,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一些電子方面的或者紡織方面只是很少的地方,中國在電子、玩具等方面都有一些工業,因此中國不僅僅是效力非常高的生產商、出口商,同時中國會逐漸成為非常大的市場,因為有很多外國跨國公司都在中國進行投資,這是因為中國具有潛在很大的國內市場,因此中國的規模,中國的人口,但是更重要的,我想還是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這樣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過去十年中,城市人口從26%增長到36%,十年中城市化增長了10%,這聽起來并不算什么,如果變成凈增長的話,新的城市消費人口大概達到兩億,為什么使中國對外國投資具有吸引了的地方,同時也使中國成為制造業的中心。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就像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而言,盡管中國在過去非常成功,成為中國世界供應鏈重要一部分,但是今后對于中國來說,僅僅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是不夠的,它應該像供應鏈的上游來走。因為我想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就像前面所指出的,我們需要在中國現在仍然是廉價的制造業、加工等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中國長期還會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中國有很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繼續將在研發方面進行投資,在技術研發方面進行投資,這樣才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同時我們要鼓勵國內的創業,類似像中國遠大集團,在非常先進的技術方面,比如空調等等系統中進行投資,大部分中國的公司沒有或者有很少知識產權,這一點必須加以改變。沒有知識產權的話,中國就不能夠在競爭當中保持優勢。

  第二部分,行業的整合,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看起來可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生產制造的發動機,但是仔細看一眼,中國很多的行業都是非常分散的,很多的企業規模都比較小,沒有多大的效率。但是,在中國入世之后,競爭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并不是說一個國有公司擁有很多的公司,而且他們之間相互競爭,并且也和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行競爭,因為缺乏規模效益。并且在各個行業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問題,比如說過去有十幾個電視的生產制造商,也許有成百個汽車制造廠商,也有成百個鋼鐵生產廠,還有成千成萬紡織和服裝廠,因為生產能力的過剩和過度的競爭,實際上利潤率已經變得非常薄了,這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因此就需要行業的整合,也就是通過以市場為基礎的并購進行行業整合。

  主持人:

  我想問一個問題,也許大家都在考慮這個問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定要達到這個領域,也都影響到供應鏈、分銷、采購、透明度等等問題,這一點你們每人都談到了,請幾位談一談中國入世如何影響到你們的行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不是產生了這個影響,還是說影響不大?

  楊敏德:對于紡織和服裝而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最大的影響就是消除了配額,取消配額了。但是進入了某種貿易限制新的時代,這個因素對于中國的紡織行業或者全球的紡織行業服裝行業影響最大。

  主持人:必須把你們的產品從中國的西部一直運到沿海地區,在你們考慮這些問題,比如繼續保持供應鏈高效率方面,你們的公司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你是否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對于改進你們應對挑戰方面,產生了一些影響?

  楊敏德:這個影響是漸進式的,我認為最大的改進還沒有出現,在新疆也有我們的基地,內地運輸的成本還是非常高的,這個問題對于國內市場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從一個方面的消費,是在農村地區,但是把整個消費品運到農村地區是非常非常高的。怎么能充分發掘這個市場的消費了,只有內地的市場和物流的效率得到提高,否則的話不能充分發掘這一塊消費市場。我們現在還沒有也看到這一塊成本還有很大的下降,。

  主持人:有什么公司或者案例當中,確實涉及到了最優的經營模式和業務的模式?在這些案例當中有人想出來辦法,和中國供應鏈一起進行成功合作經驗?成功的采購和分銷?你們發現有什么樣這方面的公司嗎?

  Ken McCall: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中國的物流行業處于起步階段,各個行業不同,也不一樣,如果看看快遞行業是非常分散的,還有區域化,由于這種情況,在物流方面很難獲得規模效益,需要很多年獲得規模效益,因為有很多的零售店,有很多的網絡,因此我不認為很容易的,就能夠回答問題。如果看看物流成本的話,就必須涉及到基礎設施,我們希望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快一點,并且各個行業也需要加以整合,這樣才能夠推動規模的擴大。西部的運輸成本非常高,當然非常高,因為沒有規模效益。具體而言,這些地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鐵路的基礎設施,如果鐵路的發展速度,不能像全國公路網發展這么高的話,對大宗產品的行業有很大的問題。

  主持人:對于國內的公司會怎么樣?我注意到你談到一些這方面的內容,但是與此同時如果中國國內工廠改進,技術提高,規模增加,中國的公司是如何應對跨國公司物流方面挑戰的?他們是不是面臨同樣的挑戰,是不是以獨有中國的方式解決物流方面,外國人沒有找到這種方式?

  夏明偉:他們會收購有關物流方面的能力,這可能是比較可行的辦法,在今天用這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我剛才提到,在今后,在將來,如果是核心能力,不是絕對需要的東西,也許他們不應該有這種能力,但是今天這個辦法可能是可行的辦法,為什么看到一些公司收購物流公司收購物流方面的能力。

  西里爾.埃爾特辛格:我認為交通運輸的費用在中國幾乎是比美國運輸費用高一倍,這很讓人不安。這要看現有市場上的公司如何整合,中國大概有一千萬個企業,99%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規模人數最多不超過50人,這就表示了市場情況。但是也會有一個成熟的過程,IT行業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中國IT行業大概有九千個左右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小型的企業,員工的人數最高不超過50人,隨著市場的成熟,從物流的角度,并且可以從高端的服務和工程技術的角度而言,我們都可以認為,公司會有合并,公司的數量會減少,每個公司所雇傭的員工數量就會增加。

  主持人:你剛才給我們講中國在過去一年當中做了很大的投資,剛才成思危生講了投資的規模,而且有了投資過度的危險,同時我們聽到了中國的鐵路系統增長速度不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增長不夠快,兩者結合起來,投資過熱,投資過多,我們聽到基礎設施在很多方面發展不夠快。

  Frederick Hu:毫無疑問中國必須要繼續投資于某些基礎設施方面,還有機械設備方面要繼續投資,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雖然我們的增長速度比較快,但是資本密集的深度不夠多,每個人工人使用資本存量還只是占到發達國家比如說美國數字的一小部分,為了完全更大改進生產效率,我們必須繼續大規模進行投資,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并且建設一些現代工廠和添置一些新的設備,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做比較,和越南做比較,也許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得比這些國家好,發展速度比這些國家快,但是這并意味著說,中國基礎設施方面沒有瓶頸,公路就是很好的例子,北京,我在這兒上學的時候,沒有二環路,北京現在已經建六環路了,也許可能讓人想到了北京是否要建七環路,北京為什么角度還是一個惡夢嗎?因為汽車的數量不斷增加,雖然經濟不斷發展,需求有很大的增加,需求增長速度更快,必須不斷進行大力的投資,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有瓶頸,鐵路就是很好的投資,鐵路的投資就是不足的,五年以前我當首席執行官的時候,中國發電能力過剩了,電力的增長3%,而中國GDP的增長速度是7%,人們這種看法錯了,因為政府太多關心了能力過剩,因此過去幾年,在電方面投資不多,但是突然之間中國出現了“電荒”,中國需要繼續投資,病人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投資。

  楊敏德:我想說,我認為我們不應當忘了一些其它的因素,一個因素就是城市的規劃,還有一個就是可持續的發展。我認為我們把中國分成兩部分,東部和西部,如果把錢平均在中國投資的話,錢一直不會夠的,我認為很好的辦法有重點,比如說不要在西部建太多的高速公路,保持農村和農業方面的價值,這是非常多的價值。如果我們看一看整個國家的發展,如果采用東部發展戰略的話,有很大的問題,不僅針對中國的問題,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中國每個人開輛車的話,我們有非常嚴重的環境方面的問題,并且交通流量也非常大,因此眼光放遠一點,還有公路和汽車,是不是解決中國物流方面所有的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我們都需要認真加以考慮。

  謝謝各位參加這次專題研討會,謝謝各位專家,他們出色的演講,謝謝各位!

  (中國企業聯合會簡報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僅供參考)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演員傅彪患病住院
新絲路模特大賽
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
北京將更換出租車車型
慶祝第20個教師節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游戲天堂2新增服務器
周而復:往事回首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