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商業實踐,催生新一代企業領袖。——這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他們具有什么樣的領導力?他們將塑造什么樣的未來?
新浪財經訊2003年12月6-7日,由《中國企業家》主辦的“2003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京開幕。主題為“新領袖—決定未來的商業力量”。新浪財經將對本次會議全程圖文直播。
以下為文字實錄:
王輝耀:大家看到今年的數字,中國今年的進出口額超過八千億,出口的是四千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呢?中國GDP三分之一創造是靠的出口,但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非常迫于眉睫,但是中國大企業、在國際上打得響的企業不是很多。中國企業為什么做不大做不強呢?我覺得現在外部環境條件在改善,中國也進入WTO兩年多了,現在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人才問題。國際的較量在于企業的較量,企業的較量在于企業家的較量,企業家的較量在于人才的較量。中國目前人才還是很重要的,中國對外開放二十五年,大量運用了在國外的老華僑、老華商,中國的外資有70%靠老華僑、老華商,現在我們改革開放已經到了新的階段,要考慮我們的企業硬件逐步完善的時候,中國企業要做大的關鍵因素在軟件上。要從過去的傳統的招商引資轉變到現在招商引智,還要引進先進的管理制度這一方面,這方面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中國在很多體制上還有一些對人才重視不夠的問題,外資企業為什么在中國做得這么好,或者說它遍地開花,很重要的就是擁有大量國際化人才,中國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實現海外留學生和中國民營企業的嫁接、和國有企業的嫁接以及和政府的嫁接,但是實際上這方面我們還差的很遠。比如我們注意到用友企業用了多高新技術人才,包括日本這種非常傳統的國家,它也用了相當多的國際化人才。今年論壇完全不一樣,就談互補,談東美亞的經濟圈,談中國、日本、韓國的結合,我覺得企業能在世界上做得這么好,跟人才的戰略分不開。
中國的企業在海外的人才有多少?前段時間美國跟中國談輸出產品太多,影響美國的制造業,甚至要求人民幣升值,但是美國沒有注意到中間有55%的出口是國外的企業,中國的出口中間有大量的品牌專利、管理都在國外,我覺得中國目前關鍵是人才的培養,中國目前每年有500萬的大學生,幾十萬的研究生,還有一部分是MBA和EMA的人才,這些都是中國企業以后的可以挖掘到的人才,而中國的企業只有真正地重視到人才,中國的企業才會做大做強、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最后我想補充一點,目前我們在談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實際上中國企業要意識到做大做強,從現在開始要重視人才的發展,這樣才會做大做強。中國的企業要是只局限在中國,但是人才要來自于全世界各地,這樣才能做到國際化,才能指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做到國際化,所以運用國際化的人才對中國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何力:我們今天在講中國制造,第一個層面,由于國內廉價勞動力導致中國有比較低端的價格,在全世界最具有競爭力,隨著中國的勞動力素質提高,隨著中國企業的不斷變化,隨著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工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價格已經提升了。如果有一天中國的13億人口有10%和20%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想這個時候,中國制造可能是真正的中國制造,中國制造的高級的人才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向市場。最后我們請新華在線的夏總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夏鴻:和今天所在的老總相比,包括我所從事的企業可能跟大家有點不同,我們服務的企業比較年輕,可能我們企業的規模跟在座的沒有辦法比。第一個“大”,我們常想企業大,我們想的是大小的大,如果從市場角度來看,中國肯定能夠起來大企業,如果從規模上來講,中國目前沒有大企業,我認為不要著急,進入市場經濟去做商業、做企業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太著急想大小的大,我覺得有些太著急,反而不會太好。第二個“大”,我想解剖的是極致,比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在一些很極致的地方達到一些結果,中國的企業家對于極致、對于特別規則是不是專注。剛才張總談要重視民營企業,民營企業面對著不公平,然后又有人說國有企業也很困難,如果我們把“平等、自由”這四個字做好的話,可能就沒有這么多的問題。比如說我們不能做到一視同仁的平等,所以我們要分析一下民營企業怎么發展、國企怎么發展、外企怎么發展?這些方面我們都要考慮到。第三個“大”,它帶有涵概的意思,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更多的是研究的局部比較多,能夠真正去具有戰略眼光,戰略一個區域、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潮流,用這樣的一個眼光去研究問題很少。最后一個“大”是大實的大,中國的國有企業真正能夠成為優秀企業家的非常少,而且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有一定的品德的也非常少,你要去不斷為公司的核心能力去作努力,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公司的品牌、企業文化是可以和員工分享的?如果你沒有意識到把這些東西確定好,你沒有這個“大”的境界,你就不會做好,所以更多的我們還是抓住一點就好,不要著急做那么多事。謝謝!
劉持金:現在還有一些時間,我希望我們臺上和臺下的嘉賓進行一下互動,希望大家積極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