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作者在發表文章時認為:國有股當初一元的成本,減去多年來的送配加紅利,再看看如今十元、二十幾元的市場價格,減持對國有股來講當然是利多無疑了,但可憐了那些以高于國有股成本幾十倍買進的散戶。這公股減持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誰爭得清呢?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之一就是:誰承擔風險,誰取得收益,高風險伴隨高收益。
如今國有股的減持方案中,國有股東所承擔的風險與中小股東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不少股票只要以方案出臺時的市場價格成功減持10%就能夠或者幾乎把余下的90%國有股統統白賺回來,其所將獲取的收益和承擔的風險似乎太不成比例。依據能量守恒定律,如此不承擔經濟風險的高額收益是否會承擔別的什么風險?這值得有關方面三思而后行。事實上,近期個股跌得兇的少不了這個公股減持板塊,像滄州化工、上海科技、韶鋼松山、草原興發等,非但如此,一批公股比例相對較多、上市時間比較早的品種也跌幅明顯大于指數。就目前而言,尚不能斷言一定會出現當初中國嘉陵公股減持時二級市場猛跌與減持價接軌的現象,然而,如果國有股真得就按如今的節奏和市場價格減持下去,也許用不了多久,還能在二級市場抗戰的就只剩經得起減肥的股民了。
雖然有人說我們這個市場是個投機市,但是所有的入市者至少在形式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就像1992年的9.28元發行華聯商廈,發行價雖有很大的隨意性,但至少所有的入市者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遵循著同一個游戲規則來投資或者投機。如今的華聯商廈流通股本已經從當初的4500萬壯大到12446萬,國有股的成本也從當初的1元縮小到0.35元左右,而現在的市場價在13元略高,是國有股成本的35倍上下,在這樣的格局下國有股想以市場價減持,你說是投資還是投機?如果說投資,她卻減持,橫看豎看都不像;
如果說投機,她卻和二級市場所有的參與者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陪她玩得起?如果說國有股減持賺來的錢是上繳社會保險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在這個旗號下,我們還可以上繳殘疾人救助基金、兒童教育基金、幫困基金……能夠入市炒股的人多多少少都還算有一點錢,用他們的錢來增持我們的國有股,置換出來的錢資助社會項目,橫看豎看都像是劫富濟貧。但愿每一個已經入市的國有股潛在增持者都是活雷鋒,只是當他們最終承受不住做活雷鋒的壓力時,只怕這市場解鈴還需系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