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何濟川
中報公布期間,是投資者獲取上市公司信息最集中的時期之一。按常理,這些公開信息應該成為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可是,中國今天的證券市場,如果投資者不問青紅皂白地依據從中報獲取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的話,那他很可能要出現投資失誤。
一、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不能排除虛假成份的存在。近年來,管理層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越來越嚴,每到年報、中報公布時節,都會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求越嚴,就越要反映上市公司經營的真實情況。有的投資者天真地認為,管理層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中報年報應該越來越可信了。但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兒都會有。某些上市公司管理混亂,債務如山,官司如麻,虧損無底,它們最不愿意按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暴露公司的真實情況,這就必須做假。隨著企業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一些上市公司造假的水平也在不可思議地提高,有的甚至推出造假"系統工程":造假時間分散,具有均衡性;造假手續齊全,具有完整性;造假名目繁多,具有多樣性;假帳真算,具有隱蔽性;造假目的明確,具有欺騙性。所以說,投資者對中報財務報表,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得加以甄別,區別對待,千萬要瞪大自己的火眼金睛,以防上當受騙。
二、某些公司業績的爆炸性增長與另一些公司業績的"跳樓"式下降有可能同時存在。如PT一族重組成功的明星股PT北旅, 2000年中期,每股收益為-0.14元,每股凈資產0.0176元,但2000年年報每股收益高達0.91元,在滬深兩市公司中排名第八;凈資產收益率81.18%,在兩市公司中排名第三。其業績的增長多么驚人!但公司主營業務利潤虧損868.93萬元,營業利潤虧損4045.9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5063.73萬元,其每股收益同樣下降到-0.316元。之所以能取得近兩個億的"暴利",靠的是三筆"橫財":一是新大股東長峰集團入主后,有關債權人放棄部分債權,獲得債務重組收益15204.04萬元;二是北京市財政局同意該公司免去欠繳的財政周轉金及土地占用費共1795.58萬元;三是獲得其他收益2634.65萬元。三項合計19634.27萬元。公司于是向證監會提交了恢復上市申請。所以上市公司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人為操縱利潤的情況,2001年中報不見得會銷聲匿跡。
三、中報不被作為上市公司配股資格認定、ST特別處理、PT特別轉讓的依據,且一般不需審計。中報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渠道之一,但與年報相比,監管部門對其披露的要求相對寬松,因此給上市公司留下了較大的操作空間,隨之而來的是其可信度要打些折扣。同樣,對于ST股票和PT股票的認定,其業績依據也是上市公司的年報而非中報。所以,有的公司對中報虧損不虧損并不在乎,反正下半年還可通過各種手段達到扭虧的目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ST黃河科。這些年來,一直呆在政府襁褓里的ST黃河科受到政府多方面的特殊照顧,但始終沒有擺脫虧損的陰影。1995年,每股虧損0.85元,1996年每股虧損2.10元 ,1997年中期每股虧損0.03元,1998年中期每股虧損0.13元,1999年中期每股虧損0.192元。這3年雖說每一年的中期都是虧損的,但到年底,3年都如出一轍地"扭虧為盈"了。可見,對有的公司而言,簡單地依據其中報的財務指標,很難準確地判斷公司的業績走向,弄得不好還會適得其反。
四、中報虧的多而年報虧的少,這幾乎成為證券市場的一種規律,造成短期內業績大增的假象,以配合二級市場炒作。1999年中報虧損公司達94家,而年報虧損公司減少到81家。在13家從中報到年報扭虧為盈的公司中,有的年中股價走勢極度低迷,但年報公布之前股價便扶搖直上。2000年中期與1999年中期又極為相似,滬深兩市1029家上市公司中虧損121家,虧損面達11.76%。在宏觀經濟向好的大背景下,出現這種情況是很不正常的。而到2000年年報公布之時,虧損公司又大大少于中期的虧損家數,滬深兩市的1124家上市公司中虧損96家,虧損面下降到8.5%。半年之內,公司業績騰飛如此之快,實在叫人難于以理解。但莊家的理解卻非常到位,對那些中報虧損而年報扭虧的個股,在年報公布之前炒得如火如荼。今年的情況將會如何?會不會延續"中報虧損家數多而年報虧損家數少"的慣例?投資者不能不多加警惕。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