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證券市場上搏殺也是這樣。作為投資者,如果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大盤的底部,從容地在底部擇股建倉,那么,投資獲利幾乎是必然的事情了。究竟怎樣判斷弱勢行情是否見底呢?
一、掌握幾種基本的底部形態。最基本的底部判斷方法就是形態的判斷。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幾種底部形態分別是“V”字形態、“U”字形態、“W”字形態和“L”字形態。我們
國內通常所說的“頭肩底”形態被歸納進“V”字形態中。這幾種基本的形態各自的成因不同,后市的表現以及爆發的力度也不一樣,但基本上構筑成了底部的大致結構。投資者必須對這四種基本形態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有所掌握,才能在投資過程中把握主動。
二、關注政策面的細微變化。要想準確地判斷出底部,不能只從技術形態來考慮,更要關注政策面的細微變化。有些政策是直接表現出來的。例如,加大監管力度及對違規資金的查處力度等,明確表明管理層的態度。而有些是通過市場行為細微表現出來。例如,目前市場背景下,我們要關注新股發行和上市的速度;國有股減持的速度和價格定位;增發新股并減持國有股公司的報批情況;開放式基金的設立情況等等。掌握好政策也就掌握好了“政策底”。這也是我國股市的特色之一。
三、技術指標作輔助判斷。前面所說的基本形態和政策因素都是證券市場的表面現象。對于這些表面現象的確認過程,就是通過技術指標的輔助作用來完成的。特別是當“MACD”,“KDJ”,“RSI”等指標出現底部背離跡象時。所說的底部背離,就是說大盤出現一波比一波低,而技術指標一波比一波高的現象。用技術指標的輔助作用確認底部準確率非常高,底部也非常堅實,爆發力度也非常強勁。
四、正確理解“地量”。當投資者對股價所處的價位完全不認同時,割肉出局的人已經拒絕殺跌,搶反彈的短線客也沒有了獲利空間,成交量自然減少,底部逐漸形成,正所謂“地量見地價”。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往往會陷入“地量”的誤區。在前一個地量進場建倉,卻成為更低的“地量”犧牲品。我們所說的“地量”是指較小的成交量,大和小本來就是相比對的,即便是再小的成交量,也不能認定就是地量。只有成交量有效放大后,我們才知道真正的地量在哪里。
五、需要有熱點形成。熱點的形成要早于底部的形成。當盤中有熱點板塊開始活躍,一些“牛股”開始出現,此時也是大盤底部形成的明顯跡象。最后,投資者還要克服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們知道,底部是一個“區域”,而不僅僅是一個“點”。只希望自己買到最低點是不可能的,判斷出底部后,要敢于在底部擇股建倉,克服“貪低”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