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期貨的推出對于完善我國白糖市場體系、促進白糖現貨市場的規范運作有著重要意義。在白糖期貨交易的指導下,農民種植結構調整有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價格參照體系,將會有更多中介機構或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加農戶,期貨加訂單”的經營模式為農民進入市場架起橋梁,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國家宏觀調控也有了權威的價格參考。白糖期貨推出還有助于推動我國成為亞洲白糖市場價格形成中心。
在推出棉花期貨后,鄭商所又開始馬不停蹄地籌備白糖期貨了。
8月17日,2003/2004年度全國食糖質量工作會議在昆明舉行。鄭商所副總經理湯慶榮應邀出席會議。會上,湯慶榮表示,今年我國食糖解決了量的問題后,對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標準化是現代糖業的重要標志,鄭商所上市白糖期貨將會有效地推動我國糖業標準化。湯表示,鄭商所在設計白糖期貨合約和相關交易規則時,將會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期貨市場更好地推動現貨市場的發展。湯的講話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積極關注。
觀察人士指出,目前在鄭商所交易的品種主要是小麥和棉花等品種,品種較為單一,不能滿足鄭商所的發展要求。現在正值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鄭商所顯然希望能夠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將自身建設成為全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價格和信息中心,盡快推出白糖期貨將是鄭商所的一個工作突破口。
這種分析并不是空穴來風。在全國食糖質量工作會議召開之前,7月28日,鄭商所在廣州召開會員座談會,重點征求與會人員對白糖期貨合約設計、交割倉庫設置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廣東地區15家期貨經紀公司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上,湯慶榮透露,白糖期貨的交易規則和合約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其規則今年已經修訂到第三稿;交割倉庫的設置原則正在征求意見;白糖期貨的注冊品牌及其管理也在征求意見,主要確定是商標管理還是產地管理。
7月28至30日,鄭商所一行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區就白砂糖期貨的相關問題進行調研。他們先后走訪了國家輕工業甘蔗糖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順德糖廠和順德國家食糖儲備庫等單位,重點就白砂糖期貨交割中質檢、食糖進出口和品牌交割、交割倉庫設置等問題向有關食糖專家和業界人士進行了咨詢;8月2日至6日,鄭商所一行來到我國食糖主產區廣西,對廣西的食糖生產、倉儲、流通、質檢等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對白砂糖保管責任問題與倉庫有關負責人進行了交流。另外,鄭商所一行還拜會了廣西自治區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這被外界普遍認為是鄭商所為爭取在明年上半年上市白砂糖期貨所開展的系列基礎工作之一。
其實,早在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龔立群就曾提交《建議國家盡快批準棉花、白糖等農產品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提案。龔認為,鄭商所是我國最早從事農產品交易的期貨市場,“鄭州價格”已成為全國糧食交易的指導價格,也是世界糧食交易市場的重要參考價格之一。“近幾年,鄭商所已為開展棉花、白糖等農產品期貨交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目前交易條件已基本具備,建議國家盡快批準這些農產品期貨上市交易,為回避國際市場對國內農業生產的沖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借今年棉花期貨、燃料油期貨和玉米期貨批準上市的東風,鄭商所力推的白糖期貨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糖業需要白糖期貨
近些年,我國食品工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迅速發展,直接推動了我國食糖消費的穩步上升。2001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02)》,明確提出了2010年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總體目標:為保障合理的食糖攝入量,到2010年達到城鄉居民每年消費食糖10公斤、農村居民每年消費食糖8公斤的目標。據此估算,我國食糖社會總消費量將達到1200萬噸左右,但這仍遠遠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21公斤的水平。作為世界人均食糖消費最少的國家之一,我國的食糖消費市場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的食糖產量無法滿足將來的國內消費需求,需要通過進口進行平衡。我國已經逐步由一個白糖自給自足、進出口平衡的國家過渡為一個白糖進口國,從而對世界白糖市場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此時,能否及時推出白糖期貨這一價格避險機制,對糖業市場變得及其重要。
翻看近幾年我國食糖業的歷史,其價格波動劇烈而且頻繁。1993/1994榨季,受國際國內白糖供需缺口較大、國際市場糖價連連攀升、甘蔗收購價提高等諸多因素影響,產區糖價一路上揚,在1995年年初達4800元/噸的高峰。此后,甘蔗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大量走私糖沖擊我國白糖市場,導致我國白糖銷售渠道不暢,產區報價連續下滑。尤其是1997/1998榨季以來,受亞洲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產區糖價跌至2500元/噸。
為保持我國白糖生產和市場穩定,政府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但價格下滑的情況卻未見明顯好轉。糖料和白糖價格的持續下跌,使農民利益受到影響,白糖生產、加工企業損失慘重。國家有關部門開始采取各種措施穩定市場,但由于市場供求失調,白糖在生產、流通等環節都有不少積壓,制糖企業產銷率不盡如人意,因而市場糖料和白糖價格仍難止跌。
1999年底,我國的白糖主產區廣西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寒流襲擊,出現了幾十年不遇的霜凍天氣,大面積的甘蔗被凍壞,糖價一周之內從1800元/噸暴漲至2800元/噸,到2000年7月底,廣西白糖已瘋漲至4100元/噸。白糖價格的巨幅波動導致我國制糖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極不穩定,影響了白糖的正常市場供給。為平抑白糖價格,政府有關部門開始組織儲備糖在市場上拍賣,才使白糖價格趨于穩定。至2000年10月,國內白糖產區價格穩定在3600~3800元/噸之間,12月份受新糖上市影響,回落到3300~3650元/噸。由于沒有白糖期貨這一避險工具,我國糖業承受了巨大損失。
2003/2004榨季全國食糖生產基本結束后,全國食糖產量1005萬噸,比上榨季減少近60萬噸,供求存在缺口,食糖價格攀升。為滿足國內食糖市場需要,防止食糖價格再次出現劇烈波動,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2004年第36號公告,正式公布53.6萬噸國儲糖投放事宜:國家儲備糖通過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電子網絡系統公開競賣投放。投放時間為7~10月每月中旬,具體時間為7月13~15日、8月17~19日、9月14~16日和10月12~13日,每期投放數量分別為7、8、9月各投放15萬噸,10月投放8.6萬噸。
7月13日,第一批國儲糖拍賣,糖價穩中見跌。武漢報價為3040元,鄭州一級糖報價為3050~3060元,部分二級糖報價為3040元,比之前跌了10元。業界人士認為,國儲糖拍賣之后,對市場影響不大。但這種依靠行政的手段調節、控制糖價顯然并非長久之計,尤其在我國加入WTO、糖業市場的逐漸開放之后。
影響糖價的因素
除了上述天氣、國家宏觀調控等影響白糖價格變化外,種植面積是影響糖價的另一個基本因素。我國白砂糖產地主要集中在廣西、云南、廣東、海南、福建、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省和自治區。南方是甘蔗糖,北方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國白糖產量的80%以上,廣西近年躍居全國蔗糖產量的第一位,1997/1998年度以來,占全國糖產量40%以上。在正常情況下,種植面積決定產量的增減,生產甜菜糖的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域更是如此。
白糖替代品和走私糖的因素也要考慮。人造糖和甜味劑是食糖的主要替代品,被廣泛應用于飲料等食品中,雖仍不可能完全取代天然糖,但它的使用減少了食糖的正常市場份額,對糖的供給、價格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一些沿海地區走私糖的流入,損害了我國糖業的利益,對我國食糖價格有較大的沖擊。
國際糖業政策的調整也不容忽視。國際白糖組織的有關政策、歐盟國家對白糖生產者的補貼,美國政府的生產支持政策等,對全世界白糖供給量均有重要影響。各國白糖進出口政策和關稅政策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如美國實行白糖的配額制度管理,按照配額從指定國家進口白糖,進口價格一般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美國不出口原糖,但卻大量出口由原糖精煉而成的食用糖漿。因此,產糖國若向美國出口,必須首先獲得美國的進口配額。巴西、古巴、獨聯體國家用控制種植面積的方法,有計劃地控制白糖產量。印度、菲律賓、泰國政府則依據國內市場情況控制出口數量,隨時調整有關政策。
一些國家用甘蔗提煉乙醇,其中巴西是用甘蔗生產乙醇的主要國家。用于乙醇生產的數量影響著白糖生產數量,巴西可以將全國甘蔗不用于生產白糖而改為生產乙醇,所以巴西甘蔗提煉乙醇的數量對預測全世界白糖產量具有重要影響。
另外,了解食糖的特點對預測糖價的走勢也很重要。食糖的消費量,一般不受市場價格影響。幾乎所有的非商業用糖,如家庭用糖,不會因為糖的價格上升,而改變用糖的習慣,因為糖的消費對他們個人的收入來說,是一小部分。一般情況下,食糖很少有合適的替代品。只有價格升得太高的時候,工業用糖才不得已改變配方,選用其他替代品。為穩定供應,一般出口國和進口國都簽訂長期雙邊貿易協定。例如,我國與古巴簽訂有長期進口原糖協議,每年從古巴進口原糖40萬噸。由于原糖便于保存,進口原糖大都直接轉入國家儲備。
曾經的白糖期貨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糖價劇烈波動情況在國際市場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糖是成熟的交易品種,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期貨交易所都把糖作為上市的期貨、期權交易品種進行交易。據統計,每年大約有3000萬噸糖是通過國際期貨市場實現貿易的,占世界糖總產量的25%。
我國期貨界對白糖期貨應該并不陌生。早在1993年,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海南中商期貨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商品交易所、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農業生產資料交易所、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廣州商品交易所曾經陸續上市白糖期貨合約。這些交易品種均是白砂糖,交易一度活躍。
由于糖具有消費量大、流通性強的特點,加之區域性較強,國內食糖供求矛盾過于突出(供不應求),以及當時我國期貨市場很不成熟,一些交易所的會員結構也不合理,出現了過分投機、少數大戶操縱市場和人為哄抬價格等情況,導致合同失去約束力,妨礙了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的發揮。因此國務院辦公廳1994年4月4日發文〔國辦發199452號〕轉發了國務院證券委關于停止食糖期貨交易的通知,各交易所于1994年1月31日前陸續停上了白砂糖期貨交易。
桂糖事件凸現市場風險
關閉白糖期貨并沒有減少市場風險,這可能是當時的決策者所沒有想到的。其中,桂糖8月合約事件更是在糖業引起軒然大波。
白糖期貨被關閉后,為了解決糖業的大宗貿易,1999年5月,原國內貿易部和廣西區政府共同批準成立了廣西食糖中心批發市場,主要從事白糖批發功能,初衷是希望這個市場能反映食糖的供求關系、預示價格走勢、指導蔗農做好生產計劃,廣西本地從政府到企業更希望其在降低食糖流通成本、促進本區食糖銷售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其后,廣西食糖中心批發市場逐漸開始發展白糖的遠期電子交易。
2003年5月,桂糖市場出現異常,8月合約糖價攀升至2400元/噸,遠遠高于現貨2000元/噸的價格。現貨交易商認為,桂糖市場的價格已經偏離正常的現貨價格,按價格回歸價值的原理,桂糖市場的價格應該走低,對現貨交易商來說,這里存在套利空間,于是紛紛建空倉。
5月26日到5月29日,4天時間,8月合約從2590元/噸一線一舉跌至2300元/噸附近,桂糖市場糖價似乎要回歸現貨。但空方的喜悅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多方開始迅猛反撲,接下來的兩天多頭以兩個漲停的表現不給空頭任何喘息的機會,8月合約價格又回到2500元/噸。隨后,多頭不顧全國白糖現貨平均價格2100元/噸這一情況,肆無忌憚地將桂糖市場8月合約拉抬到2900元/噸,同樣是在桂糖市場的9月以后的合約也都只有2000-2100元/噸左右。
就在全國糖商紛至沓來做空欲交割食糖之際,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為履行合約而準備的現貨很難進入市場指定的交割倉庫,而按照桂糖市場的規定,他們不公布交割倉庫的庫容變化情況。桂糖市場稱倉庫只能放14萬噸貨,并且已經放滿,空頭的現貨無法入庫。
桂糖市場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白糖交易市場,只準交易14萬噸這么一個只占全國產量不到2%的數量,遭到空方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既然推出了相應的合約,又允許他們簽定賣出合同,就應該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倉庫,已在市場賣出白糖的糖廠和交易商不斷給市場施加壓力,要求交貨入庫。
5月22日,桂糖市場原負責人“迫于壓力”辭職,新總裁鐘武劍走馬上任,并且擬訂了增加倉庫數量,并廣邀交易商入市。各合約的價格在大量現貨拋盤的打壓下迅速向現貨價格靠近。8月合約價格5月29日跌至2271元/噸。
正當市場人士以為桂糖市場糖價虛高、現貨無法入庫的風險得到了化解的時候,6月2日,桂糖市場突然宣布免去剛剛上任的鐘武劍的總裁職務,維持14萬噸的交割數量不變。與此同時,各合約的價格以漲停板的形式迅速上升,8月合約6月10日又回到2600元/噸以上,6月19日達到2700元/噸,6月29日更高達2800元/噸。短短兩三周的時間內,8月合約的價格先抑后揚,一大批賣方深陷其中。
桂糖多空之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發改委責成廣西區經貿廳赴京解釋此次事件。在各方壓力之下,部分交易商協議平倉后退出了市場交易,桂糖市場交易活躍程度急劇下降。除了空方斬倉認賠出局外,多方也因高位接實盤而損失慘重。
桂糖8月合約事件一度被國內各大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這種被期貨業界人士稱之為“準期貨”的批發市場再度成為的焦點。許多期貨專家認為,這些市場之所以成為交易風波的多發地帶,是借批發市場之名,行期貨市場之實,而相關的監管法規卻沒有到位。在正規的上海、鄭州、大連三大期貨交易所,各種監管要嚴厲得多,并且制度、信息要透明得多。桂糖市場在5月的時候,持倉量就已經達到4萬手,即20萬噸,遠遠超過了14萬噸的庫容量。在這種情形之下,桂糖市場沒有任何庫容變化情況的公告,并且仍然在庫容已滿的情況下繼續推出新合約。此次發生的逼空事件,也正是在庫容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性的情況下發生的。
整合糖業產業鏈
桂糖事件的發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食糖市場管理的混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正逐步放開食糖配額限制,今年將全部放開,最終關稅由30%降至15%,我國糖業可能是受到沖擊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食糖市場混亂的現狀必須得到治理,整合糖業產業鏈已是刻不容緩,推出白糖期貨,恰恰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推出白糖期貨可以提高我國食糖品質規格,進而與國際市場接軌。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糖業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自給,減少進口,按照國內的消費習慣,制糖企業基本上只生產色值180IU以下的一級白砂糖。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級白砂糖色值標準調低為170IU以下。但國際成品糖的消費一般是色值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優級糖。因此,我國食糖質量標準同國際嚴重脫節。品質規格與國際標準的脫節,形成了我國食糖進口容易出口難的被動局面,阻礙了國內糖業參與國際市場大循環,嚴重削弱了國內糖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推出白糖期貨可以提高我國制糖企業的競爭力。糖業目前是一個富民強縣的產業,是許多主產區的經濟支柱。僅在廣西,就有1200萬蔗農依靠種植原料生存,96家糖廠、10多萬職工依靠制糖吃飯,相當一部分縣財政主要依賴糖稅。但這個產業的中間——制糖企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國內糖業的生產規模和成本仍難以同世界食糖主出口國相提并論,如澳大利亞單廠產量達20.4萬噸,泰國17.86萬噸,巴西7.27萬噸,而國內單產量最大的廣西僅為4.75萬噸。
生產能力的低下帶來的結果往往是高成本。澳大利亞、泰國、巴西3大食糖主要出口國的原料成本在95~104元(人民幣)/噸左右,其中巴西是世界上食糖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折成白砂糖噸糖含稅生產成本只有1283元/噸,澳大利亞1573元/噸,最高的泰國也只有1648元/噸,與廣西白砂糖噸糖含稅生產成本2621.5元/噸相比,每噸低近1000元。
在如此高成本下,我國糖業很難抵御來自國際糖市的競爭壓力,加上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制糖業均采取扶持和保護政策(如給農民補貼、限制進口、低稅率等),使得我們與國際先進食糖出口國之間的競爭力差距更為突出。推出白糖期貨,企業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交易,有效回避白糖經營的市場風險,進而做大做強,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看,白糖期貨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減震器。
此外,白糖期貨的推出對于完善我國白糖市場體系、促進白糖現貨市場的規范運作有著重要意義。在白糖期貨交易的指導下,農民種植結構調整有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價格參照體系,將會有更多中介機構或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加農戶,期貨加訂單”的經營模式為農民進入市場架起通途,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國家宏觀調控有了權威的價格參考。白糖期貨推出后,還有助于推動我國成為亞洲白糖市場價格形成中心,這對于增強我國在國際白糖市場中的地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出白糖期貨的瓶頸
問題是,鄭商所能夠決定白糖期貨的上市嗎?期貨業內都很清楚,白糖期貨能否上市就連證監會也不知道。之前棉花、燃料油和玉米期貨的上市,證監會最多只是走了一下批準的程序而已,期貨新品種的上市機制沒有改變。
根據《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期貨交易所“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復期貨交易品種;上市、修改或者終止期貨合約”由中國證監會批準,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現在,一個期貨新品種上市,首先要經過期貨交易所的反復研究審核,之后上報中國證監會;中國證監會做出相應審核后,再向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則需要征詢國家相關部委、現貨管理部門以及有關省區市意見,綜合各方面反饋后,國務院再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最復雜的時候,上市品種的推出要18個部委批準。按照此路徑,中間只要是有任何一個部門或環節出于種種原因提出異議,這個品種的降生就要面臨暫時擱淺甚至夭折的命運。
期貨新品的上市如此困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能涉及相關部門自身的利益,這種情況在壟斷性質較強的行業尤為明顯。以黃金期貨為例,雖然國務院的條例明確了證監會監管期貨交易的權力,但黃金交易所能否上市黃金期貨,其權力既不在黃金交易所,也不在證監會,因此黃金交易所至今也無法開展黃金期貨交易;除此之外,批發市場從事變相期貨交易屢禁不止也是部門利益沖突的表現。
期貨品種是期貨市場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資源,只有不斷推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品種,期貨市場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現在,成立期貨品種上市委員會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去年兩會期間,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提交了一份設立期貨品種上市委員會的議案:建議應建立由中國證監會牽頭組織,由相關部委官員、專家學者組成的期貨交易品種上市審核委員會,由委員會對期貨交易所提交的擬上市品種進行論證審核,通過后報國務院備案。這個提案得到期貨界的大力贊同。
鄭商所籌備的白糖期貨依舊要經過諸多相關部門的同意,鄭商所明年上半年推出白糖期貨的努力還是“期貨”。
相關資料:國際食糖期貨交易情況
每年大約有3000萬噸糖是通過國際期貨市場實現自由貿易,約占世界糖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糖期貨市場是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和期權交易所(LIFFE)和紐約期貨交易所(NYBOT),它們形成的糖價已被世界糖業稱作“國際糖價”,對國際糖市起著“晴雨表“的作用。
在食糖期貨推出以前,現貨市場糖價波動很大,供求關系的突然失衡會造成價格的劇烈波動,嚴重沖擊食糖的生產和貿易。為了規避現貨市場價格風險,1914年紐約咖啡、食糖和可可期貨交易所(CSCE)推出食糖期貨交易。1983年倫敦國際期貨和期權交易所推出白砂糖期貨合約。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和期權交易所(LIFFE)白糖期貨合約定價的基準是指定港口的白糖離岸價(FOB)。LIFFE白糖期貨主要是為了滿足國際糖業套期保值的需要,同時也為投機商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投資品種。
目前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交易11號和14號原糖的期貨、期權合約。11號期糖也叫世界糖,交割標準符合國際糖現貨交易標準,主要指標是“旋光度為96的甘蔗原糖”,可以在世界很多國家的港口交割,所反映的價格是國際原糖價格。14號原糖期貨稱作美國本土糖,反映的也僅是美國國內糖價,只在美國國內港口交割。近幾年,紐約期貨市場的原糖期貨、期權合約交易量占其市場年總成交量的40%左右。
隨著食糖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食糖期貨價格越來越受到重視,其規避價格風險、發現價格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走勢基本一致,成為各國政府制定有關食糖政策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很多食糖企業套期保值的場所。(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