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城市化滯后還是超城市化
http://whmsebhyy.com 1999年11月24日 12:49 中國經濟時報
——與鄧宇鵬同志商榷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9月29日5版鄧宇鵬先生《隱性超城市化及其成因》文章(以下簡稱“鄧文”)認為,目前
中國城市化水平已達到60%左右,已超越經濟發展水平,是超城市化,它否定了當前我國社會各界普通認同的“中國城市化
滯后”觀點。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急需澄清,因為其一,城市化率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
發展狀況的客觀反映,必須正確分析定性;其二,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一個轉折期,通過城市化水平問題的深入觀
察,有利于我們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務,以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
中國是城市化滯后,而不是超城市化。
目前,我國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統計公報都有市鎮總人口統計,1998年我國市鎮人口37492萬人,
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30.4%,一般我們都把這一比例作為我國的城市化率,并把它與世界其他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
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比較,得出我國城市化滯后的結論。
而“鄧文”關于我國超城市化的結論則來自于我國勞動力情況的分析,該文認定農村轉移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及其
供養的家人都應作為城市人口,由此算出在我國市鎮總人口之外另有3.76億人也是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已達到60%左
右,是超城市化。對此,筆者認為其立論及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從城市化本身的含義看,職業非農業化,并不等于就是城市化。城市化英文表示Urbanization,
其基本要義是“都市性”。國際城市化權威美國學者約翰·弗里德曼對城市化過程有一論述,即城市化包括人口、非農業活動
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的地域集中過程和非城市化景觀轉化為城市化景觀的地域推進過程。這里前者是指人口向不同類型的城
市集中;后者是指城市擴張及新的城市的建立。從目前其它方面學科對城市化含義的解釋看,也都有非常豐富的含義。如社會
學家認為,城市化是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和結果;人口學家認為,城市化指的是在經濟發展
過程中人口不斷向城市地區集中的過程;地理學家認為,城市化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過程。從以上解釋中,我們可以
看出,城市化絕不僅僅是指職業非農業化,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聚是其基本含義,它包含生活方式城市化,包含為集聚的人口
提供社會化的服務和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等內容。
其次,從我國鄉鎮企業的本身特點去考察,不應把鄉鎮企業職工全部算作城鎮人口。雖然目前,整體上我國鄉鎮企業
已發展到較高水平,總量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已占較大份額,但規模小,布局分散,仍是其基本特征,包括我國沿海地區在
內過去較長時間是村村冒煙、戶戶辦廠,現在雖然有向規模化發展、向城鎮集聚趨勢,但仍是很分散的。再從就業特征看,雖
然有一部分人在鄉鎮企業有較穩定的就業,一部分人將家屬子女也帶到了城鎮,但也有相當比例是既務工又務農;有的是農閑
外出打工,農忙時間回家務農;有的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務農,子女在老家讀書;有的是年輕時外出打工,年紀大了即
回家務農。所以簡單地不加區別的把他們都作為城市人口甚至把他們供養的家人也全部作為城市人口顯然是不科學的。
第三,目前我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市鎮人口統計,已包括還沒有取得城鎮戶口但可合理計算為城鎮人口的進城市務工
經商的農民和一部分鄉鎮企業職工。我國市鎮人口統計即人口普查的第二口徑,這一口徑市人口是指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人口和
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人口,鎮人口是指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建成區)人口和縣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建成區)
人口。近幾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都注明市鎮轄區的人口是指常住人口。按這種統計方法,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如果他們有
比較穩定的職業或收入來源),一些在城鎮的鄉鎮企業的職工,實際上大部分已統計進城鎮人口。這從另一方面也可得到反證
,按現行戶籍制度,我國非農業戶口實際增長是很緩慢的,1998年我國非農業戶口人口比例僅有22%左右,與市鎮人口
比例30.4%,相差8個多百分點,這說明了有1億多農業戶口的人被計算為市鎮人口,他們就是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及其
子女和在城鎮的鄉鎮企業的職工。退一萬步說,按“鄧文”的說法,單純按勞動力從業情況分析計算,城市化水平也不會是6
0%。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年報,1997年我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為49.9:23.7:26.4,二、三產業從
業人員比例合計為50.1%,這樣算城市化水平也只有50%左右。
那末到底怎樣看待我國鄉鎮企業大量吸收農民就業這一經濟社會現象呢?實際上就是我國工業化方式和特征的一種反
映。建國前,我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建國后,我國政府依靠工農業剪刀差,用計劃經濟的手段推進工業化,到改革開放初
期,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工業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大量人口還在農村從事農業,國民經濟
中第一產業還占較大比例。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是我國工業化大步推進的時期。從1978年到1998年,我國三次產
業的比例由28.1:48.2:23.7變為18.0:49.2:32.8。一產降低了10個百分點,相應從事農業的
勞動力比例下降幅度更大。這其中鄉鎮企業功不可沒。這就是我國工業化的特征。這是從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經濟基礎薄弱這
樣一個國情出發而作出的一種選擇,也是人民群眾從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那么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的關系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推進了城市化,一些地方鄉鎮企業集聚
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興起,一些規模較大的鄉鎮企業向城市集中,促進了人口向城市流動,從1978年到1998年我國城
市化水平提高了12.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增加了2億多,增長了1.2倍,鄉鎮企業有直接推動作用;二是為城市化提供
了基礎條件,鄉鎮企業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使一部分農民進入二、三產業領域,為這些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創造了基礎條
件。
根據我國市鎮人口的統計方法及我國經濟社會特征現狀,筆者認為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城
市化水平的。實際上,我國小城鎮規模普遍比較小,基礎設施普遍比較差,第三產業比較落后,它們離城市的要求還有較大差
距,這些都告誡我們對城市化水平不可估計過高,城市化的任務還很艱巨。1998年我國國民經濟中二、三次產業的增加值
的比例合計占82%;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合計已超過50%;1998年我國人均GDP按現匯率計算為770多美元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水平計算則已超過1000美元,正是從這樣多方面分析,我國是城市化滯后,城市化滯后于工
業化。 ○姜洪森 任幸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