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財經縱橫
新浪網
| 財經首頁 | 宏觀 | 市場 | 經營 | 股票 | 新聞 | 專題 |
宏觀
深度分析
新視點
宏觀動態


>> 宏觀 / 深度分析 / 內容



金融改革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http://whmsebhyy.com 1999年10月8日 10:06 中國經濟時報

  □對于金融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我們認為,所有問題其實可以用同一個機制來解釋,就是競爭不足與信用緊縮 之間的惡性循環

  □中國金融改革的突破點在于打破金融壟斷,加速開放競爭的步伐,重新建立信用制度,使金融運行走上良性循環

  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1、 經濟實現了穩定的高速增長,但是經濟總量的供需形勢發生逆轉,并且出現通貨緊縮

  在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仍然保持了經濟以較高速度增長,社會穩定,從而98年得以安然渡過特大 洪水對經濟造成的沖擊。但是,經濟運行的模式也正在發生一些明顯而深刻的變化,由過去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轉入供給相對 過剩的局面,居民消費疲軟、企業投資下降、銀行惜貸,雖然政府著力擴大財政支出,貨幣當局屢次降低利率,但是對經濟的 刺激作用有限,經濟仍然增長乏力。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意味著中國過去以市場擴張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以持續的價格走低為標志的經濟低迷,要求產業進行新的一輪結構調整和升級。另一方面,居民儲蓄持續迅速增加,同時經常 帳戶和資本帳戶雙雙持續保持盈余,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說明中國并不存在其它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為什么一段 時間以來,宏觀經濟的結構調整不能夠得到微觀層面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我們認為,問題在于宏觀經濟調控層面和微觀經濟行 為層面之間的金融中介改革的滯后和信用缺失,造成上下之間無法溝通,一方面宏觀調控的意圖和影響由于傳導機制不暢難以 下達,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個體對宏觀經濟的走向和前景缺乏信心。金融中介的瓶頸作用首先表現在它們不能夠對產業進行選優 劣汰,優化投資,實現規模擴張;其次由于金融中介信貸門檻的提高,導致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缺 口仍然在不斷的擴大。

  2、國有企業經營狀況遲遲不能走出困境

  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自1993年以來一直呈下降的趨勢,而且歷經數年改革仍然 難見改觀。

  回顧國有企業的狀況出現困境的過程,有兩個重要的直接原因:其一是90年代初的“撥改貸”,這一做法,使國家 的財政包袱轉移到了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其次,是地方政府的保護和競爭,使企業的生死存亡不取決于在行業內競爭的效率 ,而是取決于有無地方政府的保護,全國各地區曾經一度引進200多條彩電生產線,建立了200多家空調廠,80多家微 波爐廠,供給超過市場的需求,使設備空置率遠高于發達工業國家。在這兩個原因的后面,主要的矛盾環節就是金融改革,尤 其是銀行業改革的步伐沒有跟上國有企業改革。銀行沒有經營的獨立性,幾乎成為政府部門的“出納”機構,并且由于銀行金 融體系的壟斷,沒有激勵去按照產業分工的原則專業化經營和良性競爭,不能根據產業周期和產業政策對投資進行評估。

  目前國有企業遲遲未能走出經營困境,除了通常所認為的產權體制改革的問題之外,還遇到了來自三個方面的阻力: 其一是由于銀行業的壟斷經營,不僅造成服務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大量的現金交易和信用瓦解,使政府的財政收入一直很低 ,沒有資金來解決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其二是因為地方政府不能通過債券融資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總 是通過基建欠帳、預留缺口的方式經營,從基建企業開始直接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債務鏈(三角債);其三是在激勵機制、管理 和技術更新的競爭上,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逐漸落后于非國有企業,對這一部分國有企業由于金融市場的不發達,沒有將其淘 汰,轉而成為更大的包袱。

  3、目前的金融改革的還沒有調整到走向開放市場,加強競爭的方向上來,而是強調防止舞弊,限制競爭,結果導致 風險集中于國有金融部門,金融市場阻塞,金融風險繼續擴大

  1998年以后,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建立跨區的人民銀行管理體制,改進了金融機構黨組織的領導 體制,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取消了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額度限制,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 金率,中央財政發行2700億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銀行的資本金,進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試點,推進國有獨資銀行省 分行與省會城市分行的合并。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金融風險,它們強化了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進一步鞏固了 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強化了銀行業的內控制度(對于金融機構和企業內的直接責任者,至于法定追溯力范圍內)。這些 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對亞洲金融風險的應對,實際上偏離了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已經開始的金融改革的取 向:開放競爭。開放競爭,是二十年來各個產業改革(農業改革、工業改革和第三產業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銀行業的開放 競爭,有三個關鍵步驟:銀行的商業化競爭、利率市場化、國外銀行的服務競爭。目前的金融改革,雖然防止了金融危機的進 入,取得了一時的穩定的效果,但由于偏離了金融改革的方向,行政性管理將風險集中于國有銀行,對欠債不還者不做追究和 實行破產,反而對貸款者追究個人責任,從而導致銀行有款不敢貸,金融風險在國有部門集中和擴大,并且加速了國有企業困 境的惡化。

  金融改革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就是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的總量的認定實際上取決于對 不良資產的定價和處置方式。目前主要是由財政出資沖銷呆賬,或者由國家出面成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公司),其結果 將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動機更加傾向于將自己的不良資產的嚴重情況夸大,擺脫包袱,并且造成銀行沒有激勵去改善經營 情況。假如將不良資產都集中起來處理,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如何給不良資產定價?在現行的缺乏競爭的金融市場上,金融資 產的定價機制是以國家壟斷定價為主。定價過高,將不會吸引投資者;定價過低,將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對于那些潛在的投 資者而言,由于沒有形成市場價格,提供比較,他們會更加懷疑不良資產中所可能蘊含的價值。其結果是,一方面沒有投資者 愿意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公開的不良資產在政府手上越積越多,進一步給國有金融機構的信用帶來負面影響。沒有競爭,沒有 通過市場比較,也就無法對資產進行合理的定價。所以從不良資產的處置角度而言,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造市”,形成一個 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同的交易者從不同側面看到所謂不良資產的獨特價值,這樣才能夠形成資產交易,才能分散集聚于政 府手中的金融風險。

  目前金融改革中的的另一個傾向是,國家通過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資產形成,對新增貸款實行嚴格的責任制控制。 在1999年初實施的“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中建立了銀行離任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這樣作從表面上看防止了不良 資產的進一步形成,但實際上由于存貸款業務的風險不對稱產生了新的問題。因為對于以存貸款為主業的商業銀行而言,吸收 存款是要付利息的,而現在銀行經營者不敢輕易放貸,唯一的出路就是靠債務滾動(用新存款來還舊存款)來維持正常經營。 這種做法不僅導致銀行截留資金,金融服務效率低下,而且使銀行長期處于高財務杠桿率的經營狀態,相當于從另一個方面積 累了大量不良資產。回顧過去數十年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由正常的信貸風險所導致的只占很小部分,試圖用行政辦法對信貸 施壓,其結果是得不償失的。目前有一些流行的錯誤觀念,尤其是金融風險的概念,現在的概念混淆了金融舞弊和金融風險。 可以努力去消滅金融舞弊,而金融風險卻是不能夠消除的,只能是管理金融風險和分散金融風險。銀行要想獲得收益,就要承 擔相應的風險,由于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替代性,只有通過市場競爭使銀行規范自身的行為,建立風險管理的機制,在風險和 收益之間求得平衡。但是現在金融改革的方向不僅讓金融風險集中到了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家財政部門,而且沒有向國有銀行提 供足夠的激勵去管理風險。

  金融改革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從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我們可以看到,要解開啟動經濟的結,根本措施之一就是進行有力的金融改革。對于金 融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決策層、學術界和公眾都從各個不同側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政策建議,但是我們認為,所有問 題其實可以用同一個機制來解釋,就是競爭不足與信用緊縮之間的惡性循環。

  1、競爭不足

  中國的金融市場主要由存貸款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和外匯市場組成。除了存貸款市場外 ,其他金融市場規模都較小。而且由于利率沒有市場化,彼此相互分隔。近年來為了防范金融危機,一些小的民間融資市場( 如淄博)相繼被關閉,民間資金更加集中到了存貸款市場。

  金融資產和金融業務集中于存貸款市場,而且主要集中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他們的金融資產占到全部金融資產的大 約70%,并且占有60%以上的存貸款市場份額。所謂金融業的壟斷,其實就是國有銀行的壟斷。

  競爭不足有兩方面的含義:國有銀行的壟斷以及缺乏良性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國有銀行的壟斷一方面來自于對過 去計劃體制下所擁有的市場勢力的繼承,另一方面來自于現在政府對市場的進入控制。

  壟斷表現為國有銀行對資產和市場的絕對控制,如果一起計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它由國家直接控股的銀行,那么 國家壟斷力量占據了90%以上的銀行市場。國有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壟斷造成了金融服務的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單調缺乏, 缺乏信用監督和評估體系。這是因為壟斷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不足,造成需求和供給之間巨大的差距。

  缺乏良好的進入推出機制意味著銀行難生難死。組建新的民營銀行很難,地方當局想建立銀行也很難。不僅造成金融 風險集中到國有金融機構,而且導致了地方對銀行的干預。近年來國有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繼續呈上升趨勢,農村信用社、城 市信用社和地方性信托投資公司的的不良貸款上升的勢頭尤為嚴重,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信貸干預。在國 有金融機構的壟斷下,地方無法通過債券融資,而地方金融機構規模又太小甚至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自己的商業銀行,所以行政 干預是必然的,甚至還有地方政府默許縱容企業故意逃避銀行債務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銀行和金融機構出現了資不抵債的 情況,破產或接管是正常的。由于沒有形成有效的銀行業退出制度,國家對銀行關門采取了過于謹慎的態度,嚴格控制,不能 夠建立正常的市場淘汰機制。

  2、競爭不足與信用萎縮的惡性循環

  信用的萎縮是無法管理的市場風險增大的直接后果,市場風險的變化本身是正常的,但如果風險變得不可管理,不能 夠被有效分散,卻是由于金融市場競爭不夠所導致。

  過去我國銀行業作為一種中介服務業,其作用更多局限于吸納存款、放出信貸,但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銀行不僅要 去發現和尋求顧客,包括貸款者和借款者,而且不得不學會對付風險。目前經濟活動中的風險以多種方式出現,區域性的、全 國范圍的,甚至國際性的經濟和金融風險。還有一些風險是具體企業和產業所特有的,如經理的能力和道德風險,產品周期的 風險。金融中介的長處就在于收集和解釋信息,進行專業的風險評價,這對于個別存款人而言是代價很高的,所以構成了銀行 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的一部分。金融中介更進一步的功能就是通過匯集債權人的資金,可以將風險分散到單個債權人所不能達到 的程度。而國內金融市場的現狀卻恰恰不是這樣。大的國有銀行繼承了從過去計劃體制下得到的壟斷優勢,往往是等客戶上門 ,沒有足夠的激勵去發現風險,管理風險,商業銀行中普遍沒有產業分析部門,無法對貸款對象進行汰劣拔優的篩選,一旦因 為風險導致了問題,常見的解決思路就是縮小信用。其次,國有商業銀行在發展新的信用領域時也是過于謹慎。目前普遍采用 資產抵押的方式進行信貸,而實際上可以作為信貸憑證的除了資產,還要考慮企業的歷史信貸記錄和擴張潛力。對于新興的高 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他們的可抵押資產,如房地產、債券等都很少,在缺少其它融資方式的情況下,過于強調資產抵押的信 貸方式往往導致這些很有擴張潛力的企業要么沒有金融支持,要么轉向民間非正式的風險更大的融資渠道。

  信用的確立,有兩個方面的必要條件:1)對債務人將來的償還能力(由未來的收入流決定)有完全確定的了解;2 )只要債務人客觀上有能力償還,那么通過正式的(法律)和非正式保障系統(商業信用評估系統)的強制作用,完全確信債 務人主觀上也愿意完成他的償還義務。從上面兩個必要條件可以看出,在我國目前正式的保障系統由于行政干預不能有效運作 的情況下,通過非正式的信用保障體系獲得債務人的信息,保障債務的有效清償就成為替代的選擇。假如連這種非正式的保障 體系都無法建立,信用的建立和延伸就根本無從談起。在目前壟斷狀況下,因為經營體制的原因,國有銀行經營者只有較小的 激勵去建立一個商業信用制度;而且建立一個信用體系其成本是相當高的,只有以某一個較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主才有足夠 雄厚的資金實力去完成這種工程,但是一旦建立,其有效性卻依賴于所有金融機構的合作,信用服務網絡要被大家使用,所以 可能存在一個“囚犯困境”,幾個有能力的國有銀行寡頭都不愿意參與。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打破壟斷,使信用記錄信息得到 有效分散和公開。

  從三角債、中小企業貸款困難和住房抵押貸款遲遲難以廣泛推行等問題中反映出來,由于銀行業的壟斷造成信用萎縮 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一個正常的經濟體制下,商業票據貼現是銀行的正常業務,賒銷和延期付款是短期融資的重要手段。但是從80年 代末發生的三角債問題表明,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還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商業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財務清算體系。而且從目前 的各種現象看來,在經過了10年以后,這些制度仍然不夠健全。三角債的規模逐年增大,在1991年清理時的規模約25 00億元,1994年上升為6000億元,1996年達到10000億元。債務鏈的延伸和債務負擔的加重,成為產業結 構調整、資產重組的重大障礙。信用體系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國有銀行處于壟斷地位,他們與新興商業銀行之間缺乏競爭 ;而且各個銀行都繼承了計劃體制留下來的市場份額和專業業務領域,國有銀行之間也缺乏競爭。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銀行 沒有激勵去建立商業信用制度,去對客戶的商業信用進行連續的監督和評估,在信用惡化時采取措施終止信貸,并及時向整個 信用監督網絡發出警告,注意對不良客戶的防范。反而是各個銀行利用自己的內部信息惡性競爭,轉嫁不良客戶造成的損失, 擴大了商業信用的惡化。發達國家向我們提供的另外一個經驗是,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都按照產業分工,專業化經營和競爭, 而在我國,通常的情況是一個專業化很強的商業銀行與某一個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信貸員管數十家企業客戶。在這種缺 乏競爭的環境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導致各地方大量的重復建設,加劇了三角債。三角債套牢國有銀行,反過來給 銀行體系的進一步改革背上沉重負擔。因為要提高銀行的競爭力,就要改善其資產結構,而沉重的債務負擔不僅客觀上成為改 革金融市場的障礙,而且往往成為具有壟斷地位的國有銀行拖延金融體制改革的砝碼。

  在我國,中小企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業戶數占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99%,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資產的53 %,中小企業創造的稅收占全部工業企業平均稅收的47%。在目前經濟仍處于轉型期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著三種 不同的出路,換言之,有三種企業存在:確實因為虧損嚴重,喪失競爭力應該破產的企業;面臨改制,在改制后尚有競爭力的 企業;本該被淘汰,利用改制的機會逃脫銀行債務、以求再生的企業。由于金融市場競爭不夠,企業信息無法得到有效披露, 銀行無法識別企業的信用水平,因此大部分銀行采取了提高信貸標準的措施,以防范企業逃脫債務、防范金融風險為出發點, 有款不敢貸,企業發展籌資困難的現象就出現了。雖然人民銀行在1998年屢次發文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 持,但銀行寧愿減少信貸也不愿冒著很大風險向企業貸款,競爭不足引致的信用緊縮就這樣產生了。

  在消費信貸上也存在同樣問題。消費信貸是銀行向消費者提供的用以滿足消費貨幣需求的貸款。98年以來,一系列 擴大內需的措施相繼出臺,但是居民的消費并沒有出現很大的回升。在消費市場疲軟的背后孕育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金融機構 通過消費信貸介入本應產生較大作用,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卻是消費信貸無法形成熱點。究其原因,是消費信貸中存在著種種 問題:貸款條件嚴格,貸款利率較高,貸款范圍狹窄。這些問題的本質就是信用萎縮,金融部門對消費者的沒有穩定的信用預 期,只有通過提高信用門檻來降低自己的信貸風險。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例,我國從1986年起就開辦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1997年又出臺“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但直到目前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占總住房貸款的比例尚不到10%。造 成這種局面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缺乏競爭,以政策性住房信貸為例,依據“政策性住房信貸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只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能夠辦理此業務,各銀行受各級政府的委托,管理各項住房貸款,由于缺乏競爭,此 項業務實際上變成了一項給各銀行的信貸配額,導致資金不能夠有效率的被利用,政策性融資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是因 為住房融資工具太少,現在只有存款、債券和股票,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這也是因為市場缺乏競爭的結果,銀行沒有激勵 去開發新的金融工具。第三個原因就是住房信貸的門檻過高,超過了絕大部分居民的承受能力。實際上,在1997年對住房 體制本身進行改革之前,居民對住房的投資占整個住房投資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從1991年的23.9%下降到1995年 的14.9%,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金融中介提供的信貸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住房抵押難以發展造成大量居民急需住 房與大量商品住房積壓的矛盾,據1997年底的統計,全國商品房積壓超過800萬平方米,住房積壓達6400平方米。 而另一方面,全國還有300余萬戶居住面積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戶急需住房。

  金融市場的信用萎縮和缺失將加強銀行產業的壟斷。這種加強通過兩個方面的作用得到實現。一方面是國有金融機構 ,特別是四大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居民和企業更愿意通過國有銀行進行存貸業務,因為在普遍的信用萎縮 中,中小金融機構更容易成為公眾懷疑的對象。另一方面是中小銀行的業務由于信用缺失,資金融通發生困難,業務萎縮。

  3、競爭不足與信用緊縮的后果

  競爭不足與信用緊縮的惡性循環的后果和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銀行的信用危機的擴大和集中,導致發生金融危機的 可能性增大;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不暢、效力甚微;現金經濟,甚至非法金融的不斷擴張。銀行的信用危機主要有兩個來源: 1)銀行的流動性危機,銀行不能按期承兌到期的存款本金和利息;2)銀行的信貸危機,貸款和投資到期或逾期無法收回。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吸納了絕大部分存款,經營絕大部分貸款業務,因此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國內金融風險最主要的潛在隱患 將來自于國有商業銀行體系。近年由于經濟緊縮,居民消費傾向下降,而現有金融市場又沒有足夠的多樣化的金融資產來滿足 居民的投資愿望,非國有金融機構的信用下降,導致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大量進入國有商業銀行,居民儲蓄在銀行資金來源的構 成中比例上升。而另一方面存在大量拖欠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及利息的企業,他們的經營效益的提高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 前景并不樂觀。尤其是國有企業,其改革仍然處于繼續推進時期,難以建立有效的債權約束機制,從而可能導致國有商業銀行 系統的不良資產難以沖銷甚至繼續增加,因此,國有商業銀行將可能同時面對流動性危機和信貸危機。

  1996年以來,人民銀行相繼7次下調利率,都沒有收到明顯的刺激銀行和企業投資的效果,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 制不暢,效果不明顯。貨幣政策的本意,是因為在諸如住宅、耐用消費品和工商投資等對利率敏感的部門中,通過調低利率, 降低信貸成本來刺激需求。然后從下一輪的影響開始,收入和生產的相應增加進一步刺激了消費和投資支出,利率的降低也在 各種金融資產的價值提高上反映出來,這種“財富效應”進一步鼓勵了消費支出。由于存在著風險,信貸成本包含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無風險利率,由信貸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另外一部分是由于風險帶來的風險成本,或者稱為風險貼水,信用萎 縮造成風險貼水升高,超過了利率的下降,所以信貸成本實際上沒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在一個信用次序良好的金融體系中,風 險成本應該是由信貸雙方共同承擔的。目前由于信貸市場中不確定性增加、信息不完全的程度提高、獲取信息的交易成本上升 導致信用萎縮,風險更多的轉價到銀行,特別是銀行的經營者和決策者,因為一旦信貸出了問題,對直接責任者不容許有免責 ,所以銀行不得不“惜貸”,因為無法通過有效的信用系統來識別借款人。

  競爭不足和信用萎縮還導致了非法金融的擴張。因為沒有足夠多種類的金融工具為巨大的民間存款提供出口,非法集 資盛行。1998年僅河南一省,就公開揭露出億元以上的非法集資大案數起,涉及到的金額在二十億人民幣以上。非法集資 的基本手段是支付高額利息,一般居民也能夠意識到這種集資活動中的高風險,之所以愿意參加,當然是看中了其中的高回報 ,居民的這種投資需求卻沒有通過合法的金融市場得到滿足。非法金融的另一表現是大量的現金交易,由于缺乏競爭,銀行的 服務落后;或是國有大銀行的地區或行業壟斷導致惡性競爭,其分支機構不是競爭改善服務以增加收益,而是用截留延付的方 式從中漁利,降低流通速度,將儲戶逼入體外循環和現金交易。在效率相對較高的中國銀行,兌現一張外匯支票要一個月左右 的時間,在外地銀行兌現也要一周以上的時間。存戶經常由于銀行頭寸規模控制而無法取出存款。因為通過銀行流通不暢,迫 使商業往來采用大量的現金交易,甚至出現采購員用旅行袋裝著十萬計的人民幣出差,有人用卡車裝著幾十萬現金去買股票的 現象。現金交易大大增加了逃稅的機會,使稅務負擔集中于難以逃脫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誠實納稅的的民營企業和居民,造成 稅務負擔的逆選擇。

  政策性建議

  1、金融改革的措施

  中國金融改革的突破點在于打破金融壟斷,加速開放競爭的步伐,重新建立信用制度,使金融運行走上良性循環。在 這個過程中,應當下決心采取以下步驟:

  1)分拆國有商業銀行,重組地方銀行,引進國外商業銀行的競爭。這一步驟不僅可以打破壟斷,而且可以分散國有 銀行的金融風險。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市場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但是到1997年末各類全國性商業銀行只有 18家,城市商業銀行71家,而同時期美國的的商業銀行有1200家左右,金融集中程度很高的日本也有500家以上。 銀行業的改革面臨兩個問題:股份化和分拆競爭。因此也有兩種不同的思路:先拆后股,還是先股后拆。我們認為,銀行的改 革的首要目標是打破壟斷和改變國有銀行在金融業中一統天下的格局。如果不拆散壟斷性的國有商業銀行,則中小商業銀行的 規模小得微不足道,不足以參加競爭。打破壟斷,可行的思路是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分拆為區域銀行。可以參照中國民航改革 的成功例子,產權仍然以國有為主,但競爭更加充分,效率大為改善。在銀行業的競爭格局改變后,競爭加強、效率提高,從 而能夠形成一個較好的改制環境,吸引優良的投資進入,改善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在股份制改造的過程中, 仍然以促進銀行之間的競爭為出發點,采用多樣化的控股形式。可以存在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銀行,國有資本參股(不控股) 的全國性銀行以及區域性銀行。后兩種銀行的資本來源更加多樣化,允許企業、個人和外資的進入(光大銀行和原中國投資銀 行已有外資參股)。這樣不僅有利于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夠分散金融風險。反之,如果先進行股份制改造,那么從股權 結構上,仍然是由國家通過不同方式擁有大部分股權和主要的控制權,在國家股東的干預下,處于壟斷地位的銀行仍然沒有激 勵提高效率、改善經營。

  在分拆國有商業銀行的同時,允許各省、市根據其經濟發展需要開辦地區性商業銀行。已有實證研究表明,由于中國 銀行市場的特殊結構和競爭方式,外國銀行的進入會更加促進國內銀行業提高競爭效率,而不會在短時期內威脅國有銀行的地 位,所以可以有更大的信心允許外國銀行的進入。外國銀行的進入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比如,將其業務限制于貸款業務(周 其仁,1999)。

  2)建立全國性的信用制度,建立獨立的資信評估機構和投融資中介機構。

  中國至今缺少專業的信用服務網絡,實際上銀行對貸方的信用信息有很大的需求量,只是缺少供給。建議可以由銀行 和民間的消費者組織建立民辦公助的的信用調查機構,建立私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檔案。但是這種信用記錄不是行政強制性的 檔案,而是在自愿基礎上的商業信用調查服務。

  3)調整國有資產的產業分布結構,縮減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負擔,使國有企業恢復經濟活力。

  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是要為利率改革提供條件。在國家的政策傾斜下,國企一直在低利率的的條件下運作,一 旦過渡到市場利率,國企的處境將不可避免的發生惡化,反而造成經濟動蕩,所以國企改革先于利率市場化是必要的。

  4)利率逐步市場化。

  目前我國的利率是由中央銀行代表政府確定的,隨著經濟活動的復雜性提高,統一的利率是否能反映金融市場上需求 和供給的均衡水平,令人懷疑。這也是為什么連續降息后,宏觀經濟走勢并沒有向所希望的方向運動的原因之一。在國有企業 的經營狀況得到改善,銀行體系的競爭達到較高水平,信用體系得到完善之后,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將勢在必行。

  2、啟動經濟要發展三個市場

  以上的改革步驟推行起來尚需時日,針對目前的經濟狀況,急需啟動經濟,走出緊縮的境地。從金融層面而言,我們 認為發展三個市場是當務之急:1)允許地方發行專項建設債券,建立新的融資渠道;過去清理三角債時采用的源頭注入的辦 法,加強了地方政府對中央財政早晚會注資的預期使基建留缺口、鋪攤子成為地方集資的重要辦法,從而惡化和擴大了債務鏈 。此外,現在地方上普遍出現的“打白條”等現象,都源自地方政府的赤字財政。對于地方修建公路、機場和公用事業的投資 ,從國際標準看,風險都在居民投資可接受的范圍內,所以更行信用良好的地方政府專項建設債券,不僅能夠解決基礎設施的 籌資問題,而且為能夠將居民的存款轉化為有效的投資,為存款找到新的出口。2)發展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其必要性我們在 前面已經作了詳細說明。3)發展教育貸款市場。○丁 琳 陳 平




>> 宏觀 / 深度分析 / 內容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聯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幫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