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翠莉
7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施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有人說,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迎來了大發展;還有人說,這是“混業經營”露出了曙光……總之,這一舉措可謂商業銀行業務創新之舉,是我國金融業應對WTO的一項重要措施,這其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譚雅玲[微博]認為,開展中間業務是金融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客觀要求,是銀行業務發展的趨勢。《規定》的發布給了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零散開展的中間業務一個“名份”,使其不再“微不足道”,而且使其有章可循。光大銀行[微博]市場部的陳曉光先生則表示,“中間業務的開展并不意味著混業經營。”
據業內人士分析,從宏觀角度看《規定》的實施是金融開放的標志,也說明人行在有意的保護我國的商業銀行;從法律的角度講,《規定》的出臺已經打破了《商業銀行法》中有關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規定,是對《商業銀行法》的一種修正。據了解,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新的效益增長點。當今,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30-70%、美國花旗銀行80%的利潤來自中間業務,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只占2-8%。但近年來各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從量上、質上都有較大的發展。
據光大的陳曉光介紹,“銀證通”是目前國內各家銀行做得不錯的業務之一。與過去的銀證轉帳不同,現在的“銀證通”只需客戶在銀行擁有一個儲蓄帳戶,在證券公司開立一個股票帳戶即可進行時時轉帳了。陳曉光認為這只是一種技術上的革新,這種變化方便了廣大客戶,加快了資金的流通。同時這種方式的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保障客戶資金的安全,減少了證券公司擅自挪用客戶保證金的現象。
《規定》的出臺也加大了銀行間的競爭,而中間業務中又以代理證券業務最為搶手。各家銀行都對代理證券業務倍加關注。因此,代理證券業務又是銀行間中間業務競爭的焦點。而與證券公司的合作可謂銀行代理證券業務的開端,在陳曉光先生看來,《規定》發布以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跑馬圈地,都在搶占代理證券這塊業務。而在這種合作中,銀行與證券公司仍舊是各司其職,沒有混業的跡象。因為對證券公司來講,其核心的業務就是能夠在證券交易所擁有交易席位,可以下單交易;而銀行并沒有介入其中,因此還談不上混業。而雙方在分業的情況下通過這種合作可以說能夠達到雙贏。證券公司看重的是銀行的清算系統,而銀行則看重證券公司的龐大客戶群,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據稱,一家證券公司一天的清算業務量就相當于幾百萬個企業或上億個人儲戶的業務量。
業內人士預計,國內的投資顧問、財務顧問市場還有待進一步的開拓。而外資銀行在這個方面則具有相對的優勢,因此在這個領域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的開拓、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求在今后的競爭中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