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孫毅蕾/文
本報訊 日前,財政部有關人士表示,“通過商業銀行柜臺發行和交易國債”的相關政策正在籌備之中,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臺。
有證券界人士推測,如果進展順利,下半年人們就可以在銀行柜臺交易記帳式國債。目前,我國國債交易主要有兩大場所:針對機構的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和針對普通投資者的證券交易所。由于在證交所里買賣國債必須先擁有股民身份,并按股票交易的程序進行,而想買國債的普通個人投資者與股民相比是十分不同的兩個群體,在理財觀念上前者更求穩妥,所以大多數想買債券的人對證交所比較陌生,他們比較熟悉的是在銀行購買只能單向提取的憑證式國債。統計數據表明,以前個人購買證交所發行的債券只占購買總量的10%不到,可見,提高國債流動性的最好辦法,還是讓人們在銀行這一熟悉環境里進行買賣。
相對于股票,國債的風險相當低,相對于儲蓄,國債的利率又高出許多,且不用交利息稅。自從日前央行發布實施《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之后,銀行可以代理證券業務,銀證混合經營初見端倪。如果個人投資者能在銀行里進行國債交易,從中賺取利息差或及時變現,市民們將多一個非常便捷、重要的投資渠道。有人擔心,國債銀行交易會對證交所的國債交易產生巨大沖擊。不過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多慮了。目前,證交所國債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機構,他們早已習慣了在股市中沉浮,不會輕易轉移。在銀行柜臺國債交易開始時,證券公司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從長遠看,國債銀行間交易更有可能增加投資主體和投資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