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穎/文
今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第一次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的工廠”。
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等產品中,中國制造的產品,已占世界市場份額的第一名。因而,當6月22日中國政府宣布對原產于日本的汽車、手機和車載無線電話、空調機在現行關稅的基礎上加征100%的特別關稅的這一報復性措施時,日本輿論界都在呼吁,就中國現在的地位,對于日本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希望站在戰略的角度來對待和盡快解決。
據2000年日本發表的統計數字表明,1999年中國的出口額從1996年的5兆億日元已迅速增至21兆億日元。是年,日本從中國進口了4.8754兆億日元的中國產品。中國第一次超過歐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對日出口國。
日本世界生產大國的位子,已開始動搖,如果中國在IT等先進技術的制造上再上一層樓的話,日本媒體驚呼:中國將從日本人手中奪取這把交椅,21世紀將成為中國的世紀。
日本生產基地大舉向中國轉移
由于日本受泡沫經濟的影響,近10年來,日本經濟始終處于低迷狀態,持續經濟負增長,難以拉動其國內的消費,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的老百姓也是怨聲載道。
持續的經濟不景氣,使得許多公司努力尋求發展的機會。這時他們的眼光聚焦中國,關注這片有無限潛力的處女地。比如這次在日本政府緊急進口限制發布之前就曾給政府施過壓的日本毛巾行業。這個行業在對中國市場情況作了一番調查了解后,得出了下述對比表。結論是在中國生產,各方面都優于日本,特別是工作人員的工資只是日本的1/10,地價僅為1/50,水電費為1/2;與其對應的每年的勞動時間卻是日本的3.3倍。
僅以日本愛媛縣的今治市為例,這里有一條盡人皆知的日本第一的“毛巾一條街”,在這條街上的毛巾生產始于明治時期的1894年,以后逐漸形成規模,從紡紗、款式到染色、刺繡等企業全部涵括在內。日本全國共有毛巾企業450家,而這條街就聚集了215家。原來產量屬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90年代開始,從中國進口的毛巾數量猛增,現已超過日本國內的產量。昔日繁華的“毛巾街”,現在已門可羅雀。與之對應的日本最大的毛巾廠家內野建在上海浦東的毛巾廠,是一家從紡紗至成品的加工廠。現在僅該廠一個工廠的產量,就已超出今治市全部毛巾廠的產量總和。嘗到甜頭的內野毛巾廠總經理內野信行就對媒體說,“雖然我是日本人,我也想守住國內這塊陣地,然而日本這個全世界成本最高的國家,別無選擇必須走出來,尋找發展的機會,才能在世界的競爭中生存。”
再看家電市場。1999年,世界的彩電市場銷售了11787萬臺,其中4成是中國生產的。彩電的大企業,松下電器、東芝[微博]、三洋電機、三菱電機四個公司,都已將彩電生產的主要基地移師中國。而且它們生產的產品全是日本最新型的大畫面平面顯像管彩電。日本電子行業的龍頭企業索尼公司從1998年開始,將在日本市場銷售不久的平面顯像管彩電“織女”系列帶到上海,在上海投入生產。在巨大的工廠里,可以看到25英寸以上的大畫面高級彩電,從顯像管生產到組裝一氣呵成的情景。這些產品中,有8成是要向日本出口的。索尼在短時間內,雇傭了2000名職工,創立了年產100萬臺規模的彩電工廠。索尼駐中國總代表正田斷言:“因為是在中國,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集中了這么優秀的人才,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的。”
除彩電以外,錄像機主要是東芝的工廠在中國生產;CD、單放機等主要是三洋電機和夏普公司在中國的工廠生產;DVD主要是三洋電機在中國的工廠生產,且據說在日本市場上很難看到DVD,若有也會很貴,故很多日本人從中國買了帶回日本去,頗像80年代中國人出國回來帶大件。還有微波爐,主要由松下電器、三洋電機在中國的工廠生產;空調主要由夏普公司中國的工廠生產;復印機由夏普和美能達在中國的工廠生產;手機主要由松下通信工業公司在中國的工廠生產。
除家用電器外,各種紡織面料,包括加工成服裝、領帶、襪子等。日本的一大面料公司與中國60多個服裝加工廠有合約。不僅由于中國的人工費用僅為日本的1/20,成本低,而更重要的是使用中國的質量。日本公司為了確保一種商品的質量一致性,委托加工的基本原則是委托一個工廠只加工一種商品,從而保證了“價廉物美”,這一點不在中國,也是做不到的。
再看看超級市場的食品、蔬菜等,也都在標簽上標明中國制造。優質的大蔥、大蒜、鮮蘑菇到日式烤鰻魚全是從中國進口的。這些行業也向政府鬧事,要求對中國采取緊急進口限制措施。受益的那些日本主婦們,對此十分憤怒,說中國貨“又好又便宜,為什么要限制?又沒有錢,還不讓人買便宜東西?!”“日本的蔬菜是大棚里機械化培養的,根本沒有中國蔬菜人工種植的香味。”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辦公室設備。特別是復印機和打字機,近年中國產量猛增。世界上的復印機,中國生產的大約占6成。
廣東省有一個美能達石龍工廠。它生產的復印機、打字機占美能達全球生產量的4成,而且是美能達最重要的生產據點。大工廠里,有2600名工人在生產流水線上,逐個組裝產品。2000年美能達計劃年生產30萬臺復印機和年產35萬臺打字機。美能達之所以能在中國不斷擴大生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當地除廉價勞動力外,還能廉價調配大量的零部件。因而理光和夏普也已在中國大規模生產復印機。不僅帶動了日本的零部件廠家進軍中國市場,當地人也投資,接連不斷地開始生產零部件。現在美能達復印機9成以上的零部件全部產于當地,采購款的80%以上用于在當地購買零部件。美能達石龍工廠的總經理近藤說:“這比在日本制造成本便宜2至3成。”
MADEINCHINA狂潮滾滾而來,幾乎涉及日本人生活、工作的每一個角落。日本老百姓在得到質優價廉物品的同時,又潛伏著失業的危機。在得實惠和飯碗之間,孰輕孰重,也夠日本人掂量著。
企業文化的融合
外國的企業進入中國,當然要將他們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帶入中國。而中國人所固有的一些文化、理念及管理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與之發生沖突,當然也有不少矛盾在沖突中融合。看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與國際接軌”。
有一個日本大企業駐中國辦事處所長就問過記者,中國為什么要評先進,他覺得不可思議。記者告訴他,在中國評先進,是為了評出最努力者給大家做榜樣。他吃驚道“還有不努力的人呢?那早該炒他的魷魚。”他們認為你是這個公司的職員,就應該努力工作,不努力者就應當被除名,而除名的人,才被張榜宣布,和我們的先進被張榜形成極大的反差。
另有一位中方公司的總經理,他說,他在招聘中方職員時,受聘者常常會說自己學習成績如何優秀,自己能力如何強,能適應各種工作。而日方更注重的則是學習以外喜歡什么。他們認為一個興趣廣泛的人,更能接受新事物的挑戰,而團結協作精神在日本人眼中遠遠超過個人能力。因為現在的工作,都是要團隊來完成,一個能力強,但不能與人合作的人也是不可取的。
外國公司嚴格的管理制度,使企業員工都有嚴守時間的習慣;外國公司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不讓一個殘次品混入市場而砸自己飯碗;中國人勤勞、肯干、吃苦耐勞的傳統也融入到外國的企業文化中。但也有一些糟粕,使得外國人在中國辦企業不得不入鄉隨俗,諸如請客送禮,不然就辦不成事。另外,曾經聽一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說,在中國沒法辦實業,因為三角債就受不了。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聽日本獨資企業的老板說,他正起訴另一家在華日本公司,原因是那家公司欠債不還,而那家公司也是為三角債所累。
外國企業要想在中國發展,則必然要與中國的文化融合,盡管這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尤其是一些合資公司,雙方的經營理念長期不能融合,而最后分道揚鑣者不在少數。也有的合資公司為能完全按自己的經營理念去發展,而將中方目前持有的股份大量買入,形成事實上的獨資公司來運營。
日本品牌中國制造
利用外國的專利技術及經營管理,甚至關鍵部件還要用洋品牌,所以中國制造出口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冠以洋品牌的。像“海爾”那樣,用中國人自己的名字,能在美國市場占領一塊陣地,甚至將日本名牌擠出市場者,微乎其微。因而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的工廠,但遺憾的是工廠生產基本上全是別人的品牌。如何能使世界的工廠生產出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牌,看樣子任重而道遠。
首先我們的技術開發底氣不足。日本的優秀企業非常看重這一點。像索尼、豐田等公司,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盈利并不多的情況下,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研究開發,以確保其產品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東芝公司中國工廠的負責人說,我們和中國的彩電廠家,不是在一個層次上競爭,所以我們有取勝的把握。
再就是在經營結構、管理方式上。這里就更要提到索尼公司。它的經營并不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公司,從它的名字“SONY”可以看出它更像一個“混血兒”。它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具有一批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它總能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以適應時代,市場的變化,它曾生產出多個世界第一臺或日本第一臺電子設備,在今天這個網絡社會,它又在打造一個適應寬帶網時代的新型集團公司。
無疑還有很多很多是中國企業應當學習借鑒的。
中國的企業有日本廠家望塵莫及的壓倒的價格競爭力和迅速提高的質量,還有從日美歐的優秀企業學來的高效率的經營管理。新世紀的中國企業群,在不久的將來,定將成為日本企業強勁的競爭對手。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的沈才彬主任研究員預言:“摩托車、家用電器、造船行業5年之內;鋼鐵、重型電力、化學工業10年;其他工業制品20年后,中國將成為日本的強敵。”
日本的媒體、輿論界也大聲疾呼,決不能小視中國的崛起,因而“與中國為敵不如攜手合作”。為敵,兩敗俱傷;攜手,共同發展。對近日來的中日貿易戰,從日本的報紙上看到日本想要盡快重開談判,甚至要求提高談判的規格。中國人民也希望盡早聽到此戰的休止符,重新構筑中日貿易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