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香港6月25日消息:臺北訊,兩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經貿自由化對兩岸農業形成沖擊在所難免。日前在臺北舉行的一場學術研討會,大陸和臺灣的農業學者提出:應以合作代替對抗、共創兩岸農業合作契機。
據臺灣媒體報道,隨著祖國大陸加入WTO步伐的加快,近日先后突破與美國及歐洲聯盟的雙邊談判障礙,今年兩岸雙雙入會的機率大增。學者專家認為,加入WTO固然對兩岸經貿發展是項重大的契機,但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對競爭力居于弱勢地位的農業可能形成的沖擊及影響。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日前在臺北舉行“兩岸農產貿易與農業投資”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農業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在研討會上發現可喜的現象是,兩岸雖因政治因素而分隔逾五十載,但卻無法阻斷學術及文化的交流,多位與會學者不約而同的提出以合作代替對抗的思維,意欲推展兩岸加入WTO后農業的合作空間。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丘毅認為,為因應新情勢,兩岸應發展農業互動模式,四種較具前瞻性的模式為: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籌資金及共享市場。兩岸農業以體質論,臺灣在科技、管理、加工、品牌上具有優勢,大陸在原材料、成本等方面領先,雙方應致力謀求互補共利的空間,否則一旦外資進入大陸農業領域,臺灣與大陸合作的基礎將會消失。
持類似觀點的臺大農經系教授雷立芬說,由于臺灣農業生產已逐漸弱化,而大陸不乏與臺灣互補的農業條件;縱觀兩岸情勢,積極而主動的整合兩岸資源可創造一個強大的農業主體,促成兩岸農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