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4日消息:最近兩天,北方某大媒體連續就每年兩屆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發表報道,稱“有黑幕”,提出“政府應降低對廣交會的宣傳,多扶持其他城市的其他展會”。對此,羊城晚報今天刊登了該報記者題為《還“廣交會”一個公道》的采訪報道,指出:有關方面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稱,對廣交會的指責“并無 根據”。
該文寫道:針對有關報道,廣交會的承辦機構——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有關負責人指出,說廣交會場館外倒賣攤位的“黃牛”多過廣州火車站的票販子,這話極不負責任,火車站的票販子有多少?廣交會館外的“黃牛”有多少?沒人作過量上的統計。
其次,報道提到花了十幾萬元“買”攤位,馬上就有人查處,被清除出場,但被沒收的攤位轉眼又有新“買主”……對此,這位負責人說,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廣交會中一旦發現“黑戶”,該攤位就會一直被封到此屆交易會結束。
這位負責人還指出,由于對展位分配認識的不同,空泛地指責廣交會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每屆廣交會數千個參展攤位,都是由外經貿主管部門下放到各省市的,給誰入場券、行業比例如何,都由當地說了算。
對于有關報道所說的民營企業門檻的問題,廣州市外經貿委李慧星處長說,從今年開始,民營企業在拿自營“出口牌”方面,與國企并沒有區別,同為注冊資金500萬元人民幣,不存在歧視。但她承認,廣交會攤位有限,體制是延續的,總不能將原有的做得較好的國有企業拿下,一刀切地讓民營企業上吧?
羊城晚報的報道還說:廣交會現在還是外貿出口的“惟一窗口”嗎?顯然不是。像深圳的高交會、哈爾濱的哈洽會及上海的華交會等等,怎能說廣交會壟斷了外貿出口呢?
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隨著出口形勢的變化,廣交會的確需要改革,事實上多年來廣交會也一直在改革:比如,攤位緊張一直是廣交會的難題。為此,今年春交會,在廣交會主館西側增設了分館,并在其南側露天場地開辟石雕展區,總計增加攤位551個。
又比如參展產品,主館內騰出的攤位主要用來安排“出口大戶”機電和紡織產品,其中電子家電和紡織服裝攤位分別比上屆增加了11.4%和6.1%,而輕工工藝類攤位占總攤位的比重,則由上屆的50%降為48.3%。
廣交會的一個指導趨勢就是,讓生產企業直接與采購商接觸,減少中間環節。今年春交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加大了對國際百貨連鎖店和海外商會的邀請力度,此項邀請數量分別比上屆增長139%和11%,總數達到1224家。
為了從較大程度上解決廣交會展位不足的問題,廣州還特別為廣交會建設新館———位于琶洲島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預計2003年秋交會可啟用,那將是亞洲最大的會展中心。(完)
羊城晚報的這篇文章后面,把相關報道附錄如下:
報道一:《浙江民企指斥廣交會黑幕》
●早些年的廣交會是各級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大型企業的盛會。現在,政策雖已不公開對民營企業設置準入障礙,但有限的攤位早已為“國字號”占滿。一部分國字號“占著茅坑不拉屎”,而那些有好產品的民企卻不得其門而入。
●(廣交會)場館外倒賣攤位的“黃牛”多于廣州火車站的票販子。花十幾萬元“買”到攤位,場館內的“便衣”跟腳就來查處,驅逐出場,攤位沒收。可奇怪的是,被沒收的攤位轉眼間就有新“買主”入場,接著再被驅逐出場…
…半個月的廣交會開下來,同一個“黑”攤位就被倒賣好幾輪。
●許多場內的省級國有外貿公司,并沒有自己的主打產品。他們攤位上擺的,都是從場外民企手中“收購”來的樣品,但(民企)每類產品每天要支付數千元至上萬元的“陳列費”,一旦成交,交易額則計入外貿公司賬單。
這些年外貿的市場化成分越來越大,而廣交會的“計劃”屬性卻始終未予改革。體制的僵化導致了市場的失衡,最后導致交易“變味”。
報道二:《廣交會該改革啦》
●交易會不如改名叫“博覽會”,因為很多生意都不是在交易會上完成的。況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展會也少有如此長會期、以當場完成交易為目的的。如此一來,每屆交易會還可少搞一些成交統計之類的“虛活”。
●每次展會可分兩期。比如,展會開12天,分成前5天和后5天,中間兩天用于撤展、布展。前5天安排大宗產品及國家扶持出口的產品參展,后5天則安排傳統產品。這能減少客戶到處問價的時間,也可降低企業的參展成本,緩解攤位供不應求的局面。
●建議廣交會應取消行政干預。國家若想扶持某項產品,可以降稅、降費、給政策,沒必要在廣交會上賣弄“關懷”。攤位完全采用報名制,如果供求關系矛盾很大,可以采用招標的方式。
●改變廣交會作為外貿出口“惟一窗口”的壟斷局面。政府應降低對廣交會的宣傳,多扶持其他城市的其他展會。這么大的中國,應該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