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旅游熱,經濟學家曾經預測,伴隨著旅游熱、出游風險的增大,必將給旅游保險市場帶來紅火。就時下的情形來看,旅游保險市場卻不像人們預期中的紅火,除了20%左右的游客因隨團旅游由旅行社辦理保險外,絕大部分出游的個人均都處于無保狀態,人們不禁要問,每年至少應該收到70億元保費收入的旅游保險市場卻只有約10%—20%的收入,旅游保險緣何落得如此冷清?
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緣于保險公司的險種仍欠完善。通常的游客出游僅有4個類型的保險可供選擇,即旅游救助保險、旅游人身意外傷害險、旅客意外傷害險、住宿游客人身保險。而實際上,旅游往往包含著相當多的風險因素,乘車安全、盜搶、自然災難隨時都會發生。同時,目前大多數的旅游意外險只賣團體險,即只針對旅行社、單位、組團機構等團體客戶,而對于自助旅游的個人暫不承保。有關資料則顯示,我國目前出外旅游的人群中有80%是自助旅游。這就意味著,有限的投保方式把相當大的客戶群擋在了門外。而對于目前涌現出的一些特種旅游產品,保險公司還沒有推出相應的險種。此外,在銷售形式上,旅游保險也有所欠缺。投保的渠道目前包括旅行社代理、機票點代售、網上投保三種,代售的網點還不多。此外,有些保險公司采取一勞永逸的做法,即與大小旅行社簽訂長期協議,由旅行社代勞。
同時,保險意識薄弱也是導致出游熱旺,旅游保險市場冷清的因素之一。據保險業內人士介紹,一部分游客存在僥幸心理,甚至采取抵觸的態度,不愿意為旅游上保險。認為出外旅游就那么幾天,根本沒有必要花那個錢來獲得這種保障。一部分已經具有一些保險意識的游客認為,現有的保險一般都存在條款難看懂,合同的合法化不容易確定,一旦索賠非常麻煩等等弊病。就行業成熟度來講,保險也還處于初級階段,什么時候保險業的服務向家電業一樣成熟,買保險就有了動力。此外,賠償額偏低也阻礙了投保的熱情。(記者黃海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