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國債的歷史是很有趣的事情。1981年,剛剛發行國債的時候,發行方和購買方都顯得很無奈。購買國債的個人總覺得自己只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而當時幾乎所有的部門和單位都采取了硬性攤派的辦法,每月從職工的工資中強行扣一定額度作為購買國庫券之用。以至于經常有些人像小商販一樣沿街串巷收購國庫券,當然,這種行為在當時是違法的,只能在非公開場合下進行。這些讓人記憶猶新的場景,與現在國債已經成為投資熱點的情況相比,反差非常大。如今,憑證式國債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一聽說要發國債了,銀行門前總
是排了老長的隊伍。去年一共發行了兩期國債,第一期憑證式國債發行數量為500億元,第二期發行數量為600億元,原定兩個月的發行期,結果不到20天就已基本銷售完畢。
國債命運的轉變,一方面說明人們投資觀念的改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發放國債以調節經濟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手段。
1998年是我國國債政策的一個轉折點,當時為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央決定實行擴大內需的政策,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998年我國發行1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定向用于加快農林水利、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和環保、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經濟適用住房6個方面的建設。1999年、2000年又分別發行1100億元和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在繼續安排在建國債項目的同時,增加安排了重點行業技術改造、重大項目裝備國產化和高技術產業化、環保與生態建設、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3年來,共安排國債項目6620個,總投資規模24000億元。到2000年底,累計完成投資15100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63%。
這些國債的發行,對于當時出口下降,經濟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而言,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國債項目直接帶動各種貸款約7500億元,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大作用。1998年國債項目投資帶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1999年帶動2個百分點,2000年帶動1.7個百分點左右。其次,借此機會國家完成了許多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石。在國債資金支持下,三年來各種水利建設、交通運輸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等都得到有史以來最快速的改善。再次,是配合了國家開發西部的政策,在國債投資向西部的傾斜下,去年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其中1-11月,中部和西部地區基本建設投資分別增長14.6%和18.5%,比東部高8.9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楊大勇黃瀚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