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與供給杯水車薪
由第78屆的4528個到第88屆的7503個,“九五”期間,廣交會攤位增長近66%,展場總面積增至17.8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展館。
然而,相對于全國16萬家“三資”企業、3萬多家擁有外貿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和1萬余
家各類外貿公司的需求而言,這只是杯水車薪。
于是,有了炒賣攤位,屢禁不止,據說第88屆9平方米1個的標準攤位炒至20多萬。
于是,館外館如野草般見縫插針地瘋長起來,據預測,第89屆館外館展覽面積將首次超過館內面積。
廣交會的攤位歷來搶手,“八五”以前要不到,可以怪外貿專營,“八五”以后進不來,就只能怪自己沒有實力了。物以稀為貴,巨大供求矛盾交給廣交會的,不止是壓力,同時還有百里挑一,精選參展商的權力。“九五”以來,廣交會又添了一個考察指標:效益。因為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廣交會除了成交外,還肩負著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導向任務。
既然是導向,就有超前性,理想與現實總有一定距離。如果成交和導向對撞,毫無疑問,導向優先。
為人作嫁 用心良苦
廣交會展區的變遷是一個現成的例子。近年來,為了給信息產品、家用電器、生物技術產品、醫療設備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騰地方,廣交會先是黯然辭別草柳,之后又揮淚壓縮陶瓷。廣交會深知這些消費性很強的傳統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需求量甚殷,正是外商的大熱之選;更了解現階段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關涉我國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生計問題。對眾多出口無門的中小企業對廣交會的依賴程度,她更有切身體會。每一次館內壓縮都會促成以經營特藝、陶瓷為主的“館外館”的熱賣,第88屆,館外特藝、陶瓷攤位已超過館內的3000個,達到5000個……但是,如果不想長期維護用1億雙鞋跟法國人換1架AIRBUS的貿易格局,廣交會唯有忍痛擱置眼前的利益,讓大路貨走開。
對名牌,廣交會卻是青睞有加,特別關照。自第82屆起,廣交會將攤位細分為保證性、保持性、分配和招展攤位4類進行管理。其中保證性攤位專門用于培養有志于在國際市場創立中國名牌的企業,對品牌出口額、出口國別地區、國際認證、商檢合格率等有近于苛刻的要求。企業一旦入主保證性攤位,便可享受令人眼熱的禮遇,不僅在攤位數量上得到優待,而且黃金地段唾手可得。第88屆保證性攤位已達447.5個,外經貿部所列的“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品商品”盡在其中,主要都集中在廣交會展館的“金三角”地帶。
與此同時,廣交會不遺余力地推動科技興貿戰略。為吸引高科技信息企業參展,廣交會不惜將攤位費折半,不惜屈尊游說,四川長虹、成都拓普、東大阿派就是被拉來的。此外,廣交會還不斷擴大重點展區的特裝布展范圍,開展優秀布展評選活動,以此引導企業加強自身包裝與品牌宣傳。對科技含量高的展區,如醫保館,更是不惜自掏腰包,為人作嫁衣,可謂用心良苦。
第88屆,機電產品參展規模比率為22.4%,成交56.3億美元,占成交總額的37.6%。雖然目前有些信息產品的出口實績還不盡如人意,但須知,中國外貿出口由數量增長型變為質量增長型,從貿易大國變為貿易強國,本來就絕非一日之功。廣交會有幸見證了中國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并與國家一同分擔著轉變所帶來的焦灼與陣痛。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廣交會開始了從“國家級大排檔”向國際精品博覽會的升華。
因為數量有限,更因為她的含納量,廣交會攤位在過剩經濟里,仍是為數不多的幾種稀缺資源之一。
千頭萬緒要理順
不過,廣交會太需要一個更大的舞臺。這座20多年前全國出口100多億美元時定址的場館,的確已難以承載現時年出口2000億美元的負重。由于攤位越來越金貴,攤位分配機制問題也越來越敏感。近年來,廣交會每年都在壓縮行政性分配攤位指標,擴大招展攤位和保證攤位的比例。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環境中,如何進一步突破計劃分配體制,解決操作繁復、多頭交叉、職責不清的問題?如何讓市場去選擇參展企業與產品,又如何協調近期與遠期、局部與全局的利益,繼續發揮導向與示范功能?還有,如何借助電子商務技術手段實現攤位網上管理,使廣交會攤位問題透明起來,高效起來?新的分配方案正在醞釀之中。
上圖:一座天橋,將廣交會的主展館一號樓與廣交會的新展館(20號館)的東寶大廈連接起來,為第89屆廣交會提供1.2萬平方米、500多個攤位的鞋帽類、家具類展區。在館外設新館是89屆廣交會舉辦以來的第一次,亦是廣交會為緩解近年攤位日益緊張所做的努力。(程蓉)《人民日報.華南新聞》
所屬專題:第89屆廣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