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計委有關官員明確提出,目前中國存在著電力資源壁壘和壟斷現象,電價的制定仍以個別成本為準,這種狀況不適應中國加入WTO的要求。
這位官員表示,調整和改善電力結構,以適應電力市場變化需要,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這不僅僅牽及電力經濟發展,也將影響到
中國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國今年將按照“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原則,全面改革現行電力管理體制,健全電力交易市場,改變單一的電力購買格局。
近日,記者從國家計委得到確切信息:國家電力公司將把其發電資產剝離出去,成立數家獨立的發電公司,并且允許外資參與。這個信息表明,傳言已久的國家電力公司不再發電的消息得到了證實。在中國處于壟斷行業的電力行業將開始經歷真正的切膚之痛。電力系統一位權威人士甚至發出驚呼:現在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被稱為“電老虎”的中國電力將向何處去?讓我們先從它的壟斷地位說起。
電力壟斷的惡果:國家定價每度電五毛錢,而有的地方敢賣30塊!
作為國家基礎能源,電力價格過去主要由國家計委來制定。農村電價一般只有五毛錢左右,而有的地方電力部門私自加價,很多農村電價在2元左右,最高價竟然達到30元!當地老百姓因為用不起電,很多人家只好又點起了煤油燈。
國家經貿委副主任石萬鵬在談到這一問題時痛心疾首,他說這種電價高得出格的現象一定要制止。電力行業的壟斷地位一定要打破。
電力行業的亂收費現象一直是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之一。國家計委會同國家電力公司對全國2637個電力單位進行檢查時發現,兩年間這些單位的價格違法金額達27.4億元。而電力系統內部的一份報告稱,近兩年全國各地取消了各種亂加價、亂收費及賣用電權的金額達400億元,相當于每千瓦時電價降低五分錢。
國家工商總局從今年4月1日開始對壟斷行業進行反限制競爭專項執法行動時發現,電力行業限定用戶購買其指定的電表、電表箱,強制用戶購買用電保險等行為依然存在。
國家最大的水電站竟然不能向地方賣電,地方保護害慘了二灘電站
作為國家重點工程、迄今我國建成的最大的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在八十年代即建成發電,但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個國家投資286億多元建在四川境內的水電站卻不能在四川上網送電,導致該電站大額虧損,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為何出現這種現象?因為壟斷造成的地方保護。因為二灘電站主要是靠國家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的貸款建成的,虧損破產對地方經濟直接影響不大。因此,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大量的中小火電、水電,就對二灘電站進行了限制。導致二灘電站長期以來不能正常發電,現在已累計虧損十幾億元。
還有一件類似事件發生在廣東。作為用電大省,目前仍使用本地電廠提供的每度7毛錢的電,而緊鄰廣東的云南水電充裕,云南電力部門提出把水電輸送到廣東每度電只要兩毛錢,可是這樣的好事卻辦不成。
電力部門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源于現行“省為實體”的管理體制。1998年3月19日,電力部撤銷,國家電力公司脫離政府職能部門,頒布了《國家電力系統公司改制改組實施方案》,確定了“政企分開、省為實體”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省為實體”即每一個省設立一個省級電力公司,對全省電網實施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應該說,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從中央集權到各地放權,各地根據本地實際進行改革,便于和市場接軌。但是改革的成效卻并不理想,甚至有點適得其反。由于沒有徹底地實行廠網分開,導致國家電力公司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沒有改變其壟斷局面。
電力專家陳望祥說,一些地方政府在局部利益的驅使下,不肯用外省的低價電,拼命用自己投資或貸款擔保的電廠發電,將高價電強加給用戶,這樣,“省為實體”一不小心就成了地方壟斷的保護傘。一位領導同志在一次會上明確指出,電力系統的“省為實體”改革已經走樣為“省為壁壘”,中國電力改革一定要堅持“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實現電網國家管,電廠大家辦。
壟斷未破,“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有點變味
實際上,電力系統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早在1998年就開始了,上海、浙江、廣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六省市首先進行了試點,但效果亦不理想。
浙江北侖發電廠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由于目前浙江省的電力企業仍在省電力公司的統一管理和領導下,難以展開真正的競爭。電力專家陳望祥在調查中發現,浙江省參加“競價上網”的14家發電企業中,除秦山核電廠和長興電廠分別由核工業總公司和華能發電公司管理外,其余12家電廠仍由省電力公司管理。雖然名義上這些電廠都已成為有限責任公司,但在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方面變化不大。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綜合司副司長靳用龍說,僅僅組建幾個省電力公司管理的發電公司,電網和電廠都是省電力公司的子公司,這種不涉及產權的廠網分開,只能稱作省電力公司內部管理方式的調整,不屬于市場化改革。
打破壟斷最終是要全國聯網、配售分開、引進外資
參與國家電力公司體制改革設計工作的股份制專家劉紀鵬向記者介紹,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當前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稱作橫向分拆。即把目前的國家電力公司一分為三或一分為五,分拆后的公司實行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垂直一體化。另一種稱縱向分割,即先把廠網分開,再把配電和售電兩個環節分開,僅留下輸電由國家自然壟斷。目前的改革正是這個思路。
劉紀鵬說,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要想使電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必須實現全國一張網,把國家電力公司轉制為真正的國家電網運營商。目前我國東北電(新聞,行情)網和華北電網的連接工作已經展開,年底前有望連通。
應該說,1998年以來國家推行“廠網分開”措施以來,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合資的電廠,對電力系統打破壟斷產生了一定積極作用。但劉紀鵬認為,中國的合資電廠目前還不夠,應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結合起來,大量吸收國內閑散資金,并通過上市來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國家在此過程中可通過減持國有股來回收資金,用于全國性的電網建設。
陳望祥也提出,當前電力體制改革決不能忽視合資電廠的重組和改制工作。目前我國的320家合資電廠大致有四類:已經完成規范化改制工作的電廠有133家,占總數的41.6%。這些電廠已經實行獨立核算、獨立管理,成為法人實體;沒有實行公司制的電廠共有28個。這些電廠有的名義上是有限責任公司,但董事會形同虛設,有的連董事會也沒有;有124家電廠資產雖已分清,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但沒有實行獨立核算;還有35家電廠資產尚未分清,多半在老電廠基礎上合資擴建三四期工程,實行一廠兩制或一廠多制。從這些可以看出,當前規范的合資電廠數量還很少,因此需要進行改制。
走出“自然壟斷”行業不能打破壟斷的誤區
采訪中不少專家都提出,盡管目前電力系統打破壟斷的改革實踐工作已經進行了多年,但不少人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電力行業是國家自然壟斷行業,不能從根本上打破壟斷。這也是近年來電力改革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專家們介紹,電力消費者成為上帝,在世界范圍內,是90年代以來才出現的新鮮事。在此之前,世界各國電力工業管理體制基本上都是壟斷型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并且一直認同電力工業在技術上是自然壟斷的這一傳統觀念。
80年代末,美國和英國率先進行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成功地把過去對發電、輸變電和供配電環節上傳統的一體化壟斷型管理體制改變為競爭體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英國和美國的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競爭化改革的概念已風靡全球。
我國自80年代以來,從集資辦電開始,電力體制多元化的格局逐漸形成,獨立電廠大量涌現,競價發電、公平競爭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國目前發電能力和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管理體制上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兩個方面:一是壟斷經營帶來的各種弊端。例如沒有控制成本、價格,提高競爭力,改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的內在動力。對其他獨立發電廠難以做到公平公正等;二是在電力供需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或出現電力稍有盈余的形勢下,不能科學合理公平地經營管理。例如在電廠都要求發電,但卻出現發電能力過剩的時候,沒有如何經濟調度的規則。在電力供應充足時,供電企業仍限制用電,并借此收取各種價外費,嚴重抑制了電力市場的發展。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國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急需改革。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目標是要從一體化轉為競爭化,打破壟斷。改革的全過程都圍繞著競爭這條主線。
在發電環節,應建立電力交易市場。發電企業原則上都要成為獨立電廠,要與電網經營企業在財務、人事上完全脫鉤,即“廠網分開”。所有電廠每天數次向電網報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網電價,而交易市場的管理者,用電腦將各電廠的報價從低到高排列,并按所需電力負荷的預測,從低價開始錄取,錄滿為止。未被錄取的電廠就不能發電。這將促使發電廠最大限度地降低電廠造價和運行成本。而電網則取得了反映每一時刻供求關系中市場價格最低的供電資源。
在輸變電環節,應確立大電網之間市場開放、市場準入的規則,建立透明公開的輸變電過網費用計算公式。一個電網可以向其他電網報價競爭,銷售電力,同時也必須允許其他電網將價格更低的電力銷售給自己區內的企業。本地區有電不用,而從其他地區買電,這對計劃體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而本地的電網經營企業,會由于外來電力占領市場的威脅不得不努力降低輸變電成本,降低銷售價格,做好服務工作,使經濟杠桿更精確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電力的終端銷售環節,要實行供電商在各供電區之間的市場準入,通過頒發供電許可證,培養更多的電力零售商,實行競爭。英國在供配電環節改革進程中,采取了根據用戶變壓器的容量,從大用戶到小用戶,在數年內逐步實行終端用戶選擇供電商的制度。到1998年6月,所有電壓等級的電力消費者均可以自由地選擇供電商。這樣,供電企業只有在價格上有競爭力,在服務上盡心盡力,才能取得用戶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在上述改革中,發電廠、輸電線路和配電網線、變壓器等電力設施幾乎沒有任何改動,僅僅靠實施新法規和應用新的計算、結算軟件,就完成了打破行業壟斷的全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