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各家銀行收到了一個大“紅包”——國家大幅下調金融機構營業稅稅率,令今年國有銀行“憑空”多出60多個億的利潤,各家銀行笑逐顏開,金融類股票這幾日也開始上揚。
國有銀行紅包進帳
據悉,從2001年開始,3年內國內金融保險業營業稅稅率將逐步下調3個百分點,按每年下調一個百分點計算,稅率將從目前的8%降到5%。此外,外資銀行原先的優惠待遇也將被“國民待遇”所取代。
國內銀行業對此反映熱烈。上市公司浦發銀行旋即發布公告:受稅率下調的影響,公司經營收益提高3%。深發展、民生銀行等上市銀行也紛紛公告,對稅率降低作出評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舉將直接增加國有銀行的利潤,有利于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發展后勁。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有利于提高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
稅率降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得紅包最為豐厚。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1999年,該行營業收入1666億元,營業支出1773億元、營業稅及附加費用127億元,那么,這一年的營業利潤為-234億元。而2000年工行的總利潤為41億元,如果稅率下降1%,工行的總利潤可增加15億元,增幅驚人。
中資外資銀行同等待遇
但華夏證券研究員董晨認為,降稅能減輕銀行等金融企業負擔不假,但是否能提升中資銀行的競爭能力值得懷疑。他指出,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國債來充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一度使四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7%,而兩年后的銀行資本充足率又下降到4%,按國際權威銀行評級機構的標準,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的銀行才算是財務狀況健康的銀行。國有銀行要想在競爭中站住腳,除了外部的松綁外,銀行內部的改制才是最重要的。
稅率降低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扯平了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間的稅率差別。據有關人士分析,此次金融機構下調營業稅稅率后,外資金融機構的稅收政策也將做相應的調整,境內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稅負將基本持平。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系主任趙錫軍表示:此舉表明,在稅收政策上,中外資銀行已經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外資銀行在取得國民待遇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外資銀行將享受國民待遇意味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優惠措施將被取消。據了解,近期財政部將匯同有關部門出臺新的規定,取消對外商投資和外國金融企業的營業稅優惠政策,已執行期滿的將不再享受稅收優惠,新設立的外資金融機構將不再享受稅收優惠,今后外資金融機構將和內資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目前,國內銀行的營業稅稅率為8%。而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的初期,國家制定了許多稅收上的優惠措施,許多外資銀行如美國花旗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等甚至受到了免稅的待遇。
而1997年制定的金融保險業稅收政策規定,對設立在經濟特區內(不包括浦東和蘇州工業園區)的外資金融機構,凡來源于特區內的營業收入繼續執行自注冊登記之日起5年內免收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免稅期滿后按8%的營業稅率征收營業稅。對于來源于特區外的營業收入按銀行設立的時間不同實行不同的營業稅政策。
跨國銀行仍看好中國市場
位于浦東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是較早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其信貸部經理陳濤向記者坦言,1995年新發行剛開始有營業收入時,營業稅是免于征收的,1997此稅率提高到5%,1999年則上升到8%。降低營業稅對該行也是一個好消息,可以降低其資金成本。
深圳地稅局有關人士透露,對在深圳有營業活動的外資銀行的營業稅稅率開始就設立在5%,這個5%為地方稅。1997年國務院調整金融保險企業稅收政策,將外資銀行的此稅率也相應由5%提高到8%后,外資銀行所受的稅收優惠也就限于來源于特區內的營業收入繼續執行自注冊登記之日起5年內免收營業稅。他認為,總體上,外資金融機構的稅收負擔比國內的機構相對較輕。
取消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是否會影響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熱情。對此,陳濤認為,肯定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總體形勢好,大量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提供了基礎。大多數知名的跨國銀行都看好中國金融市場。此外,中國在取消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后,相應的會開放一些金融市場,如金融零售市場。而這也是國民待遇的一部分。(本報實習記者李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