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富勤事件歷經兩年,終于劃上了句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日前宣布調查報告:百富勤因管理不當倒閉,前主席及三董事資格應撤銷。
公司破產倒閉 董事撤銷資格
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了1998年百富勤倒閉獨立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歷時兩
年。1998年百富勤被清盤后,為了吸取教訓,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即委任獨立審查員法蘭特(RichardFarrant)對倒閉原因進行調查。經過兩年的調查,獨立審查員法蘭特認為雖然亞洲金融風暴是公司清盤的直接原因,但是報告及會計程序、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上的基礎系統缺陷也是導致其倒閉的主要原因。
報告認為百富勤公司的高層人員對監管不當、風險失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由于管理層沒有高度警惕,沒有妥善部署金融危機的防范措施,導致公司在金融風暴中失去抵抗力,最終踏上清盤的不歸路。因此報告建議,基于公眾利益的考慮,應取消前主席杜威廉、財務及信貸風險管理董事總經理黃永昌、庫務和市場風險管理董事總經理伍健文和定息債券董事總經理李事鎮這四名前董事出任公司董事的資格。根據香港《公司條例》,公司在清盤時,只要高級人員違反了他應履行的責任或犯了欺詐罪,破產管理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取消該人員出任董事的資格,年期最長可達15年。
十年輝煌 毀于一旦
香港百富勤投資集團誕生于1988年9月,當時它是在香港1987年股災的頹垣敗瓦廢墟上組建的,籌建人是當時同在花旗銀行任職的梁伯韜、杜威廉。他們自立門戶不到10年,已使“百富勤”從一間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240億港元總資產、126億港元市值、包括融資、投資、證券、商品期貨及外匯經紀與資產管理等多種業務的香港最大證券集團,也是除日本以外亞洲市場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的投資銀行,并躋身于《財富》雜志全球500強之列。梁、杜二人也隨之成為香港股壇叱咤風云的人物。在許多人看來,百富勤的成功是一個真正的奇跡。
1997年7月,正當百富勤的發展如日中天之時,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了。由于百富勤大量投資于東南亞債券市場,這次危機直接給百富勤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東南亞國家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在亞洲債券市場的過度擴張,使百富勤陷入了財務困境。在一整套“拯救計劃”相繼流產后,百富勤投資集團公司無可奈何地進入法律程序,進行清盤。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使它成為最為壯烈的殉葬品。
孤軍奮戰 墻倒眾人推
在百富勤事件最終劃上句號的時候,百富勤曇花一現的輝煌仍舊給人留下了不少遺憾。百富勤從財務危機爆發到宣布清盤,僅僅歷時數月。其中損失慘重的自然是債權人。其實,當初在陷入財務困境后,“百富勤”也使出了渾身的解術。公司曾出售21億美元的資產,并廣攬合作伙伴以解燃眉之急。瑞士蘇黎世集團也曾擬為其提供15.5億港元的資金成為其大股東。但亞洲金融風波持續不止,印尼盾短期內大幅貶值,使“百富勤”在印尼的業務幾乎全部被套住。蘇黎世集團目睹“百富勤”財務更加惡化的現實,終于取消入股“百富勤”的計劃。香港證監會隨即宣布對“百富勤”發出限制通知書,禁止其處理資產。
作為一家經營證券與投資業務的公司,百富勤的發展之所以如此迅猛,其業績是有目共睹的。內地對百富勤的熟識也是從百富勤承擔國企H股在香港上市業務開始的,梁伯韜為此還獲得了“國企紅籌股之父”的稱號。應該說,百富勤能夠躋身于國際級金融機構,發達的投資銀行業務是其成功的基石。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百富勤宣告破產不久法國國家巴黎銀行隨即入主百富勤,梁伯韜和員工都進入了新公司。法國國家巴黎銀行看中的正是原百富勤的銀行業務,果然后來的BNP百富勤不負重望,在香港創業板市場又一次大顯身手。
百富勤的新生固然使人欣慰,但其中也難免夾雜著某些遺憾。BNP如此爽快地入主百富勤,和當初瑞士蘇黎士的拂袖而去形成天壤之別。其中的原因就是百富勤宣告破產后,剝離了債務,BNP面對的是無債一身輕的百富勤;而當初瑞士蘇黎士面對的卻是一個沒有任何重組緩沖期限,即將被處以極刑的百富勤,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不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所能承受的。
由于香港法律沒有賦予陷入困境的企業重組的緩沖時間,百富勤的債權人就這樣失去了挽回損失的機會。看來宣告資不抵債的企業破產固然能維護市場秩序,但這種速死法對債務人而言的確不太公平。楊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