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中國人民銀行終于下決心對困擾銀行卡市場發展的“各自為政、諸侯割據”的局面進行徹底整頓,強制性地推行全國統一的銀行卡業務規范、技術標準和品牌標識,以期在3年內真正實現銀行卡全國聯網通用的目標。
迫在眉睫
在國務院分管金融的溫家寶副總理親自督辦下,今年兩會前夕央行行長戴相龍緊急召集了一次全國銀行卡工作會議,再次重申了“聯網通用、聯合發展”的原則,并制定出了詳細的時間表。這對于中國銀行卡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轉折點,同時,它也意味著現有的市場格局將發生巨變。
中國加入WTO之后,銀行卡業務將在3至5年內向外資銀行開放。據分析,外資銀行進入以后,極有可能會推出他們自己的銀行卡聯網模式,如果到時中國的銀行卡體系還不能形成氣候,就有可能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央行終于制定并頒布了《銀行卡發卡行標識代碼及卡號》、《銀行卡磁條信息格式和使用規范》和《磁條卡銷售終端標準》等行業標準,制定了《銀行卡聯網聯合業務規范》,并明確規定新舊標準的過渡期為3年。從2004年起,各類非標準的人民幣銀行卡必須退出國內市場。
這些標準的最終確立,將打破中國現有的銀行卡市場基本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競爭的格局。
銀行卡一旦實施聯網通用,原來由各銀行獨占的資源將實現共享;因為按照央行的要求,各家銀行要在2002年底前完成對其擁有的大量終端受理機具(ATM、POS等)的標準化改造,使其能夠受理符合統一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的所有銀行卡。這使原來發卡量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卡服務網絡、產品基本功能等方面的絕對優勢迅速喪失;相反它們還要為更換原先發出的大量不符合統一技術標準的卡片支付一筆巨額費用。
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信用卡部的工作人員透露,目前一張銀行卡的成本約在2元錢左右,再加上打卡等環節的機具損耗和人工費用,每更換一張卡,銀行就需要額外支付約2.5元。如果實行新標準,這家銀行換卡、改造相關設備所需的成本至少超過1億元。錢還不是主要問題,而把數量巨大的銀行卡集中更換,打卡、制卡的工作量相當大,時間也十分緊迫,而且過渡期間難免對客戶用卡帶來麻煩,引起客戶的投訴和流失。
相對于麻煩纏身的國有商業銀行,執行新的銀行卡標準對于那些開展銀行卡業務較晚的小銀行而言,卻是他們實現后發優勢的一個絕好機會。在全國的55家發卡機構中,除了4家國有商業銀行外,有29家是城市商業銀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家農村信用聯社和郵政儲蓄。由于其銀行卡業務起步較晚,設備改造和更換卡片的壓力自然要輕得多。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實現聯網通用,中小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全部的近3.7萬臺ATM、近29萬臺POS以及高速清算系統發展其銀行卡業務,這等于基本上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
橫空出世
解決了銀行卡跨行聯網通用的問題,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由于發卡金融機構的增多,商戶柜臺已無法容納品種繁多的受理標識和卡樣。北京市的15家發卡銀行實現業務聯合后,在商戶柜臺上張貼56種卡樣的現象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這種現象在西方國家銀行卡發展歷程中也出現過。當時美國的各家發卡機構聯合創建了“VISA”、“MASTERCARD”品牌,不僅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還迅速完成其在世界范圍的受理市場拓展。另外從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發展經驗看,統一品牌也是發展銀行卡受理市場的必由之路。它與各銀行品牌相輔相成,在銀行卡受理市場和持卡人市場上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方面,使用統一的品牌標識,商戶憑此即可判定銀行卡能否受理,而不必詳細核對發卡銀行、品牌和卡面設計圖案等多項內容。既可以減輕銀行方面的勞動強度,又可以避免受理偽造銀行卡的風險,必將受到廣大商戶的歡迎,另一方面,使用統一的品牌標識后,持卡人也不能尋找和判定所持銀行卡的受理商戶,大大提高持卡人持卡消費的積極性。
據此,創建我國統一的銀行卡品牌的工作也已經開始啟動。這個擬議中的統一品牌被稱為“銀聯”,而且只有符合統一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的銀行卡才可以使用“銀聯”標識。
為了保證“銀聯”標識按計劃推出,人民銀行已要求各國有商業銀行今年年底前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等五個城市推出帶有“銀聯”標識的銀行卡,并逐步將這種標準化的銀行卡向全國推廣。其它發卡機構也要盡快完成“銀聯”標識卡的發行準備工作。
“卡”在哪里
我國的商業銀行從1985年起就已開始辦理銀行卡業務,到2000年底已經形成了擁有55家發卡金融機構、2.77億張發卡量和45,300億元人民幣年交易額的產業規模。
銀行卡市場到目前為止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據統計,我國現在能夠接受銀行卡的商戶只有10萬個左右,僅占商戶總數的2.5%,持卡消費金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僅為3.1%。
事實上,中國銀行卡業務發展初期并未真正被作為一種新型金融產品,各家國有商業銀行只是將其作為招攬客戶、吸收存款的一種手段。
觀念上的誤區導致了經營決策上的短視,各家銀行將主要精力用在擴大發卡量和市場占有率上,對同業聯合并不感興趣。在業務發展上則是自起爐灶,各自從事技術開發、設備購置與維護,各自發展特約商戶,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體制。
更為極端的是,由于各發卡銀行閉門造車式的發展銀行卡,軟件重復開發且不通用,所使用的技術標準更是五花八門。特別是銀行卡的磁條信息格式不同,使得每一種卡都得用該發卡行專用的POS或ATM機才能讀取卡上的信息。
如此的市場格局不僅造成了資源重復浪費,也將受理銀行卡消費的程序變得相當十分煩瑣,嚴重影響了商家接受銀行卡的積極性。(汪洋秦海波)《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4月02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