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3月25日電(記者周菡) 財政部部長項懷誠今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再次對目前所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進行解釋。他表示,當前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引發通貨膨脹,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積極財政政策將在2至3年內從我國逐步淡出。
在此次論壇上,有代表提出,我國連續幾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稅收也不斷增加。但因為政府機制的不健全,財政上每花一元錢,實際收益小于一元錢。政府稅收多收一塊錢,對社會的影響大于一元錢。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使政府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加強,不利于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可否考慮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
對此,項懷誠回答說,如果經濟發展變化不大,我們將把積極的財政政策逐步淡出,這大約需要2至3年的時間。國外對積極財政政策也沒有完整的經驗。日前有外國專家認為,這種反周期調節的政策是不能長期實行的,最多只能用1至2年。現在我國已經超過了他的預測,算上今年已連續實行了四年,明年可能還要繼續這一政策。現在看來,積極財政政策在不同的國家實行的時間究竟應該長還是應該短,現在不敢斷然下結論。但是,長期連續實行這種政策,肯定是不行的。
項懷誠認為,目前積極財政政策在我國淡出的條件有兩個:一是我們以前刨下的“坑”,就是我們已經擺開的在建項目,到底還需多少錢可以“填滿”完成。我們新的經濟政策已經決定不再擴大新的基本建設項目,但要完成已有的在建項目,還需6000億左右的人民幣。如果再發行兩年國債,加上社會資金和銀行資金,大概就能滿足需要。第二,我們解決需求不足的狀況,不能僅依靠政府的資助,必須啟動公眾需求。啟動公眾需求不能單依靠國家發國債,公眾需求不能主要是基本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固定投資需求也不應當主要靠政府出資。這個命題換句話說就是要進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當前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只有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后,完全靠政府發債的這種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辦法才會逐步淡出,當然它也不可能永遠取消。項懷誠說,在一定時期采取什么樣的財政政策,一定要從這一時期經濟形式的發展需要來相機抉擇,并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財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待經濟增長的基礎更為穩固時,我國要適時調整政策,將財政政策著力點從刺激需求轉到促進調整供需結構上來。
項懷誠特別指出,就目前來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在通常情況下,如果增發國債不是源于社會資金,擴大預算支出又主要用于消費支出,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但當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較多,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較大。2000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43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38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9.94萬億元,存貸款差2.44萬億元。因此,通過增發國債將一部分儲蓄化為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會增加貨幣發行,還可以帶動商業銀行與民間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當前,我國經濟穩步增長,糧食等農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供應充裕,物價走勢穩定。所以,適度擴大國債規模,合理安排國債資金,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