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法商販毆打記者
地下黑色經濟
20世紀的工業瘟疫
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據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資料,1990年至199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47%,而同期假冒商品的貿易額卻增長了150%。另據有關機構估計,20世紀初,全球的假冒偽劣產品只有50萬美元,而現在估計已突破1000億美元。瘋狂發展的假冒偽劣現象,正被世界各國怒斥為“地下黑色經濟”、“20世紀的工業瘟疫”、“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消費者是假冒偽劣的最大受害者
從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的第一天起,消費者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為最早出現假冒商品浪潮的國度,從19世紀初到70年代,英國的消費者可謂飽受假冒之苦。由于工業的狂熱發展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思潮的泛濫,商人們不擇手段地摻雜使假———食糖里摻有大量米粉,茶葉里混有大量雜草,紅葡萄酒用顏料和酒精勾兌,強身水其實就是糖漿和鴉片……
大量的英鎊填滿了制假者的腰包,多次購買到假貨的馬克思曾在書中憤怒地指出:“(19世紀的)商業好像一個巨大的欺騙實驗室,價格表是摻雜物品嚇人的一覽表,自由競爭則是進行毒害和遭受毒害的自由。”
物換星移。當歷史的指針匆匆走過一個世紀,馬克思筆下的“欺騙實驗室”開始在我國一個個地下作坊、批發市場、大型商廈里蠢蠢欲動,一場假冒偽劣商品的濁流席卷了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度。
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生活翻開了改革開放嶄新的一頁。習慣了計劃經濟的國人一時無所適從,他們常常不假思索地加入搶購隊伍,即使權益受損也只是自認倒霉。對金錢的追逐和市場經濟初期法規的空白、消費者的忍讓,讓一些貪婪的心膨脹了起來,一些不法之徒找到了可乘之機,于是,假劣商品生產開始暗流涌動。
80年代,我國東部開放地區一些企業開始仿冒起國內外其他企業的一些產品,主要仿冒對象是紡織、輕工類產品。
90年代以后,我國商品市場整體上出現了買方市場,價格競爭日趨激烈,不但東部地區假貨層出不窮,而且中西部落后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制假售假者。數字顯示,1999年全國各級消協受理投訴總量突破70萬件,是1986年的103倍。假貨的品種從普通的紡織輕工類產品發展到各個領域,甚至出現了有毒的假酒、大米、餅干等食品。
進入2000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查處了多起有毒的大米、面粉、茶葉、瓜子、腐竹、餅干和食用油以及棉織品、家電產品等,這標志著制假在我國又進一步升級,進入了由假到毒的第四個階段。
造假者賺錢的法寶就在于偷工減料,而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了解卻是不對稱的,這就造成了質價分離。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量一用就壞的“一日商品”充斥市場。1990年7月12日,在湖北搞調研的商業部部長胡平抽空逛了逛武漢百貨商場,買了一雙帶網眼的棕色牛皮鞋。大概是因為鞋的款式很合胡部長心意吧,他當場就穿上這雙鞋走了。然而,一天的參觀下來,胡平吃驚地發現,右腳上的鞋后跟竟掉了一塊。
假冒偽劣產品不僅使消費者蒙受了經濟、人身、精神的多重傷害,還嚴重毒化了社會心態。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對北京市民的一項調查顯示,假冒偽劣已從1993年的第3位嚴重社會問題上升到1994年的第2位,到了1996年,假冒偽劣已成了人們心中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人無奈地說,市場上除了假發沒有假的,其他什么都有假。消費者對市場的恐懼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造假致富論下的畸形地方經濟
原全國打假辦主任葉柏林談到假冒偽劣的危害時,曾連說5個“無”———無所不為、無孔不入、無以復加、無法無天、無法估量,而在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眼中,造假卻是“致富的門路、效益的來路、發展經濟的出路”。
那么,造假經濟真的能造福一方嗎?著名的假煙產區———福建云霄縣十幾年來的沉浮可以充分說明這種論調荒謬絕倫。
20世紀80年代中期,福建省云霄縣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果之鄉,與廣東順德的經濟狀況大致相當。而到了90年代初期,云霄個別地方出現了制造假煙的苗頭,個別企業和個別人因此致富,結果導致整個云霄縣制假業迅速發展。到了1999年,云霄縣的GDP僅有27億元,財政總收入為2.7億元,而廣東順德當年的GDP卻是286億元,財政總收入為45億元。
大河有水小河滿。如今的順德已是中外聞名的家電之鄉,擁有美的、萬家樂、科龍、格蘭仕等一系列家電知名企業;順德人的收入也居全國前列,平均每8.3個家庭就擁有一輛私車。
而提起云霄,人們除了知道它是著名的假煙產區外,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盛產6種全國名優水果,昔日的上百家罐頭、糖果廠,如今只剩下不足10家還在苦苦掙扎,云霄原有的印刷業也在紛紛轉產假煙的浪潮中灰飛煙滅。更為可悲的是,當云霄人意識到造假的危害向外地企業伸出橄欖枝時,這些企業卻因為云霄造假的“大名”而不敢前去投資。
造假毀掉的何止云霄。近20年來,河南沈丘、周口,浙江溫州、柳市,都曾一度因假貨盛行而遭受損失。2000年的有毒大米事件后,著名的山東原陽米市生意一落千丈,該市場主任痛心疾首地反省道,造假繁榮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短期利益,而整個地方品牌的倒下則是最大的損失。
造假不僅將一些地方的經濟拖向崩潰邊緣,而且讓千千萬萬家被仿冒企業元氣大傷,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被破壞。
造假首先直接侵占了被仿冒企業的市場份額。據統計,近年來假冒卷煙幾乎涉及所有品牌,每年產量達200萬箱。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的200多家會員企業中,一半企業的產品被假冒。北京的紅獅油漆曾是國家名優產品,但由于目前市場上假貨充斥,該廠已變成虧損企業。上海強生主要生產邦迪創可貼,受假貨沖擊,生產線從一天開工三班,減少到了一天一班。
假冒偽劣不除,發展就沒有希望
越來越失控的制假行為,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1999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1998年的假冒偽劣商品危害做的調查分析表明,我國的假冒偽劣商品數額已達1329億元人民幣,超過當年走私數額。這表明,制假售假這種經濟犯罪活動已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制假售假首先造成了稅收的大量損失。1998年,制假售假造成的稅收損失是245.7億元,占工商稅收和企業所得稅的3.2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人士指出,原本應納入國家財政收入的這部分稅收,絕大部分落入制假售假者手中,對廣大守法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變相掠奪。
制假售假還惡化了我國的投資環境。眾所周知,一國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市場秩序等是國內外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而近年來越來越瘋狂的制假售假現象,已使一些外商感慨:“假冒正成為投資中國最大的風險。”
據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優質品牌保護協會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其下屬的62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銷售額,平均被假冒偽劣產品侵占15%至25%,而他們原本是抱著極高的熱情進入中國市場的。吉列反映,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派克筆60%是假冒的,他們目前正考慮賣掉這一品牌。寶潔稱,每年假冒該公司的產品銷售額達10多億人民幣,假貨正威脅到寶潔1000個工作職位。一位研究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外國律師說,國際名牌公司在全球保護知識產權的費用,1/3甚至一半用在了中國。
如果把即將進入世貿組織的中國比喻為一個充滿信心的運動員,那么假冒偽劣商品就好比寄生在這個健康軀體上的毒瘤,其現實與潛在的危害都已昭然若揭。但即使在這樣嚴酷的事實面前,仍有極少數人主張假冒偽劣是每個國家經濟起飛階段必須面臨的社會難題,不妨順其自然等它自行消失。有關專家指出,這種認識是非常可怕的。眾所周知,中國的東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經濟差別,中國13億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坐等假冒偽劣隨著經濟發展自行消失,中國將喪失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文/楊磊蔣和葆圖/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