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1年02月24日 15:05 北京青年報
一個原本對百年老字號“毫無興趣”的投資銀行家,這一次卻為同仁堂“把脈”上市。 2000年10月31日,有著331年歷史的老字號同仁堂旗下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創業板首家實現了分拆上市。一開盤便表現不俗———發行價3.28港幣,開盤4港幣,收盤4.3港幣,最高時達到5.2港幣,漲幅高達31%。在香港股市,若上市第一天收盤時的漲幅能達到10%至20%,這只股的表現就已經算很成功了。因此,也就難怪圈內外人士一致評價同仁堂科技的表現“實屬上乘乃至優秀”。 在人們的觀念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應該是這樣的:民營的新生代企業、不畏風險、用現代理念包裝、具有國際化形象。盡管在國內A股市場中,國企經過改造上市的占到80%之多,且其中,萌生出海外分拆上市想法的也不在少數,但是,人們仍然難以把“分拆上市”這樣的“前衛”之舉和有著331年歷史的同仁堂聯系在一起。 同仁堂在香港的成功分拆上市,有兩個人功不可沒:董事長殷順海和投資銀行家趙炳賢。前者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總是力挽狂瀾,處變不驚,而后者則是同仁堂科技在香港成功上市的首席財務顧問。 作為北京中證萬融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開始趙炳賢只是作為提出上市方案的幾家財務顧問之一出現在同仁堂面前的。中銀國際、法國里昂證券、BNP百服勤、美林證券,他的競爭者均帶有外資背景和相當的知名度。而他的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但趙炳賢知道自己的優勢:最早在國內提出“資本運營”理論、十幾年的“圈內”經驗和直覺、對國內企業的深入了解和對國際資本市場運作的熟知……最終,殷順海選擇了趙炳賢。事后,他告訴趙炳賢,之所以選中了他,除了他的優勢和方案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他的謹慎和穩重,很像同仁堂的風格。 經過深思熟慮,趙炳賢向同仁堂提出了自己的“小”方案:將同仁堂在現有A股市場分拆出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這與其他幾家著名投資銀行提出的在A股之上搞大規模的控股公司或者增發H股后到香港主板上市的“大”方案完全不同。大方案的優勢顯而易見:公司規模大,上市容易,股票好賣,融資量大,而傭金也自然會高出很多。 殷順海難以取舍。他當然知道,一旦出現意外,同仁堂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而這千古罵名他能背得動嗎?反復地論證、探討、咨詢,幾個月過去了,殷順海仍然深陷在抉擇的壓力中。反復推敲后的結果令趙炳賢自己都感到吃驚:對于目前的同仁堂來說,分拆到創業板上市是惟一可行的方法。 1999年11月,同仁堂確定了海外分拆上市的方案。在此后一年的時間里,殷順海、趙炳賢和同仁堂的有關領導一起,奔波于所有的“有關部門”和各個股東,甚至是同仁堂的每一個員工,溝通、解釋、說服。無論哪一個細節出現疑慮,方案都會被束之高閣。畢竟,分拆上市對于中國的證券市場是沒有先例的,而它的專業性之強,趙炳賢說,即使解釋起來也頗費一番口舌。 “在那段時間,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說話”,直到今天,趙炳賢甚至還有一點驚魂未定的感覺,他覺得當時自己的膽子也太大了一點。“如果讓我把這種模式再復制一遍,我有能力,但是需要勇氣”。 既操作過同仁堂A股上市又操作了同仁堂科技上市的副董事長王兆奇說:“經歷過A股上市,同仁堂已經脫胎換骨了,而分拆上市更讓同仁堂充分感受到了海外資本市場監管之嚴格。這種嚴格正是同仁堂最需要的。” 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了。在股票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的同時,“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全面轉型”也成為海內外關注的大事之一。海外媒體甚至評價:對于同仁堂在香港上市這件事來說,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文/本報記者陳筱紅)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