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被稱為人類第三大發現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繪制成功,基因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基因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轉基因食品距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呢?記者為此走訪了有關專家和政府官員。
轉基因食品不是“基因食品”
這段時間以來,伴隨著社會上掀起的基因熱潮,一些含有核酸成分的“基因食品”,成為京城節日市場的新寵。這些“基因食品”以保健品的面貌上市,號稱能及時修復人體受損基因,迅速消除疾病。對此,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領導小組外聯部張猛博士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是沒有“基因食品”這么一說的。他指出,盡管人類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基因受損有關,而基因又是核酸的某個片斷,但人體攝入這些外源核酸后,并不能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這是因為,人體每天都從飲食中吸收大量核酸,“人體可以說最不缺的就是核酸了。”
張猛指出,轉基因食品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種中去,使其出現原物種不具有的性狀或產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國內對轉基因食品管理嚴格
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副所長朱楨研究員介紹,從純技術層面上講,轉基因技術是中性的,對人體不存在利弊的問題。1999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已達到4000萬公頃,他同時強調,由于轉基因食品是把一種外源的基因轉移到物體本身去,因此便有可能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這些風險在短時間內往往不易發現,因此加強監管和審批是完全必要的。
國產轉基因食品還未上市
據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迄今為止,我國只有轉基因抗蟲棉獲得國家基因安全評價的商業化安全生產許可,目前還沒有一例涉及大宗糧油作物和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許可。
據介紹,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國內市場已出現國產轉基因食品的報道是不準確的,因為國內轉基因食品要進行商業化生產,一方面要符合轉基因安全評價,一方面要通過品種審定,兩者缺一不可。(本報記者姜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