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2月28日 09:36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電年終經濟觀察:中國零售業規模整合迫在眉睫 隨著前不久北京家樂福方圓大賣場開業,世界著名零售商法國家樂福在北京開設的分店已增至四家。 中國“入世”在即,中國的商業零售業面臨著國外大型商業集團的競爭。世界勢力雄厚的沃爾馬、家樂福等“登陸”中國,“搶灘”迅速。到目前為止,沃爾瑪已在中國建立連鎖店十五家,家樂福建立二十八家,麥德龍建立了七家,而且包括這三家在內的外國零售商正在進一步策劃在中國更大規模發展,其事態咄咄逼人。于是乎,中國商業界許多紛紛人士驚呼“狼來了”。 中國從一九九二年起正式有限制的開放零售業市場,到一九九九年底,中國中央政府正式批準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二十一家,實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達三百家。 一九九九年七月,中國發布了《外商投資商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十一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經濟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兩家試點。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則允許對批發業進行合資、合作試點。 外商投資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動,原來外資不可控股,現在經國務院特批的個別企業,外資股份可超過百分之五十一。這一《辦法》的出臺,特別是中國“入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有企業進一步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無疑為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而近幾年來,中國傳統百貨業經營卻不景氣,業績逐年下滑。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中國十家零售企業中有九家的銷售額呈現負增長。面對外國零售商業大舉進入中國,中國“商家”有岌岌可危之感也就不足為怪了。 中國經濟界權威人士指出,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給國內商業企業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遠大于實際的壓力。所有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僅占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百分之十,并非外資引進過多所致。 專家稱,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批發領域,對中國國內商業來說同樣是個機遇。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外資的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營銷方式、技術與管理,同時把更多的中國產品納入其全球采購系統,從而帶動中國產品走向世界。 其實,中國的商業近年來也在努力突破傳統的營銷模式,嘗試連鎖商業模式,逐步向世界靠攏。據統計,在中國國內目前零售業五十強中,雖然百貨店占到百分之六十,但是連鎖超市和大型綜合超市在很短的時間里已經達到百分之三十四。 最新統計顯示,上海聯華超市后來居上,以增長百分之九十二點三的增幅,一舉奪得中國零售業龍頭的交椅。而曾經一直穩居中國零售業第一位的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則被遠遠拋在了后面。截止去年底,中國連鎖企業達一千八百多家,各種形式的門店二點六萬個,銷售額達到一千五百億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中國連鎖業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打造出一批包括聯華超市等龍頭企業,初步具備了同外資大型零售企業競爭的實力,為中國加入WTO后零售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中國連鎖超市業大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面對加入WTO中國零售業面臨的嚴峻的挑戰,業內人士稱,外資商業之所以能夠獲得比民族商業低得多的價格,就是規模采購和規模銷售所形成的良性循環機制。而以單店經營為主的民族商業,則因為沒有經濟實力從事大規模采購、沒有大規模的銷售網絡而制約了發展。因此,擺脫單店經營的限制,通過各個分店對廣告、信息、市場推廣、統一配送、經營管理模式等資源的共享,進而降低流通費用和進貨成本,才能最終通過規模實現利潤的增長。 此間觀察家認為,以規模性整合達到規模性營銷,是中國零售業應對國際零售巨頭的唯一對策。(中新社記者劉長忠)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