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7日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在廣東省、廣西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天然氣生產和市場形勢變化較大,現有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相對落后,而本次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
“根據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狀況和環境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方向。”發改委相關負責任表示,近年來,國家根據這個改革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了水、電、油、氣等重要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2005年以來,國家依據彌補成本并獲得合理利潤的原則,3次調整了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對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保證天然氣市場供應、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來天然氣生產和市場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供氣方式趨于復雜。隨著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以及陜京線、川氣東送等多條管道相繼投產,覆蓋全國的天然氣管道網絡已初步形成,供氣方式逐步由單氣源、單管道轉變為多氣源、多路徑、網絡化供應。終端用戶難以區分天然氣來源和流向,再按現行機制分別制定出廠和管輸價格已不能適應形勢變化,價格監管的難度增大。
二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天然氣需求增長很快,而國內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2006年我國已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且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目前,國際市場上天然氣價格通常采取與原油或石油產品價格掛鉤的方式,隨著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攀升,進口天然氣價格也不斷上漲,形成國產氣價格低、進口氣價格高的格局。進口氣價格按照國產氣價格執行,造成企業進口氣業務巨額虧損,不利于調動經營者進口天然氣積極性。同時,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又放大了不合理需求,一些地方盲目上馬天然氣加工項目。長此以往,天然氣市場供應難以保障。
三是約束企業成本的要求逐步增強。“成本加成”的定價方法使得價格主要依據成本變化而調整,難以反映消費需求對價格的制約。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從需求側約束企業生產和進口成本的不合理上升,促進天然氣企業改進管理,提高效率,進而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但由于目前天然氣管理和經營體制沒有根本改革,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近期擬通過“市場凈回值”的定價方法,即模擬市場的辦法,以市場競爭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價格為基礎,折算相應的天然氣價格,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總體思路是,將現行以“成本加成”為主的定價方法,改為按“市場凈回值”方法定價,即將天然氣的銷售價格與由市場競爭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在此基礎上倒扣管道運輸費后回推確定天然氣各環節價格。
“市場凈回值”的定價方法,已在歐洲等主要國家廣泛采用。新機制逐步建立后,將有利于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價格杠桿,引導天然氣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經營者增加生產、擴大進口,引導消費者合理用氣、節約用氣。(中新網能源頻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