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14日電(記者有之炘)來自英國及我國港臺地區的近百位金融專家學者日前聚首上海,與內地金融業者在“大中華區金融中心研討會”上展開“頭腦風暴”,探討地區金融中心如何在我國金融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聚焦上海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進程中的進展及挑戰。
在市場人士看來,自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成為我國日益重要的政策目標。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會上明確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現階段重點是穩步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8月,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額達到1.5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7%左右,較去年年底這一比例2%顯著提高。
“中國的崛起,促使市場有需要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實體經濟有何需求,金融發展就應努力滿足,無論是金融監管還是貨幣政策都不應偏離這一宗旨。”吳曉靈說。
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鋪開,境外擁有人民幣頭寸的人士產生了投資需求。為此,央行于去年推出試點項目,允許大陸以外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今年10月,央行開始允許外商在投資中國時用人民幣。與此同時,允許境外合格投資人通過基金的方式投資中國的證券市場,正在積極研究中。
另一方面,境內主體也有把人民幣投向境外的意愿,監管當局也對此開放了道路,如允許銀行和企業開展境外直接人民幣投資結算等。吳曉靈指出:“在人民幣投資方面,監管當局已經提供很大便利。”
此次會議由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與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兩大智庫攜手舉辦。在上海,與會嘉賓不約而同地聚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提出,將上海打造成一個有影響的金融中心需要關注兩個目標:一是是否幫助推進在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政策,讓金融業更有效率,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有效發展;二是能否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方星海表示,這符合我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分析認為,上海同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在軟實力方面。同時,上海在金融監管、金融創新、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金融人才的培養方面面臨考驗。
在談及當前挑戰時,方星海也坦言,城市設施不夠完善以及金融創新不夠,成為現階段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存在的兩大難點。他表示,只有將上海打造成一流的國際化都市,進一步改善醫療質量、文化生活、教育水平、交通情況,才能吸引全球頂尖金融從業人員匯集在此。
在看到挑戰的同時,專家們認為,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進程中的努力和自身的提升有目共睹。
渣打銀行亞洲區研究主管關家明更持樂觀態度。他表示:“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還是打造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革。上海則是一個天然的適合改革的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