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年年鬧,但今年卻來得更早一些。
國慶節后,多地民營加油站即開始出現汽、柴油等成品油斷供,在湖南、河北、安徽、江浙、湖北等地,油源難覓已成為眾多民營加油站的共同問題。
巧合的是,國家發改委剛在10月8日下調汽、柴油零售價格,每噸下調300元。發改委還同時重申市場零售價格降低時,批發價格也要相應降低,保持批零價差不小于300元。
然而,根據多家市場機構監測,300元的批零價差底線在全國多個省份早已突破,為了獲得油品供應,批發價事實上并未相應下調。據金銀島10月31日的數據,長沙中石化的0號柴油批發價為8290元/噸,而長沙當地的零售價約為8293元/噸。
對中石化、中石油的壟斷指責和兩大集團的辯白隨即上演,而業內有識之士則指出,呼之欲出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雖能減少囤油行為,但無法解決供應不足,而解決該問題,首要的一步就是取消對民營油企的原油進口管制。
誰在囤油
10月19日,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年會上,會長趙友山介紹說,目前全國有44005家民營加油站,其中過萬家加油站面臨柴油斷油問題,這些加油站集中在四川、內蒙古、浙江等地。它們在批發市場上無法以國家規定的批發限價買到柴油,只能買到按最高零售限價甚至更高價格銷售的柴油,民營油企已無法從中石油、中石化手中獲得正常的成品油供應。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近日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大范圍出現的柴油供應緊張局面,主要是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對外限量供應柴油所致,其中在江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部分石油銷售企業停止對外批發柴油。
民營加油站方面認為,占全國煉油行業七成市場份額以上的中石油、中石化對民營加油站實施了控銷策略。
兩大集團的解釋是,在金九銀十的柴油旺季,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加油站滿供。中石化湖南分公司的有關負責人曾向記者表示,“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并沒有限制供應,而是在保障供油量的同時向重點工程、重點企業適當傾斜。”
但新華社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末中國原油庫存(不含儲備庫存)環比增加3%,這說明盡管進入金九銀十的柴油消費旺季,原油加工量卻不增反降,成品油新增供應量自然不足。
有地方煉油廠的人士向《財經》記者承認,極少的地煉確實存在停煉惜售以待后市漲價,但這點囤油量遠遠不能影響全局。最關鍵的是,民營油企手頭沒有原油,根本沒有囤油的資格。”
截至10月底,多地柴油的批發價已經越過了國家規定的300元的批零價差底線,造成批零趨近甚至批零倒掛,柴油荒迅速蔓延。
兩大集團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9月底市場預期下調油價,民企普遍將庫存清空,等待下調油價。但國內下調油價后,國際油價又漲上去,上調油價的預期再現,民企又開始補庫。加上又處于柴油旺季,國營石油公司的資源也很緊張,這樣批發價格就推上去了。
價格脫節
國內下調成品油價格后國際原油價格迅速回升,這確實使國內煉油行業面臨虧損,客觀上讓油企產生了停煉惜售以待后市油價上漲的動機。
11月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合約在盤中達到92.88美元/桶的高點,較10月7日的83.17美元/桶的收盤價上漲11.67%,12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在盤中達到109.56美元/桶的高點,較10月7日104.15美元/桶的收盤價上漲5.19%。
據息旺能源監測,三地原油加權均價連續移動變化率已達正0.56%。由于美國原油庫存大幅減少,美國經濟數據利好和歐債危機憂慮緩解等因素,有機構預測,照現在的國際油價走勢,11月國內又將打開成品油價格上調的窗口。
有機構預測,照現在的國際油價走勢,11月國內又將打開成品油價格上調的窗口。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看來,此次柴油荒與成品油價格機制的不靈敏有一定關系。近期國內煉油企業對國內油價上調有預期,尤其在需求旺盛期會出現囤油的現象。另外,價格扭曲也會降低煉廠的積極性,而如果國際柴油價格比國內貴,油企成品油出口積極性增強,進口積極性降低,國內成品油的供應就會受到影響。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則認為,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尚處于過渡階段,兩年多來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調價周期過長,導致調價往往滯后于國際油價的運行。
他向《財經》記者表示,國內油價是根據前一個月國際油價的平均水平來定價的,等決定漲或跌的時候,國際油價可能又有了新的變化。如果國際市場波動性不大的話,這種滯后性可能體會不到,否則滯后性就會比較明顯。因此縮短調價期是改革必須要做的。
業界有聲音呼吁縮短22天周期至10天,同時將調價變動率降低到2%,以此來適應變幻莫測的國際油價,實現更好的國內外油價市場接軌。
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勢在必行,但林伯強告訴《財經》記者,只要柴油需求保持快速增長,改革成品油價格機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柴油荒,只能盡量把油荒控制在局部和短時間內。
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曾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并沒有參考國內市場需求,更多反映的是國外成品油市場的供需。這也不是呼之欲出的成品油價改能夠解決的。
放開進口管制
作為國內成品油資源供應的重要補充渠道,民營煉廠在本次油荒中的積極性并不低,從數據上來看,近兩個月來民營地方煉廠開工率在不斷提高。
根據東方油氣網監測,截至10月底,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達到44.5%,而在今年8月底,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僅為35.3%。反倒是主營單位的開工率有所下降,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銀島監測的數據顯示,兩大石油公司三季度的煉油開工率大約為77%,較上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左右。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告訴《財經》記者,進入10月以來,山東地煉加大了原料供應,一般能拿到油就加工,微利即可運營。“盡管進口原油價格上升,但現在山東地煉產的柴油給加油站的批發價每噸仍比兩大集團低100元到200元。”
目前山東地方煉油行業21家煉廠總產能接近5000萬噸/年,但常年實際產量在2500萬噸左右,2010年的產量是2600萬噸,一半產能閑置。
“山東地煉每年只有170萬噸計劃內原油,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非國營貿易配額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劉愛英向《財經》記者表示。
整整十年前,中國加入WTO,但時至今日,民營油企缺油現象并未緩解。
中國目前的原油進口分為國營貿易和非國營貿易。其中,中石油、中石化等五家國有油企從事國營貿易進口。
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從2002年開始下達原油和成品油的非國營貿易配額,配額量須每年遞增15%,直至政府管制解除。2011年,中國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配額2910萬噸,而2010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39億噸。當下,擁有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有23家,但其中民營背景的僅有8家。
不僅如此,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人士介紹,通過非國營貿易進口的原油只能由兩大集團的煉廠加工,不得供應給地煉或流通,這也是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管理的核心。
這位人士介紹,上述八家進口企業的進口配額必須列入兩大集團的生產計劃才能進口,兩大集團有無限制的國營貿易進口,對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沒有很大積極性,這就導致部分有進口資質的民營油企只能選擇將配額賣給兩大集團或者是白白浪費。
2010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就曾提交過兩份提案,呼吁放松原油的進口限制和使用限制,允許部分通過非國營貿易進口的原油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允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地方煉油企業進口自用原油。一年多過去了,情況并沒有得到改觀。
有業內人士表示,縱觀世界眾多石油進口國,大多放開原油的進口管制,實現進口渠道多元化。以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90%的日本為例,其私有部門的石油儲備已接近政府的石油儲備。
【作者:《財經》實習記者 王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