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涉華匯率議案 > 正文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發(fā)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
2011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匯改的歷程和成果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撰寫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于我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后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于均衡合理水平。現(xiàn)將該研究報告對外公布,以供各界準確認識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史和未來改革的方向。(完)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編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匯改的歷程和成果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撰寫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于我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統(tǒng)計數據表明,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后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于均衡合理水平。現(xiàn)將該研究報告對外公布,以供各界準確認識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史和未來改革的方向。
一、市場化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始終堅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幾年來,中國始終堅持這個方向,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yè)和個人按規(guī)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并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wěn)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1998年初起,為防止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貨幣輪番貶值的進一步擴散,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wěn)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逐步減弱以及中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國再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此同時,深化外匯體制改革,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加快外匯市場培育,市場決定匯率形成的技術平臺基本形成,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惡化,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再度收窄了浮動區(qū)間,穩(wěn)定了市場預期,為抵御危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隨著全球經濟企穩(wěn)復蘇,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中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
實踐證明,堅持主動、漸進、可控的原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對增強中國對外經貿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yōu)化、增加就業(yè)特別是服務業(yè)的就業(yè)、抑制通貨膨脹、維護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果沒有1998年和2008年兩次大的外部沖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遠。
二、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于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讓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外匯供求關系的作用下,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總體保持了穩(wěn)中趨升的走勢。
1994年匯改以來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國際清算銀行口徑計算的人民幣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3.4%和58.5%。在國際清算銀行監(jiān)測的58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分別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后的情況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的2008年8月-2011年8月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2%和5.0%,在國際清算銀行監(jiān)測的58種貨幣中,分別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樣,人民幣繼續(xù)扮演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wěn)定錨角色。按照現(xiàn)在的漸進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結構調整措施逐步見效,中國將漸進、穩(wěn)妥地實現(xiàn)匯率均衡。
從經常項目差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來看,人民幣匯率調節(jié)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漸發(fā)揮。2005年匯改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雖然沒有改變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格局,但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后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從別國經驗看,日元和德國馬克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幾輪升值中,對本國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作用也同樣經歷了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
在經常項目收支狀況逐漸改善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繼續(xù)保持了較快增長,但這并不等于人民幣匯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匯率因素的影響。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傳統(tǒng)、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國的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過剩的儲蓄成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結構性原因,正如戰(zhàn)后日元和馬克大幅升值也沒有消除日本和德國迄今仍保持的經常項目順差一樣;二是基于政局穩(wěn)定、工業(yè)基礎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等競爭優(yōu)勢,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yè)轉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資企業(yè)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積聚了全球制造業(yè)的大量貿易順差;三是主要發(fā)達國家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國面臨較大的套利資本流入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對資本流出仍保留較為嚴格的限制,民間對外投資特別是金融投資水平較低,無法對沖經常項目順差,也造成了國際資本流動對于國際收支調節(jié)作用的缺失。
實踐證明,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匯改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的負面沖擊。2005-2010年間,中國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8.2%,就業(yè)年均增加1120萬人。同時,人民幣匯率改革也為地區(qū)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次危機發(fā)生以來的2009和2010年間,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3.8%,較出口增速高6.1個百分點,中國需求成為拉動許多國家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幣匯率
中國并不追求貿易順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國就明確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目標之一。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的重要任務。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積極致力于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一直積極致力于推行中外資國民待遇,擴大市場準入和降低關稅水平。中國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貿組織時所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關稅總水平從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為發(fā)展中國家中最低。
中美貿易關系是中國重要的經貿關系之一。中國一直高度關注中美間的貿易失衡問題。近年來,中國采取了多項措施擴大進口。過去10年里,中國是美國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據美方統(tǒng)計,美國對中國出口由2001年192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919億美元,增長了379%,同期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出口僅增長了67%。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增幅遠大于美國對中國進口增幅。
正如許多美國各界有識之士所指出的那樣,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更解決不了美國的就業(yè)問題。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對外貿易就持續(xù)逆差,美元指數從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計貶值36.1%,但美國的貿易逆差狀況未見改善。美國本輪對外失衡問題是以往失衡的延續(xù),美國實際面臨不是從中國進口,就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問題。如果不做宏觀政策和結構調整,而僅由匯率調節(jié)國際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貿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貿易順差的轉移效應。2005-2010年間,中國累計一般貿易順差2729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1.46萬億美元。特別是,中國主要承接了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產業(yè)轉移的最終加工組裝環(huán)節(jié),出口體現(xiàn)為全部商品價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國以外國家的進口,而中國在整個產業(yè)鏈中取得收益為少量的加工費用。
第三,美國從中美自由貿易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美國商會2008年對238家在中國企業(yè)調查,71%獲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準備追加投資。摩根斯坦利調查報告分析顯示:中國對美出口,美國消費者每年節(jié)省1000億美元,美國企業(yè)獲利6000億美元,占標準普爾指數涵蓋公司利潤總額的10%以上。據亞洲開發(fā)銀行估算,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零售價為178.96美元,其中中國賺取的加工費僅占3.6%,大部分價值被美國的設計、運銷和零售企業(yè)獲得。2011年8月上旬,舊金山聯(lián)儲兩位經濟學家研究認為,2010年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僅占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2.7%,其中從中國進口的真實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來自美國本土企業(yè)和工人的運輸、銷售和營銷成本。
第四,美國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作為全球技術領先國家,在高科技產品方面較中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本可以充分發(fā)揮這種比較優(yōu)勢。但美國始終奉行冷戰(zhàn)思維,以所謂的安全為由,對中國高科技出口貿易采取各種限制措施。事實上,美國前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曾表示,擴大對中國出口,而非限制從中國進口,是美國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的最好辦法。
因此,應該客觀、公正地認識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對人民幣匯率的無端指責,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不僅解決不了美國儲蓄不足、貿易赤字和高失業(yè)率等問題,而且可能嚴重影響中國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進程。
四、采取包括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內的一攬子措施積極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中國充分認識到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中國自身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來,中國堅持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臺了增加消費、發(fā)展服務業(yè)、完善社保、衛(wèi)生、住房、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堅持科學發(fā)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再次將“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中國已經和將要實施的各項措施,核心就是通過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降低儲蓄率,使經濟增長由較多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同時,推進城鎮(zhèn)化、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大環(huán)境保護力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將理順中國出口商品的生產成本,促進對外貿易更趨平衡。
中國將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發(fā)揮匯率對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積極作用。但是,國際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許多結構性問題,以及現(xiàn)行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機制的不適應。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民幣匯率改革之所以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就是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力求使可能發(fā)生的內外部負面影響最小化,為一攬子的結構調整和配套改革爭取時間。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經濟結構的演變具有內在規(guī)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個漸變的過程。(完)
分享到: 歡迎發(fā)表評論 我要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