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任志強:限購令助推部分城市房價上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30日 10:01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董映頡 北京報道

  當記者走進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的辦公室時,他正專心地擺弄著電腦,見記者進來,他一邊笑言“發完這條微博”,一邊按下“回車鍵”。對于擁有400多萬粉絲的任志強而言,微博已成為其表達意見的最佳平臺。

  對于國務院不久前表態限購令將從嚴,任志強延續著自己一向的尖銳:“限購令一再擴大的后果是讓原本房價并不算高的二三線城市,在其他城市限購的壓力上迅速上漲。”

  “就像大水蔓延一樣,一道堤一道堤地漫過去,最終可能連邊陲小鎮的房價也變得無法承受。”他表示,上半年一些非限購城市的房價上漲很快,如果對這些城市再限購,只能將房價上漲的壓力進一步傳導給其他沒有限購的城市。

  價跌換不來成交量

  作為市場經濟的忠實擁護者,任志強在談及限購令對于當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時,選擇從房地產市場周期切入。

  “我們的政府已經急功近利到恨不得今天出臺政策,明天就要看到效果。”任志強告訴本報記者,“本來生產周期是一個好幾年的周期,但我們的政策常常等不到生產周期形成一個循環就出臺新的政策。”

  他表示,商品住宅從拿地到建成,一個生產周期大約需要3年到4年,但是目前決策層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卻基本上是年年出,甚至一年出兩個或三個。“為什么不多給市場一點時間,看看政策的效果?”

  任志強認為,政府的想法其實是希望用房價的下跌去換取銷售量。只要價格沒下來,限購就不會停止。但是在嚴厲的限購政策下,有些人不是買不起,而是沒有資格買,因此即使房價下跌,也換不來成交量。

  “未來一段時間內,緊縮仍然是一種常態,但是,限購令肯定不會成為一個長期的政策。”對于限購令到底能堅持多久的問題,任志強搖搖頭,表情很無奈:“我不知道這個政策能堅持多久,可能要堅持到管理層認為房價跌了,或經濟掉下來了。”

  “限購令最終會轉變為其他方式,比如稅費,目前中國臺灣和香港都在用稅費調控樓市,稅費是市場化手段,盡管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但遠比限購合理。”任志強補充道。

  “提不出非市場化的意見”

  此前,幾乎政府出臺的每個不利于房地產行業的政策,都會引起任志強的強烈反彈。從2003年的121號文件開始,任志強幾度以“萬言書”的形式,針對剛出臺的調控政策向主管部門提出建議和意見。例如,去年4月“新國十條”甫一發布,任志強就撰寫了一份萬言書,認為“新政是從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倒退”。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盡管任志強對限購令將擴大這一消息很不屑,但其卻不打算再“上書”建言了。

  “我們之前提了建議,沒用。”任志強表示,前段時間相關主管部門開會的時候,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建議,不需要再擴大二三線城市出臺限購令的范圍,起碼要看看之前政策的效果。但是,主管部門卻堅持要增加實行限購的二三線城市數量。

  “現在,行政調控手段已經充斥了整個房地產市場。除了限購以外,有些城市甚至限價。現在已經不是市場化了,我們提不出一些非市場化的意見,行政手段是沒有辦法靠智囊團來解決的。”任志強說。

  2008年大跌不會重演

  上輪房地產調控曾令部分城市房價深幅下探。廣州、深圳等城市部分地區的房價跌幅甚至達到40%,北京等城市很多樓盤也出現了20%左右的降幅。

  任志強表示,2008年的情況不會重演,原因是2008年宏觀經濟形勢較差,很多購房者面臨失業,買方市場出現問題。而今年的情況不盡相同,是賣方市場出現問題,購房者有能力買房,卻沒有資格買。

  此前,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曾預測,實行限購的城市房價將下降10%。但其所說的房價下降,只是一種“結構性調整”,即大量保障性住房入市,拉低了住宅的整體價格。

  “聶梅生說的是統計意義的概念,北京市現在就是這樣做的,”任志強告訴記者,北京市“穩中有降”的房價控制目標,就是針對的新建普通商品房的價格,將保障房納入其中。

  任志強認為,對限購城市而言,今年前5個月樓市調控效果較為明顯,成交萎靡,購房者的市場預期已經發生改變,大中城市中房價漲幅下降的城市正在逐步增多。三季度,購房需求將繼續受到抑制,開發商資金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下半年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向下波動的城市數量會繼續增加,但房價下降幅度不會很大。”(來源:華夏時報)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