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11年5月經濟數據 > 正文
生豬鮮蛋價格上漲較快 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大
5月份CPI創34個月以來新高(熱點聚焦)
本報記者 周小苑 葉曉楠
國家統計局6月14日公布最新宏觀經濟數據,5月份CPI同比上漲5.5%,環比上漲0.1%,創下34個月以來新高;PPI同比上漲6.8%,漲幅與4月份持平。
在數據披露僅僅5個小時后,央行決定從6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第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去年以來的第12次上調,這將使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歷史高位。面對日益高漲的通脹壓力,央行此次調準表明,為抑制CPI上漲、維持物價穩定,將繼續保持緊縮的貨幣政策。
急速上升的通脹勢頭得到遏制
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CPI食品價格上漲11.7%,非食品價格上漲2.9%,消費品價格上漲6.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9%。從環比看,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4月份環比上漲0.1%。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3%,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上漲0.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1%。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5月份CPI盡管同比增幅創新高,但也有積極的變化。PPI漲幅與4月份持平,環比回落了0.2個百分點,表明前期過快上漲得到遏制。在國際輸入性壓力大、并且遭遇罕見自然災害和強烈通脹預期下,這一數據應該是不容易的。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也認為,5月份的CPI數據說明中國宏觀調控措施正在發揮預期效果,急劇上升的通脹勢頭得到遏制。但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PPI也意味著,未來向終端傳遞的物價上行壓力仍較大。
統計數據同時顯示,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4月份的數據為13.4%。而此前公布的5月份PMI為52%,較4月份下滑了0.9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個月出現回落,一系列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溫和放緩。
對此,盛來運表示,經濟增速適當放緩,對我國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都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中國工業實體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狀態,城市化、結構升級等消費增長的基本支撐力量沒有變化,而一直較快的投資增速更是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較強的支撐。
食品價格推動物價上漲
“5月份CPI高企,既有食品價格的影響,也有非食品價格的作用。”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主要是生豬和鮮蛋漲幅比較大,5月份生豬同比價格上漲了40.4%,對CPI的貢獻將近20%。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微博 專欄)也認為,目前CPI的升高主要是食品價格推動的,由于禽蛋、豬肉價格都在上漲,因此6月CPI可能出現一個新的高點。
同時,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過快的經濟增長帶來了較大的通脹壓力。張曉晶認為,過去兩年里發的貨幣過多,社會融資量也很大,目前資金流動性過大,正在釋放對CPI的影響;其次,成本推動價格上漲,過去很多要素價格,包括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資源能源等價格都偏低,近期要素價格上漲帶來了成本推動壓力;加之有翹尾因素的推動,都促使了5月CPI再創新高。
但張曉晶強調,就5月而言,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尚不算大。在此之前,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從緊貨幣政策,并不斷推出控制物價的政策,5月的CPI才上漲5.5%,否則可能會更高。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也認為,貨幣因素是導致通脹的源頭,表面上看CPI越調越漲,但是如果不對貨幣供應進行調控,很可能出現“不調更漲”的局面。
6月份CPI還會創出新高
5月份CPI再創新高,加劇了市場對今后貨幣政策趨緊的預期。而央行僅在經濟數據公布5個小時之后,就對此作出了迅速的反應。與市場此前普遍預期央行會在端午節期間“雙率齊發”相比,央行此次只動用了提準的溫和手段。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微博 專欄)表示,5月數據表明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央行應考慮調整存款利率。由于流動性有所收緊,貸款利率上浮較大,經濟增速放緩,應考慮提高存款利率,調節通脹預期,防止負利率對物價的二輪打擊。
張曉晶也贊成明確加息,他表示從緊的貨幣政策不會使經濟硬著陸,適度加息市場還是可以承受的。更準確地說,還不至于引起經濟過度下滑。他表示,在官方利率沒有明確提高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黑市利率畸高,由小企業來承擔這個成本,會給CPI帶來更大的壓力,也不利于中小企業采取理性的投資方向。
對于CPI今后的走勢,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微博 專欄)表示,預計未來幾個月CPI還將繼續走高,首先糧食等食品價格還將延續上升的勢頭;其次,中國的成本價格呈上升勢頭,這個短期是不會改變的;同時,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資產價格在上升,導致輸入性通脹嚴峻。這三個因素,決定了未來CPI仍將上升。
連平預計,6月CPI還可能進一步創出新高,但同時PPI同比增速與上月持平,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與國內采購價格下調,可能推動PPI回落,而未來政策調控力度將減緩、頻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