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顧錢江 張云龍 章苒)觀察人士注意到,中國在新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對相當一部分地區將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即GDP〖慮到GDP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地方政府最熱衷的指標和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這一改變引人注目。
“對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發展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核,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等指標!闭诮邮苋舜蟠韺彶榈闹袊笆濉币巹澗V要草案這樣寫道。
權威人士透露,上述農產品主產區包括東北平原等“七區二十三帶”,而重點生態功能區則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二十五個地區,具體劃分以縣為單位,正在進行中。這意味著,中國將對相當多的縣級政府不再考核GDP。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比珖䥇f委員、國家統計局前局長李德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李德水指出,多年來單純追求GDP增長確實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很多弊病,環境和資源代價極為巨大,這樣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這也是“十二五”確定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將“主體功能區”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出將國土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三類,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
“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第一要務,分別是優先發展農業和提供生態產品,不要管GDP和工業了!眹野l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說,“中央將加大對這兩類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際上就是用錢來交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
這位多年倡導實行主體功能區的學者型官員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決心取消對這兩類功能區的GDP考核,是看到了GDP的局限性,要給子孫留一片凈土。
多處重要表述顯示,糾正多年來存在的“唯GDP論”正是中國新五年規劃的重要特征之一。
規劃草案要求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考核體系和辦法,強調要“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評價考核,“強化”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的綜合評價考核,并將結果作為官員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草案列出24個主要發展目標,其中12個是“約束性目標”,涉及義務教育、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安居工程等方面。經濟增長等另外12個指標屬于“預期性指標”。
“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預期性是一種指導、一種導向、一種預期;約束性則帶有強制性,是必須完成的指標!眹野l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在6日的記者會上這樣解釋。
楊偉民等專家指出,這表明GDP在中國的政績考核中不再“一家獨大”,政府在教育、環境、民生等方面的責任得到強化,這對改變地方政府和官員的行為可能產生根本性影響。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任務,要求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務服務職能。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集團前董事長秦曉指出,推進政府從GDP導向的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換,為中國經濟發展釋放新的“制度紅利”,是未來30年中國經濟實現成功轉型的關鍵之一。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擬定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年均7%,較“十一五”降低0.5個百分點。
“調低增長速度指標,也是要傳遞一個信號,即今后更加關注經濟增長質量和人與社會和諧發展,而非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GDP!比珖䥇f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說。
他指出,GDP能反映財富的增長,但有很多缺點,比如它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狀況。
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近年來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深刻反思。一些地方開始嘗試打破“唯GDP論”,如重慶市最近率先將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寫入本地新五年規劃,廣東省將“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為今后五年發展核心,
據悉,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率領的課題組,將在今年6月首次發布“中國民生指數”報告,該指數體系涵蓋居民生活、公共服務、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民生等方面。
不過,專家指出,GDP仍然是反映一國經濟增長、經濟規模、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價格總水平變化的基礎性指標,它很重要,當然也有局限。中國要打破“唯GDP論”,而不是取消GDP。
觀察家們對于中國“十二五”淡化GDP普遍持歡迎態度,但也擔心能否真正落實下去。
“我們不僅要這樣說,更要真正這樣做,落實為機制化的安排,轉變觀念,轉變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這才能使中國經濟更加健康發展!崩畹滤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