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寒冬漸去春來早。
2011年中國全國兩會大幕將啟,國際社會拭目以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和國際社會深度互動,中國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國。
2011年的中國兩會,世界希望看什么
看經濟轉型
——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有益貢獻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中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集中暴露,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關鍵詞。
今年兩會將審議和討論描繪中國今后五年發展藍圖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經濟轉型路線就此明晰。
“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而‘十二五’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行政與管理碩士學位項目主任陳抗如是說。
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包括:一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包括擴大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科技創新和結構升級等;二是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上升,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既對中國經濟轉型充滿信心,也看好中國經濟轉型對世界經濟的積極意義。
“中國經濟早就不僅是自給自足,而且是能夠滿足世界市場的需求……在未來五年中發生的事情,將是中國經濟日新月異的又一個有力證明,”英國48家工業集團主席斯蒂芬·佩里說。
佩里說,中國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高技術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并以國內市場為導向,這將是在未來10到15年中的巨大轉變,“中國會化挑戰為機遇”。
法國巴黎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讓更多社會成員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是關系民生的關鍵問題,并為此做出了很多積極努力。他相信,中國政府通過對政策的調整,將構建起更為公正公平的社會。
英國經濟研究咨詢機構資本經濟學會中國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認為,中國擴大內需,將使其他國家受益。
“中國需要擴大內需,這不僅影響到中國的消費者,也影響到歐洲和美國。因為目前歐美的經濟并不景氣,如果中國能成功找到使經濟平衡發展的方式,也將對歐美有所幫助,”他說。
看增長信心
——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為世界經濟持續復蘇貢獻積極力量
今年兩會,將為中國經濟設定2011年的發展目標,為世界經濟擺脫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增強信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主管阿努普·辛格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增速強勁,應對金融危機措施有力,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加,全球經濟復蘇第一次出現了由中國等新興市場成為“領頭雁”的格局。
“中國采取了成功的經濟刺激計劃,也帶動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對世界經濟復蘇十分有益的因素,”辛格說。
辛格的話,在遙遠的非洲大陸得到印證。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新聞學院的喬治·尼亞布加說,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帶動了從許多非洲國家的進口,對這些國家經濟保持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金融協會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薩特爾說,2010年是世界經濟緩慢和不平衡復蘇的一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勢頭強勁,而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這一趨勢在2011年及之后還將延續。
薩特爾說,投資者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充滿信心,大多數投資者都認可新興市場的投資前景。
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世界經濟格局變遷,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和美歐日等傳統發達經濟體在內的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作為今年二十國集團的輪值主席,法國期待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
“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如今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法國認為這是非常積極的一件事情。在中國成為不可或缺的世界重要經濟體的背景下,法國希望在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期間,與中國在經貿方面展開更多的協調與合作,”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外事顧問讓-戴維·萊維特對新華社記者說。
德意志銀行前首席經濟師諾伯特·瓦爾特對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未來中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仍將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借助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擴大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投資力度,它對亞洲和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將獲得高度評價,”他說。
目前,德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經貿合作伙伴,雙邊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不斷深化,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眾多德國企業,從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獲得巨大機遇。
看和平發展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作出積極努力
今年兩會,將再次向國際社會闡釋中國的外交政策,讓世界更深刻地感受中國與世界共謀繁榮的誠意。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上升,中國與國際社會頻繁互動,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對世界意義重大。
在中國的近鄰東南亞諸國,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從外交上來說,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總體發展勢頭良好,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的關系都不錯,因為中國與東南亞經濟的互補性正越來越強,”新加坡資深媒體人、陳嘉庚基金會先賢館副館長韓山元對新華社記者說。
在歐洲,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并成為其中負責任的一員。
“在我看來,中國在全球的和平發展意味著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世界,與世界上的大國、小國達成默契。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做到了這一點,”比利時著名智庫國際關系皇家學院研究員托馬斯·雷那爾說。
皮卡爾認為,雖然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但中國不會改變和平發展的外交路線,中國今后將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組織展開更多的溝通與合作,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佩里強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英國人們開始更多了解中國文化。現在是中國融入世界的大好時機,無論中國還是世界都從中受益。
“中國一直對和平的價值非常清楚,我認為如果回顧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中國一直同世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雅科夫·別爾格爾說,中國的和平發展政策已得到多數國家與人民的贊同和支持,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它們面臨與中國相似的任務,需要與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進行緊密合作,共同發展。此外,由于中國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許多發達國家也與中國經濟聯系緊密,深受中國市場行情影響。因此,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良好的機遇。
看國防政策
——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是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積極力量
今年兩會,將使世界更多了解中國的國防政策,中國也將向世界進一步展示其維護世界和平的不懈努力。
雖然少數西方媒體炒作“中國軍費開支增加”問題,并以此作為“中國威脅論”的證據,但許多國際問題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均強調,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中國的發展不會威脅到其他國家。
皮卡爾說,中國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愛好和平而非擴張的國家。他認為,中國軍隊目前現代化的努力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和保證經濟增長,是防御性的軍事力量。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最終將有益于世界和平。
在中國的北方鄰居俄羅斯,專家對“中國軍事威脅論”給予了批駁。
莫斯科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根納季·丘福林說,有些持“中國軍事威脅論”者認為,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從質和量上增強軍事實力。但應該指出的是,當前中國沒有參與世界各地任何一場武裝沖突。在未來很長時期內,中國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防止任何外部力量阻礙這一發展計劃。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是促進和平而不是導致局勢緊張的因素,更沒有對其他國家帶來威脅。
“當中國周邊國家或地區出現緊張局勢,例如朝鮮半島近來紛爭不斷,中國積極從中斡旋,試圖通過各種談判緩和緊張局勢,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丘福林說。(執筆記者明金維、李潔,參與記者蔣旭峰、劉凱、魏良磊、彭夢瑤、王亞宏、陳濟朋、丁其林、胡小兵、繆曉娟、施蓉、郭倩、榮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