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專稿】記者 潘穎 2月18日,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Jing Ulrich)發布報告稱,對嚴重干旱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進行量化為時尚早,相信小麥價格走高對中國通脹的最終影響有限。
李晶表示,受人民幣升值影響,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麥主力期貨合約于2月初呈現加速勢頭,并一路延續。然而,這些變化尚未反應于零售價格,據財政部的跟蹤數據顯示,面粉價格于截至2月13日止一周僅上漲0.2%,前一周則持平。
1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顯示,中國食品價格在2010年12月份有所回落之后繼續呈上升之勢,同比上升10.3%,而2010年12月份則為9.6%。盡管交易所交易小麥的價格仍然偏高且波幅較大,但相信小麥價格走高對中國通脹的最終影響有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食品占CPI權重已從33.2%下調至31.0%;其二,盡管糧食進口的可能增加,但中國在2011年的自給率仍有望保持在95%以上。為抑制價格波動及增加農民收入,中國政府通過拍賣儲備糧或在豐收時設定最低收購價,積極管理糧食價格;其三,中國的小麥需求主要與包子和面條相關,與西方的面食相比,這些食品對小麥品質的要求通常較低,而小麥期貨價格一般與優質小麥有關,此類小麥目前供應短缺。
李晶稱,干旱是個長期問題。2010年的冬季干旱問題主要集中在并非主要糧食產區的西南部。然而在一年前,干旱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據稱共影響1090萬公頃農田,其中多數是位于8大小麥生產省份的冬小麥。冬小麥占中國全年糧食產量的近20%,小麥產量的90%。然而,當時中國主要小麥產區的全年產量仍有小幅增加。目前,干旱影響670萬公頃作物,導致280萬人面臨飲水短缺問題,但通過快速、人工密集型灌溉,即使嚴重的旱情也能得到緩解。
此次旱情的受影響地區包括主要的小麥生產省份山東、河南、河北以及江蘇,這些省份共占中國2009年小麥產量的63%。冬小麥一般在9月份至11月份期間種植,之后在低溫下進入冬眠期,在次年3月份開始生長(最終在夏初收割)。農業專家指出,冬小麥的生長季節仍有數周,而2月末至4月初屬于關鍵時期,期間的降雨量將決定產量結果。
迄今,為應對降雨量不足,中央政府已撥款129億元用以增加糧食產量和緩解旱情。國土資源部已開始在全國的干旱地區實施大規模緊急灌溉措施,初步以山東省為主。當地正在鉆探1,000口水井,共動用5,000名技術人員和500臺鉆探機,提供居民和牲畜用水以及灌溉33,333-53,333公頃農田。
在采取積極的灌溉措施以及經歷近期的降雪之后,農業部于評估后表示,截至2月14日,干旱地區減少4%,受嚴重干旱影響的地區則減少11.6%。截至2月15日,8個省份的受影響面積減少至671萬公頃(2月10日為770萬公頃),而面臨嚴重干旱的面積則減少至121萬公頃。
(證券市場周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