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效應與存款準備金上繳等多重因素追加下,1月銀行間資金市場呈現多年未遇的緊張局面
財經國家周刊報道 “流動性枯竭猛于虎!”經歷多年未遇的銀行業資金“饑渴”后,一位股份制銀行資金結算部人士心有余悸地說。
1月20日,在央行例行“收繳”銀行3500億存款準備金后,貨幣市場出人意料地爆發了一場“流動性枯竭風暴”。
公開數據顯示,從1月13日這一新年的最低點算起,Shibor(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隔夜利率和Shibor周利率分別從1.9157%和2.3075%,達到27日的7.999%和8.4058%,創下48個月與36個月來同種利率的最高紀錄。
“往年都會出現節前流動性緊張,但今年銀行‘太差錢’了,形成嚴重的資金壓力。本次不僅是部分股份制銀行資金枯竭,甚至國有四大行都出現流動性緊張,這在過去極少出現。”中信銀行資金結算部有關人士這樣表示。
銀行攬存
1月24日,央行緊急救火,通過公開市場到期與逆回購方式,向銀行間市場連續兩次共注入約7000億元,將收繳的準備金變相歸還銀行。即便如此,流動性枯竭產生的巨大壓力仍使得Shibor居高不下,隔夜拆借率與周利率維持在7%和8%段位。
1月29日,《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電話采訪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深滬兩地銀行交易員,得到信息為,“能借到錢,但利率太高”。由于隔夜拆借利率公布出來的是綜合加權值,個別銀行交易員報出的拆借利率甚至攀升至10%以上。
銀行拆借利率指銀行間資金的短缺或多余產生的短期拆借行為。一般來說,流動性強,利率就低;流動性差,利率就高。
除了央行的“注血”外,商業銀行也紛紛開始以大量發行理財產品的方式,向市場回籠資金。
中信銀行深圳寶安支行理財經理白仁奎向記者介紹,對于部分過度投放的銀行來說,拉存款即意味著大力推銷銀行理財產品。“自去年銀行利率負利率以來,銀行吸儲越發困難,只好要求個人儲戶、企業購買一定的理財產品等,這樣可以帶來一部分存款收入。很多商業銀行都在推出短期理財產品,以求在過年前后多吸納一些存款。畢竟現在向總行拿到貸款越來越難。”
招商、興業、華夏、光大、杭州銀行等商業銀行本月均發售了自己的理財產品。上述銀行發行的大部分理財期限剛好跨越春節假期,時間多以7天至20天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2.3%以上,遠高于目前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0.36%)及3個月定存利率(2.25%)。
就連曾經的吸儲大戶工商銀行,也于今年1月面向資金在50萬以上的高端客戶推出了收益率高達4.2%的短期理財產品(24天到期),以期吸收市場上的閑散資金。
記者調查了解到,1月29日前一周,共有17家銀行發行了186款短期理財產品。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65只,約占總發行量的35%;1到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49只,約占總發行量的26%。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1月25日發布的理財產品報告指出,在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短短數周內,各大銀行發行的期限在14天及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量呈現“井噴”的趨勢,大量面向個人和公司的7天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均達到5%以上。
“2011年初央行加息可能性極大,讓投資者對長期理財產品出現利率倒掛的擔憂。銀行推出超短期理財產品,就是為了減輕客戶的這種擔憂,借此籌集更多的資金,”中信銀行理財經理白仁奎表示。
存貸短板
流動性枯竭風暴突然襲來,暴露了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存貸結構的短板。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至2010年12月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逾71.82萬億元,在上繳存款準備金后,整個銀行體系還有存款58.18萬億元;人民幣貸款47.92萬億,存貸比率橫向比較基本達到平衡。
如果單從上述數據看來,銀行業并不應該出現令貨幣市場情緒緊張的流動性困難。然而,高居不下的Shibor數據卻鐵一般印證著銀行業“差錢”的窘境。
“按照往年慣例,國有四大行這種‘財主式’的攬存大戶,一般資金基本面良好,存款量大,存貸比例高,不容易出現流動性的問題;小型商業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就可能出現存貸失調的問題。”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審信部經理郭彩琴對《財經國家周刊》解釋說。
由于國內不同銀行吸納存款水平并不相同,尤其是大型國有銀行與中小型銀行的存貸比例分別頗大,如2010年末全國性大型銀行人民幣存款41.27萬億元,但貸款為26.49萬億元;而全國性中小型銀行存款僅為14.94萬億元,貸款卻達到12.26萬億元,存貸比率高達82%。
中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朱琰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分析指出,2010年大型銀行貸款增長控制在17~19%左右,股份制銀行則控制在19~21%之間。股份制銀行存款少,貸款大,不少銀行存貸比率在月末、歲末這種結算點波動相當劇烈。“尤其是2010年第四季度,招行、中信、民生這些股份制銀行,去年年度存貸比率均接近于75%的監管警戒紅線,致使歲末掀起全行業吸存攬儲大戰,銀行間相互搶錢,自然會暴露出流動性危機。”
中信銀行資金結算部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股份制銀行普遍實行年度存款計劃完成率、貸存比與獎勵掛靠制度,就是為了達到監管那根“75%”的紅線,“過了年底,應付完突擊檢查,存款量自然就下降了。”
不過,今年的流動性風暴讓“財主們”手上也無余糧過冬。有交易員私下告訴記者,以工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都在四處借錢,流動性幾乎枯竭。“在1月20日準備金繳款那天,市場‘搶錢’搶瘋了,國有銀行都出現只進不出的現象。”
國有銀行加入歲末“搶錢”的大軍,引發了市場人士對資金市場流動性的結構性短缺憂慮。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研究員徐小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歷年1月份存貸差都是凈減少的。由于春節大規模取現效應,央行為滿足民眾取現過年需求,就必須新印鈔票。這些鈔票都是從各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中等額扣減的。銀行不能給繳納法定準備金提供資金支持,反而會消耗已有的超儲資金,因此存貸差會大量減少。往年國有銀行這樣的吸存大戶相對而言尚有余糧,可以向外拆借。
他說:“然而2010年以來央行銀根收緊,包括國有銀行都開始用理財產品來調節存款變化,補償存款季度末、年末節點的流失。所以在節點過后的下一個月,存款都可能出現增長乏力。”
加息憂慮
隨著國有銀行上市,對盈利性要求越來越高,不斷下降的超儲能力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流動性。如果銀行年前放貸過猛,而存款又沒有收回來,則肯定出現資金無法周轉的現象,形成結構性流動性緊縮。而隨著回購利率不斷被抬高,流動性寬松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國信證券的分析報告認為,如果周利率維持在3%的水平上較長時間,是不正常的,也是與穩健貨幣政策相違背的〖察過去十年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即使是2007年底至2008年一季度那段時間,周利率也大部分時間低于3%。
國信證券分析師判斷,此次異常的提升,短期內就會快速回落,但不會立即回落至3%以下。
問題是,流動性的閘門似乎在進一步收攏,更加刺激了貨幣市場本來就緊繃的神經。
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雖然存款準備金率已在高位,但未來還是會倚賴這一工具的使用以及央票的發行來對沖流動性。這一言論增加了春節后加息的預期。
暨南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星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指出,央行采取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致使銀根收緊,是為了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同業拆借利率這些工具達到收縮信貸規模、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因此,商業銀行一旦出現較大貸差,流動性必然減弱,目前出現的流動性枯竭正反映了之前部分銀行放貸規模過大、流動資金短缺的現狀。
楊星表示,中國目前處于負利率階段,加息主要是擔心會不會有更多的熱錢流入。一旦持續加息,熱錢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市,引發大規模的資產價格上揚,將形成輸入性通貨膨脹。此外,加息還將致使投資萎縮、企業投資成本上升,中小企業破產和倒閉將增加;政府、企業舉債、居民購房按揭負擔加重。(記者 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