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年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貨物貿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就是“出口收入存境外”,這個政策從3個月前的4個試點省市擴展至全國。我國對外投資將走向何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巴曙松對此做出解讀。
記者:我們最近看到一直以來比較受到關注的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的政策從三個月之前四個試點省市現在已經是擴展到全國了,據您的觀察,對于我們國家今年的對外投資的增長會不會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推動力?
巴曙松:這是整個一攬子促進對外投資多元化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外匯,但是目前這個外匯積累的主體主要集中在國家,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2萬多億美元,怎么樣讓外匯分布的更加的多元化,投資的主體、企業或者居民能夠支配更多的外匯,讓他們自主的去做多元化的投資,應該是下一步的一個政策的方向。而從國際經驗來看,經常會討論人民幣的升值、貿易順差的問題,但實際上國際上像德國、日本,現在他們一直都有很大的貿易順差,為什么它的貨幣升值壓力不大呢?經驗就是,它在有貿易順差的時候,也有大量的一個對外的投資,所以它在對外投資的增長實際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或者抵消了一部分貿易順差帶來的升值壓力,而長期以來中國既有貿易的順差也有大量投資的流入,這實際讓放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巴曙松:如果中國的未來國際收支里面,對中國的投資、外資的流入和中國對外的投資如果達到平衡的話,中國現在的升值的壓力就會大大的減緩,就根本不會像有些發達國家所期望的那樣人民幣會有大幅升值的壓力,實際上對外投資的管制過嚴放大了這個壓力。
記者:如果說對于具體的一些企業來說,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他們來說最實在的好處是他們的對外投資也更加多元化了?
巴曙松:至少在外匯的使用權方面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實際上居民這一塊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給個人海外留學、吃住、金融投資等更大的自主權,這樣配置的效率會更高一些,風險也相對小一些。(記者王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