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袁軍寶)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數據顯示,10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此前一天,央行宣布將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市場對國家回收流動性的預期得到初步的驗證。
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國家回收流動性的決心已現,隨著國家調控政策作用的日漸顯現,“貨幣老虎”的威力將逐漸減弱,物價上漲的勢頭也將得到遏制。
“內憂外患”推高通脹預期
在濟南一家銀行工作的李陽陽這幾天匆忙去證券公司開設賬戶,打算把自己積攢的幾萬元錢投入股市。她說,“物價上漲得快,存銀行顯然不劃算,炒物資又沒門道,買股票雖有風險,但畢竟是一種投資的渠道。”
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僅許多市民在為積蓄尋找“避難所”,一些農民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也制定了自己的打算。“糧食、花生、蘋果、紅薯,價格都在漲,我不信豬價今年不漲。”山東省臨沭縣玉山鎮的養豬戶景飄邊思考著最近的行情,邊下決心多進些豬崽。
人們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并非毫無道理。人民銀行不久前公布的貨幣數據加大了群眾對流動性過剩的擔憂。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69.64萬億元,是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6.86萬億元的2.6倍,而這一比例2000年為1.5,2009年底只上升至1.8。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近日也表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貨幣發行過量,是導致今年物價上漲過快的重要因素。
“貨幣本就是用來交換的工具,當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交易所需數量時,過剩的流動性就要出現。”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說,2009年以來,為刺激經濟保持平衡增長,我國貸款投放明顯增加。
在國內貨幣供應量已初顯過剩的情況下,美國的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無疑加重了價格上漲氣氛。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后馬紅瀚認為,6000億美元的貨幣放出后,有可能導致大量“熱錢”流入新興國家市場,造成這些國家的資產泡沫。
據了解,在美國刺激政策推出后,石油、黃金、大宗農產品等無一不快速上漲。藺棟華說,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將帶動國內原材料價格及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加大物價上漲壓力。
面對通脹“幾家歡喜幾家愁”
記者采訪發現,物價上漲中,拿有物資和經營物資流通的企業大多賺個盆滿缽滿,而靠固定收入的群體卻日益拮據。
景飄對于今年的紅薯收益很滿意,他說,去年紅薯只有0.8元每公斤,今年漲到了1.2元每公斤,每畝收入提高了不少。豬價的上漲也讓他的收入增加不少,“一頭85公斤左右的生豬,差不多能賺300元,如果豬價繼續上漲,賺得更多。”他說。
山東省臨清市的棉花經銷商唐敬在今年快速上漲的棉花行情中收獲頗豐。他告訴記者,有一次從外地收購了20噸皮棉,存了不到一個月,每噸就漲了5000元,僅這一單就賺了10萬元,但現在的價格已比他出手時又漲了3000元每噸。
但許多棉花經營者也擔心,棉花價格過快上漲已脫離供求基本面,積聚很大風險,雖然賺到了錢,但如果有存貨心里不踏實,沒有存貨又怕錯失了賺錢的好機會。
物價的上漲已讓許多普通百姓感到生活壓力,一些百姓還成了“海囤族”。“5升裝的調和油從55元漲到62元,花生油漲得更快,這對我們這些靠工資過日子的人來說,是個不小的困難。”在濟南一物業公司做保安的葉師傅說,糧食、蔬菜、煤球等都在漲價,工資卻不漲,今年這個冬天怕是不太好過。
另外,一些下游生產商已因原料價格上漲而經營困難。山東高唐縣智德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恩芳說,目前公司織布業已經虧損200多萬元,下游產品雖不斷提價,但速度比棉價上漲要慢得多。
通脹調控考驗調控智慧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撰文表示,“物價總水平過高的根源是貨幣總供給過大,非到源頭下工夫,無從根除”。他說,加息政策有助于抑制高通脹預期可能轉為惡性通脹的幾率,即有助于把“貨幣老虎”穩在籠子里。但根本是要根除當下開放條件下被動超發貨幣的機制,不能把“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馬紅瀚也認為,“貨幣老虎”的威風部分來自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數據顯示,2010年三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2.65萬億,較二季度末增加1940億美元。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家控制貨幣總量的意圖已比較明顯,銀行的貸款額度已經被嚴格控制,市場的加息的政策預期越來越濃。國家適時出臺措施,降低人們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十分必要,今年內再次加息或提高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很大。
但一些學者也擔心,如果貨幣從緊措施力度過大,將加大企業經營壓力,對于一些剛從國際金融危機中走出的企業來說,無疑將又是一場風雪。藺棟華說,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的雙重壓力,已使我國產品出口面臨巨大考驗,如果再有加息的壓力,部分外向型企業勢必會舉步維艱。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袁紅英認為,為應對“輸入型通脹”,美元以外的歐元、日元、人民幣都應該有自己適當的國際地位,以防美元獨大帶來的“貨幣壟斷”,但她也認為,美元“一幣獨大”的現象目前可能還很難改變。
袁紅英說,國家目前應對通貨膨脹已有很多成熟的手段,如果國家下決心調控,物價上漲勢頭將會很快得到遏制,但如何在控制通脹時又能保持實體經濟少受影響是難題,這種尺度如何把握正考驗貨幣當局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