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曉東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中國證券報專訪時表示,四季度CPI漲幅預計在3%以上,由于食品價格上漲以及美日等經濟體“二次寬松”政策的影響,我國物價短期難以迅速回落。
他同時表示,加息難以抑制以農產品為主的物價上漲,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保障支持,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多因素推升食品價格
中國證券報:近期食品價格成為推升CPI的重要因素,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還有哪些品種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漲價?
范劍平:從商務部公布的價格監測數據來看,近期我國食用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因此在即將公布的10月CPI中,食品價格無論從環比還是同比來看都可能繼續上升。農產品價格本身有一個周期,比如今年糧食上漲較為明顯,明年糧食種植面積可能擴大,棉花面積則相應減少,這種變化再反映到產量和價格上需要時間。
概括來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全球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資金“發酵”的影響。隨著各國經濟往上爬升,貨幣也開始活躍起來。尤其是在美元量化寬松政策影響下,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什么時候全球貨幣供應轉向“中性”,農產品價格才有穩定的貨幣基礎。
從我國來講,盡管近年來糧食連續豐收,但這可能建立在壓縮其他產品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比如大豆等。目前我國大豆已經高度依賴國際進口,依靠這種方式增產糧食已基本走到頭了。國家前兩年啟動了新增千億糧食產量計劃,但目前尚在投入期,要見到成效還需要數年時間。再加上總人口數量上升,工業用糧需求提高,我國農產品供求仍然處于脆弱的緊平衡。
從需求層面,目前國內外的農產品價格存在資金炒作的因素。但從我國來講,農產品價格上漲更多仍然是供給層面的問題,即農產品供給彈性較小所導致的。目前有種說法是10月CPI將達到頂部,但這種說法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如果天氣情況惡化,11月、12月份CPI可能不會明顯回落。
總之,農產品價格有一定的漲幅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但要避免這種漲幅過快。從中長期來看,農業產品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容忽視,小農戶生產與現代金融、技術之間難以對接,這就需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
四季度CPI漲幅不會低于3%
中國證券報:您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的物價走勢?當前是否有必要繼續加息?
范劍平:今年CPI應該是逐季走高的態勢,四季度CPI不會低于3%。明年如果各國貨幣政策回歸適度中性,熱錢流入的現象被有效遏制,我國價格漲幅可能前高后低。但目前來看這還是未知數,最近幾個月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未見減弱,反而在美、日等國政策“二次寬松”后,熱錢流入壓力更為明顯。同時,國內資金也“蠢蠢欲動”,希望在部分農產品價格炒作中牟利。農產品會不會因為這些因素漲價漲得更快,目前看來也完全存在這種可能。
對農產品來說,抑制價格上漲需要雙管齊下,更多的功夫要用在對農業的支持,包括農業經營方式的改革方面。加息是治不了蔬菜、豬肉漲價的,但加息對于擋住熱錢是有好處的。熱錢不會像很多人假設的那樣在銀行里呆著,更多的資金會流向樓市和股市。而加息對股指、房價是成反比的,加息可能遏制資產市場的潛在泡沫,這對于控制整個價格走勢是有好處的。
|
|
|